“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音xù,养育之意)其德”,这是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御制序言中所说。
宋神宗赵顼(年5月25日-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年1月25日—年4月1日在位)。治平元年(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年)正月继位。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写给皇上看的,让皇上学习历史,从中找到治国理*的经验教训。
对于70后生人,司马光是和砸缸紧密联系的
司马光(年11月17日~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1-2],世称涑水先生[3]。北宋*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而华杉说,他写这本书,是写给他自己看的,是写给和他一样的普通人看的,让人们从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经营事业和人生的经验教训。
我挺欣赏与佩服华杉与华楠兄弟俩的,他们出了不少优秀的书,像《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华与华方法》、《超级符号原理》。
秋哥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读《资治通鉴》,也是想“畜德”,提高下自己的智慧和修养,是不是有点假大空?其实,我朴素的思想就是,看懂过去,为什么会走那么多弯路,看清当下,如何少犯错,看远未来,走出人生的精彩。
说到《资治通鉴》,它是从战国的三家分晋,写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征淮南,一共16个朝代,年的历史。
这本书,就是中国*治和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大数据。这些历史大数据,是历朝历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是一本超级案例集。
这些人物,是中国人的“原型人物”,这些故事,是中国社会的“原型故事”,驱动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力量,就是中国历史的“社会原理”和“文化原力”。
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家国天下的,还是个人遭遇的,历史先辈都遇到过,都处理过,都有经验教训,找到原型、原理和原力,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指导我们的生存、学习和发展。
这是我读资治通鉴的根本动力所在。
原文选摘:
1.《易经》说:“履霜坚冰至。”
2.《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3.古人的取人之术
才德兼备的叫圣人,才德皆无的叫愚人,德胜于才的叫君子,才胜于德的叫小人。
取人之术,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宁肯得愚人,也不要用小人。
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则善无所不至;挟才以为恶,则恶也无所不至。”
4.古人的识人之术
司马光说识人之术的关键,在于要知所先后。知所先后,是《大学》里的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凡事你知道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就接近得道了。
你知道德为先,才为后,那么在用人之际,你就能辨别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而要做到这点,需要自己做君子在先,辨别别人是不是君子在后。
如果对自己的德没有要求,你就看不清别人。”
5.学习识人之术的目的
学习才德之辨,学习君子小人之分,主要是要认识到自己是小人。
自己缺德,才尽量去补救改过,不是为了制别人,也不是为了有辨别他人的“智慧”。
当你擦亮了自己的良知,自然心如明镜,来者如照,了了分明,不需要再添加什么智慧。”
6.千古名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卫鞅想变法,秦国人不乐意。卫鞅对秦孝公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这一段,是千古名句。“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意思是说,一般人见识短浅,安于现状,习于常态,害怕改变。你要跟他们商量,他们千顾虑、万问题,啥都不能改。
但是,你只要逼着他们干了,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高兴。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于天下大道,民众的智慧不足以知,但他的行为却足以行。你要他行,个个都行。你要他知,就全乱了套,啥主意都来了。”
7.如何识人
文侯问李克:“先生您曾经跟我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选择宰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先生认为他们二位如何?我该选谁?”
李克说:“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野之人,不敢妄议朝中贵戚大臣!”
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先生不要推辞!”
李克说:“国君只是没有留意考察罢了。看一个人,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看透一个人了,主君何须问我呢?”
文侯说:“先生回宾馆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经选定了!”
识人用人的五条,还是那句话,不要光用来审察别人,关键是对照检查自己,才算是学到了。
平时亲近什么人,富贵时资助什么人,显达时举荐什么人,遇到困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也不会干,贫穷时是不是不义之财饿死也不取。
这就是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前言:
日更第2篇,加油。
申妈、申哥回四川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看书、思考、交流、研究实践,欢迎私聊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