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与健康生活休戚相关
TUhjnbcbe - 2023/7/24 22:38:00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节气更替变化影响着人类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机体变化等,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节气与健康和生活休戚相关


  所谓节气,就是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分,每一等分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这一认知还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据史书记载,节气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只不过当时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之分。随后,通过历朝历代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有了完整的二十四个节气划分。公元前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节气之所以能被系统化,主要是因为它对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巨作《*帝内经》中有记载,人体脏腑、气血会随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也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等规律。

不仅如此,《*帝内经》还从人体的脏象、经气、舌象、脉象等多个方面描述其随二十四节气变更而产生的生理性改变。现代中医理论也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们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此外,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如立夏小满正栽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农时谚语至今广为流传,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顺四时是精髓


  二十四节气蕴藏在一年四季中,与中医养生所强调的“顺应四时、顺时养生”相统一。这里的“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此,根据四时变化规律,调整人体节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春季重护肝。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这个季节正处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之际,自然界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春季护肝尤为重要。


  夏季重养心。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此时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的气血都在向外走,机体的阳气就会不足,心功能也相对消耗较多,常有体倦乏力、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情绪急躁等不适。因此,这个季节格外需要补充心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秋季重润肺。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6个节气,其特点是秋高气爽、燥气当令,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敛,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现象,主要表现为口鼻发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因此,这个季节重在调养肺气。


  冬季重保肾。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生机潜伏,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保证生命活动。这便无形中加重了肾的消耗,于是冬季常会出现健忘失眠、食欲不振、腰膝酸软、乏力易疲、肤色晦暗无光泽等症状。因此,保肾是这个季节的必修课。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与健康生活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