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朱元璋六子曾屯兵此处,古代军事移民地,如
TUhjnbcbe - 2023/10/7 17:46:00
                            

古城牌楼

走进隆里古城,明清古镇那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眼前的城楼、高墙灰瓦、青石花街,宁静书院、宗族祠堂、大戏台,总会让人想去探究这个古城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东门大街

古城由来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西南。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古州(今贵州榕江县)吴勉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在隆里设千户所,兴建古城,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清顺治十五年(年),取隆盛之意把龙里改为隆里。简单滴说就是明朝为屯兵戍边而建的*事屯堡。

东门侧面

护城墙上

古城格局

隆里古镇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米,东西长米。古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城中布局不开十字,禁忌十与失谐音,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城墙上设有跑马道,城壁设有天灯座,用以传递讯息。古城墙外有护城河,以防敌人侵袭。古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并均建有城楼,四门各有其作用和寓意,迷信而有趣。

东门—清阳门,又名戌门。门上建有三层高戌楼,是作为官员、*队等进城之门。

北门—安定门。古语中北、败音相近意可互通,而败字犯了兵家大忌,故北门常年闭门不开。

西门—迎恩门,迎接朝廷表彰,迎接上级来人进出用此门。

南门—正阳门,它与西门一样设置了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洞前筑有一堵围墙,出门洞后需转九十度弯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当地称为勒马回头。

古城街道

城内以千户所衙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三面分别开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大大小小20余条街道全用鹅卵石铺成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以南门蜈蚣街和古钱币为典型。

东门大街

古井

古城民居

隆里古城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青瓦白墙、古香古色。城内居住多为明代调北征南事*人的后裔,民居的门楣上一直延续着门第文化对宗族起源、父辈名望与家风的敬仰。三槐第、五柳堂、关西第等分布于隆里古城的大街小巷,门框上方的匾额,彰显着主人的名望和家风。在全国各地较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关西第(民宅)

三槐第(民宅)

千户所衙门

千户所衙门是古城*事*治的权威机关,千户是明朝正三品武官,主管辖区的*事事务,可见当时对此地的重视。

隆里千户所

蜈蚣街

千户所门前正对的街道,整条街道用石头镶嵌出一条巨大的蜈蚣共行人踩踏。相传清顺治15年,朝庭废除卫所制后,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吴公与蜈蚣与同音,隆里人整修街面就铺了一条蜈蚣图案,让众人用脚踩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地面用石头铺成的蜈蚣图案

宗祠

宗祠为明清风格,均始建于清代,城内现存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五座。祠堂门口的牌坊是一座雕绘精美的大壁画,每座家祠记述了该族迁徙的历史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正屋壁上供奉本族祖先的牌位。

陈氏宗祠

龙标书院

唐代诗人王昌龄被贬谪到此后,创办龙标书院,传道授业,被当地人尊为王状元。王昌龄在龙标书院留下的瀚海墨香,唐宋遗风厚重的文化底蕴犹存。后人为纪念王昌龄又修建状元祠、状元桥、状元墓等。

龙标书院

内院

古城三大的民俗文化活动

*人后代一直固守着这片故土,唱汉戏、玩花脸龙、迎故事是他们世代沿袭乡愁的方式,形成了隆里古城古老、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传统。

玩花脸龙

每年正月十三,就是玩花脸龙时节。舞龙人的脸上,用颜色画上五彩脸谱,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花脸龙表演活灵活现,独具魅力,游客在脸上画脸谱参与其中,一起狂欢,这更增加了节日气氛。隆里花脸龙据说起源于北宋,由明代屯*时的隆里先民带入,传承至今。

花脸舞龙人

耍龙舞

唱汉戏

隆里古城以汉文化为主,特别是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植根于这块土地上。汉戏类似于京剧,表演时锣鼓助兴,京胡伴奏,唱词优美,唱腔圆润,只需一声高古的清唱,就铺垫出隆里古镇浑厚的文化底色。

大戏台

迎故事

迎故事也叫迎春,一般在元宵节前后,持续三天时间。迎故事就是在流动的舞台上演戏,舞台有人抬着游走,演员着古装,演古代流传的剧目,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迎故事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16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游走,演员在舞台长袖飞舞,美轮美奂,锣鼓喧天,一片喜气热闹的景象。

*事移民

隆里现有余户、多人。他们的先人是朱元璋第六个儿子楚王属下的*人,这些帝国*人虽有中央*的荣耀,但却永世不能离开这蛮荒之地。

内门楼

来源:今日头条

原标题:《朱元璋六子曾屯兵此处,古代*事移民地,如今的江南水乡》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元璋六子曾屯兵此处,古代军事移民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