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5 16:40:00
西周覆灭后,参与勤王的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即为周平王。周平王继位时,关中地区依然有犬戎作乱,平王就把关中扔给了秦襄公。公元前年,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的护送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史称东周。东周从平王东迁,到至周赧王五十九年,秦灭西周国,周赧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王朝灭亡,历时年。东周又分为两个时期,前半段被称为春秋时代,历时年。后半段被称为战国时代,历时年。那么东周为什么被分为两个阶段呢?从时间上来说,东周作为分裂王朝,时间太久了首先来说,东周王朝只是名义上的一个王朝,周王室的衰落让他无法压服各强大诸侯国。其结果就是强大的诸侯周王室干不过,弱小的诸侯寻求庇护,他又保护不了,小国家自然要找有奶的娘了。从郑庄公开始,强大的诸侯国纷纷开始加入争霸的行列,周王室的权威彻底扫地。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东周只能是一个分裂的王朝。从后世王朝的角度来说,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中原王朝的寿命,就无法迈过年的坎。你比我还衰,你比我还长久,这多尴尬啊!而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其实是比较模糊的,而为什么在晋国的三家灭智这个节点上,用心是比较险恶的。真正意义上的战国定义,应该是在魏文侯的“李悝变法”,从此之后,中原各国的社会形态和战争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才进入了真正战国时代。后世史家把春秋时期,定义到公元前年的三家分智,经历了年时间。这个时间段,与大一统王朝历时时间大致相当,比唐朝的年,多了28年,战国年,也还可以接受。另外战国的结束时间是秦灭六国的公元前年,而东周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年。如果用东周命名的话,还得为这35年找个名字,太麻烦了,也与现实不符。春秋和战国,就是古代两种治国思想的体现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的命名,也不是随便出现的。“春秋”据说是鲁国史官根据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录下来,又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简要概括就把这部编年体史书命名为“春秋”。后来孔子在鲁国为官,就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把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年的大事件,编纂成为儒家的经典《春秋》。后世就根据这部史书,以“春秋”来命名这段历史。很多人疑问,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冬夏呢?这跟人类的活动规律有关系,农业社会中,一年最忙碌的季节就是春季和秋季,春耕秋收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所以叫“春秋”,更能体现社会的生产活动嘛!如果说春秋是文化人的命名方式,那战国就是草根的命名,因为春秋以后,战国七雄连年征战,人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动不动就打仗了,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称呼各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中记载纵横家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称呼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西汉刘向整理编辑《战国策》一书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战国”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名称。其实近年来关于《战国策》成书的时间争论很激烈,出土的文物将《战国策》成书的时间提前。《战国纵横策》一书的出土,很有可能让刘向成为最早的抄袭者,代表汉初“战国”这一时代的命名就已经存在了。两部巨著命名了两个时代,但同样代表的是两种思想,如果说“战国”的命名是人民的众望所归。那么“春秋”的命名完全就是儒家学说的*治需求了。春秋时代,虽然被孔老夫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各国也基本遵照《周礼》来进行治国。春秋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时期,孔子参照周王朝的治国理念,整理了一套儒家的思想,《春秋》就是儒家的代表。战国是一个破而重立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碰撞时代。在各家学说中,法家脱颖而出,获得了各国的认可,成为了最重要的治国思想,同时法家又顺应时代提出“大一统”思想。奠定了我国未来的格局,“战国”就是法家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就是未来两千多年的写照,“王霸杂之”是我国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开创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可以说,相比于春秋和战国代表的思想高度,东周完全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就跟它代表的周王室一样,只是一个象征物。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拥有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要分开来研究命名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开始了相互争霸的局面,这是春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春秋时代,各国虽然为了争霸的需求,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但是其社会形态,都基本遵照周王朝的贵族分封制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城邑联合制度,各国的城邑贵族,联合组成一个大的诸侯国。这种社会形态在“三家分晋”以后被彻底打破,随着魏文侯进行“李悝变法”后,提升了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打破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发展出现大量的地主阶层,以郡县制加强国君的集权。魏国国力迅速提升,从晋国的二流世族,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国,给其他诸侯国上了深刻的一课,各国纷纷效仿。到战国中期,七雄纷纷完成变法,君主集权成为社会的主流。贵族权力被大幅度削弱,贵族基本无法威胁到国君的权力了。战国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变革”,随着各国先后完成变法,战国七雄对自己的认识也出现了改变,“尊王攘夷”被扔进了垃圾桶。公元前年,魏国霸业衰退,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举行会盟。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从此以后,秦国、韩国、燕国、赵国的国君先后称王。这样的话,周王室是王,各诸侯国也成了王,要说谁的王值钱,恐怕就是周王室的最不值钱了,时代不同了,让大家再像臣子一样侍奉周王室已经成为妄想了。所以说,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形态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用两个不同的名称来称呼,才能更好的分辨和研究,这可能就是历代史学家都认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