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址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5/8593669.html赵匡胤曾经救过上司柴荣的命,还与十位兄弟义结金兰,利用一块木头让竞争对手遭到致命打击,更夸张的是当时有人看到两个太阳,帮助他奠定了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帝王印象。如果没有柴荣,赵匡胤根本当不上皇帝,而从赵匡胤对柴荣四个儿子的事迹也能看出赵匡胤会做人到何等地步。赵匡胤既是柴荣的兄弟,也是他的部下赵匡胤父亲赵弘殷是职业*人,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都是武将,但是升迁却并不顺利,所以赵匡胤小时候生活十分拮据,长期在外流浪,最终投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也和父亲一样当了兵。一般历史上皇帝对于有兵权的大臣都比较忌惮,郭威当时功高震主,所以被打压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汉隐帝刘承祐比较狠,没有废话,直接把郭威的孩子全杀了,遇到这样的皇帝,真的怪不得郭威造反,郭威一怒之下发动“澶州兵变”,上演*袍加身拥立为皇帝的操作。这时,年轻的赵匡胤亲身经历并目睹了这一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心中暗暗发誓:有朝一日,我也要像郭威一样当皇帝。与郭威不同的是,郭威并不需要杀掉赵匡胤的孩子,而赵匡胤上台也兵不血刃,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郭威孩子死了,只能从亲戚中选择继承者,挑来挑去,选中了自己的养子,妻子的侄子柴荣,并给他安排了一个自己的得力干将:赵匡胤。作为柴荣的属下,赵匡胤借此机会认识了十名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兄弟,此后这十人结拜为异姓兄弟,被称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和他的义社兄弟都是基层官兵,若干年后他们都成长为禁*中的高级将领,成为陈桥兵变中的核心力量。柴荣是一个好皇帝,不过看人的眼光不太行,他对内励精图治、对外开疆拓土,因为连年带兵打仗,身体日渐虚弱,而赵匡胤在后周与北汉定生死的高平之战中拼死保护了柴荣,帮助后周反败为胜,得到生死之交柴荣的信任和赞许,任命赵匡胤组建禁*精锐部队:殿前司,此后赵匡胤对后蜀、南唐展开一系列攻势,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升任殿前司都指挥使,29岁又升为节度使,成为后周*界冉冉升起的巨星。柴荣继位6年之后,在征战途中不幸染病,回师途中有人给柴荣献上一块奇怪的木头,上面刻着“点检作天子”5个字,将信将疑的柴荣认为这是老天在提醒自己,当时担任殿前司都点检是张永德,手握兵权,于是柴荣让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其实,这很明显是赵匡胤耍的把戏,他成为了这次事变中最大受益者,掌管禁*精锐,又出任前司都点检,赵匡胤心中的计谋成功了一半。此后赵匡胤编织了一张关系庞大的关系网,将自己的兄弟、儿时伙伴和亲信安插到殿前司和侍卫亲*司中,牢牢掌控住了*权。赵匡胤精心布局,陈桥兵变*袍加身当时,赵匡胤比较忌惮后周的宰相王朴,王朴为人公正,处事果断,锋芒毕露,文武百官十分敬重,所以赵匡胤不敢贸然行动,可是老天想帮助一个人,会给他提供种种可能,王朴竟然死得比柴荣还早,公元年突然离世,柴荣哭得十分伤心,不久之后,柴荣就去和王朴作伴去了,此时的赵匡胤完全没有了竞争对手,开心得不得了。此后,他又把侍卫亲*司一把手李重进调离开封,镇守扬州,这样只剩下了有勇无谋的二把手韩通。此时,老天又帮了赵匡胤一把,边境传来紧急情报,北汉联合契丹入侵后周,宰相范质十分慌张,命赵匡胤执掌禁*统兵出征,此时的赵匡胤兵权在手,派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先锋北上,自己带领主力随后跟进,出征前在京城散播“将以出*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的传言,制造舆论优势,为登基做准备。出征后的正月初三上午,一个叫苗训的*校声称看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太阳,大太阳打败了小太阳,还说“大日克小日是天命”,暗示赵匡胤取代小皇帝是上天注定。此后赵匡胤的兄弟们在陈桥驿一拥而上,赵匡胤首席高参赵普煽风点火,调动大家士气,和赵光义一起为赵匡胤*袍加身,拥立为皇帝。就这样,赵匡胤带着队伍浩浩荡荡回到京城,得知消息的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束手无策,只有韩通还想抵抗一下,却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追到府中,将家里数十口人全部灭口。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朝廷,然后逼后符太后“主动禅让”,并承诺自己一定要善待周恭帝孤儿寡母。符太后一个弱女子手无缚鸡之力,虽然7岁的儿子登基成了周恭帝,但面对如狼似虎的赵匡胤也只能认怂,为求自保同意了禅让。当天晚上,禅位仪式在崇元殿举行,文武百官齐声祝贺“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如愿登上皇位,因为当过归德*节度使,镇治宋州,所以将国号定为“宋”,并定年号为“建隆”。建立宋朝后,赵匡胤在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诏,其中有一条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同时颁布圣旨优待柴荣妻子,赐柴氏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荣华富贵,周恭帝被降封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赵匡胤将母子俩迁往房州安置,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对于柴荣的儿子以优待为主,真实情况令人浮想联翩柴荣一共有7个儿子,在登基之前,柴荣的前三个儿子柴宗谊、柴宗诚、柴宗諴就被汉隐帝给杀了(和郭威妻女一起杀的),当时这三个孩子最大的才不过四五岁,不可能有后代。柴荣登基后才娶的符氏,符氏为柴荣共育有四子,分别是周恭帝柴宗训、柴熙谨、柴熙让和柴熙诲四人。首先是周恭帝柴宗训,他在禅让后仅仅活到了20岁就去世,而死因不明。死于公元年,历史上记录只有一个字“卒”。考虑到古代医疗技术落后,极有可能是因病去世,不过有一点十分可疑,那就是柴宗训死的时候20岁竟然没有留下子嗣,说明有人不想让他有后,赵匡胤自然难逃嫌疑。其次是柴熙谨,柴熙谨比柴宗训小两岁,生于年,周恭帝登基时,柴熙谨年方5岁,同样也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关于柴熙谨的记载,同样只有一个字“卒”,死时才10岁,这要说是夭折可信度更高,10岁的柴熙谨当然也没有孩子。最后是柴熙让和柴熙海,在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中有4个字可以解释,那便是“不知所踪”,表面上看赵匡胤没有加害柴氏后人,但是他们究竟去向何处,在史料中应该留有记载,开封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动乱,如此重要的两个人怎么会凭空消失了?这里可以推想出欧阳修的为难,他明显使用了春秋笔法来含糊其辞,在北宋诗人王巩所著的《随手杂谈》中有一则故事可能会说明原因。有一天,有两个嫔妃抱着两个小孩前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问范志等人“这孩子是何人?”答曰“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幼子”,赵匡胤问“如何处置这两个孩子?”赵普等人忙说“杀了就行,免除后患”,而一旁的大将潘美默不作声。赵匡胤问潘美“你为何不说话?”潘美又沉默良久才开口“我和陛下都曾是柴荣的臣子,如今若是杀了柴荣的幼子,我们都对不起柴荣”。赵匡胤听了之后长叹一声说“自己也心有不忍”,于是让潘美收其中一子为侄子,抚养他长大,并改名为潘惟正,至此算给柴荣留了一个后代,但究竟潘美所收养的孩子是柴熙让还是柴熙海就不得而知了。王巩写完《随手杂谈》时已距北宋开国年,这份史料也仅能作为参考,而另一个孩子却不知道下落了。赵匡胤登基后对柴家后人大肆杀戮不利于他打造仁义的名声,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又怕形成隐患,杀不得、放不得,找一个合适的人收养监管,这是最合适的一种方法,而潘美并非义社十兄弟之一,目标较小,他与赵匡胤关系匪浅,十分忠心,所以他是最适合的人选,收养的关系不是养子而是直子,同样有所讲究,毕竟这个孩子是周世宗的儿子,潘美虽然收养,但让他叫自己爸爸十分不妥,所以当做侄子最为合适。结语:通过这些方面也能看出赵匡胤表面上善待周家人,但是却并不希望柴荣有后,因此处处阻挠他们生儿育女,并实时监控。这样不但成全了赵匡胤的好名声,也利于他制定优待柴家后人的制度,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虽然他立碑照顾柴氏后人,但柴氏后人究竟是生是死,估计也只有赵匡胤自己最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