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海南黎族民俗的考察与研究
TUhjnbcbe - 2024/2/4 15:33:00

韶关市“红色文艺微评论”征文之四十一

胡孟雅

引言

研究传统文化,民俗是其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民俗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海南黎族民俗文化,在时代发展长河中散发着黎族的独特魅力,值得越来越多的人品味和认可。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时代在向前发展,黎族民俗文化的内涵与时偕行,并一直传承至今。它不仅凝聚了时代特征与黎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渗透到当代的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创新中,它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与众不同,而且展示着黎族人民的慷概热情,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赏。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日可待。

本人借鉴相关文献参考材料,对民俗的原始形态及其未来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研究。在收集基本文本资料的基础上,还进行一定的实地调查工作。到当地的椰田古寨、三亚千古情景区以及深入不同黎族地区,观察民众生活,与黎族民众交流,记录其民俗文化现象,对一些黎族民俗的现象、类型、内涵进行分类总结。同时由于本人母亲是黎锦的传承人,于是在与母亲的深入交谈中,了解到黎族民俗的艺术特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等信息。所作的考察研究与思考阐述如下。

一、海南黎族民俗研究的基本要素

(一)黎族的族源

研究黎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黎族的起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在我国发展起来,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海南黎族的起源和历史研究的兴趣。总结相关的历史文献的研究结果,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南岛说、大陆说和多源说三个角度对黎族的起源作了探讨。

1、南岛说

德国著名人类学家史图博在二十世纪曾两次访问海南岛,研究黎族历史。他对黎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现象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立了黎族的南来说。据说东南亚有三个分支重聚,他认为这与前马来西亚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著名学者也认为南岛说更为可靠。岑家梧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海南岛黎人来源略考》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到海南黎族人起先是由亚洲南部向海南岛迁徙的,是属于南方系统的民族。[1]

2、大陆说

传统学者以各种历史文献为基础,代表大陆理论观点,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所获得的结果分析,指出黎族与来自南方百越地区的骆越关系极为密切。罗香林在发表的《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中也指出了现在的越南、广西以及广东西部一带是骆越最原先的住所,他们从殷商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向南边迁徙,中间途经琼州海峡,然后才到达海南岛。至于黎族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西亚人在体征和文化上有共同点的原因,是远古时期,中原民族在海外移植的结果。[2]这一立场得到了当地许多学者的认可,并成为研究黎族起源的主流立场。

3、多源说

有不同的学者认为,黎族的族群主要是由我国的百越族和南岛语族两个重要的成分组成的,其来源是多元的,黎族是这两个主要族群经过历史性的融合之后才逐渐发展成的民族。刘咸的《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中提到,现在的黎族的来源是多源的,至少是两个来源。[3]周伟民和唐玲玲教授研究中马出土的相关文物资料,并且进行分析和总结,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探讨百越、马来、黎族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所呈现出的相似性说明了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合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当地各学者的观点,对黎族族源作出以下推测:黎族先民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出发点,向东边或南边迁徙,紧接着,在华南一带的古越族也开始向海南岛迁徙,古越族迁徙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带来的文化也比较的前卫。前后进入海南岛的两批族群分别是南岛语族和壮侗语族,他们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相互融合、渗透和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黎族群体。此后,黎族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己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因而可知,黎族与壮、侗等民族关系极其密切。

(二)黎族的文化特征

1、黎族语言

黎语没有文字。它属于藏汉语系壮侗语系中的黎语支脉。按照不同黎族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黎语分别划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种方言。每种方言中的地方语言往往与方言本身有关。不过,黎族人基本上精通黎语和汉语。黎族内部有方言和土语,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以便相互之间交流。

2、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早期的黎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的力量无法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万物有灵”是黎族先民对大自然最崇高的信仰。他们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神的载体和栖息地遍布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虫鱼兽,黎族早期宗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种民间信仰体系。而纹身这个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是黎族原始宗教信仰最好的体现。为了庆祝黎族母亲在黎族繁衍后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黎族人民警诫后代:女性必须要有绣面和纹身,这是祖先的规定,如果女人没有绣过的脸和纹身,她们死后就认不出自己的祖先了。

3、黎族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黎族社会经历了从原始氏族演变为母系氏族再发展为父系氏族的过程。早期时代,黎族先民的生活需要主要通过采集活动来满足。后来,渔猎和农业逐渐兴起。母系氏族统治时期,农业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纺织业、制陶业等原始工艺产业也相应发展,黎族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取代采集和渔猎等生产方式,此时,男子占主导地位,对偶制的婚姻形式也逐渐转变为一夫一妻制,这一婚姻与家庭形态在黎族的婚姻民俗中有所体现。

二、海南黎族民俗的历史及现状

(一)精神文化的变迁

黎族民俗文化距今历史悠长,但不管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存在着一定的变迁。形式和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胡亚玲的《海南黎族风情》中说到,黎族有很多的风俗并且历史久远,如,祭祀、婚姻、纹身等习俗距离现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有些内容出现了变化,有些却完全消失。[4]根据相关文献记录,以海南的黎族为例,只有保亭黎族的传统婚姻形式没有出现变化。黎族的一些地方的婚姻习惯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以前喝喜酒都是人人吸同一根竹筒吸管,现在黎家人都觉得这样喝不干净,都不再使用竹筒直接饮用。现在接新娘进村都以放鞭炮代替打粉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郎新娘以及参加婚礼的人都是穿着华丽西服、皮革制品,并且每个人都带一把花伞,不像以前那么朴素。[4]黎族纹身历史日久岁深,内涵深远。最重要的是黎族妇女血肉画文化的丰富多彩。知名民族学家吴泽林说:“纹身是海南岛黎族灿烂的敦煌壁画”。这是一个奇迹,在世界上没有人能保存它超过多年。它是黎族妇女的血肉文化,也是黎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印记,随着社会的变迁,纹身文化的传承濒临消迹。我们今天看到的纹身女人都70多岁了。新成立以后,黎族社会不再支持黎族纹身。年轻女性对纹身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各有千秋。他们大都认为这不是年轻一代的事,也不明白为什么需要纹身,只认为纹身是件难以忍受的事。他们并不能深入理解纹身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

(二)物质文化的变迁

黎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而且还保留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如特色住宅以及传统服饰等。

以往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黎族建筑与居住艺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是“干栏”船型房屋。黎族的房屋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经过行星布置、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排列,可以大致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一九四九年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黎族人的住房也有了巨大的改观,包括船型房屋、金字房、砖房等的开发,居住环境也在不断的优化,现在在黎村,大多数人都住上了两室一厅的砖瓦房,经济能力比较突出的人也盖起了平楼。

织锦服饰是黎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黎族女性艺术创造的反映。黎族服饰图案非常繁多,据总计,有一百六十多种,是黎族绚丽多姿生活的体现。据我母亲及奶奶说,过去,几乎每一代老年人都能编织和缝合。现在很多东西都逐渐失去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穿本民族的服饰,对于黎族传统的纺织工艺技术更是不愿意学习。如今黎村里已基本无人穿民族服装,只在重要日子,如结婚,亲人与新人才会穿黎族传统服饰。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黎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如今,现代化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追求,弱势文化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被强势文化所取代,本土文化也将会趋向全球流行文化,因此,对于黎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与继承,值得我们细细考究。

三、海南黎族民俗的类型

(一)主要类型

黎族民俗是黎族大部分地区民俗事象的反映,虽然每种民俗的由来都有不一样的解释,但也让我们对每种风俗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黎族民俗中囊括的婚丧嫁娶、节日集会和生产活动等相关内容为依据,以下将从节日民俗、婚姻民俗、纹身民俗三方面进行阐述。

1、节日民俗

三月三在黎族人民的节庆日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同时,也可以说是为黎族年轻人量身定制的一个节日。它也可以被称为“恋爱日”或“爱情节”。黎语被称为“孚念孚”。三月三节庆日不仅是缅怀祖先,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期待。在这一天,黎族的人们都会穿上华丽的服装。长辈们带上竹筒饭、山兰米酒和各种糕点齐聚一堂进行祭祀,未婚青年男女将互相跳舞、唱民歌向对方表达着倾慕之意。不同的地区和村庄庆祝的方式主要有唱歌、跳柴火、跳竹竿以及弓弩射箭等等民俗活动。黎族“三月三”节既向人们展示了庄严崇高的祭祀活动,也表达着黎族人爱情的烂漫情怀。

2、婚恋民俗

黎族的传统婚姻习俗持续遭受汉族文化的浸染。黎族是不允许血亲与直系亲属或同一宗族之间通婚的。那些被视为是同宗族的手足和姐妹的一般都崇拜同一“祖先*”,如果他们结婚,将会受到“ 雷打”或“祖先”的贬责。一般来说,黎族的婚姻民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槟榔定情。媒人到女方家里谈婚论嫁,一定要有媒介——槟榔。如果女方父母吃了槟榔,立即咀嚼,预示他们同意结婚。第二,“隆闺”。这是一个年轻男女欢娱、结友、恋爱、共同生活的场所。汉族人称之为“放寮”。当一个男人走到一个女人的隆闺的门口时,他必须先唱“请开门歌”,然后他只有在听到对方欢迎的时候才能进门,否则他将不得不离开。在那里,男人和女人通过唱歌来倾诉他们的感情。第三,不求望衡对宇。不分贫贱,只要男方交了聘金,父母就同意结婚。离婚或丧偶的妇女可以自由再婚。流行“一嫁由父母,二嫁由自己”的习俗。第四,不落夫家。在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女性婚后可以不与丈夫同住,可以继续住在寮房区,甚至在怀孕前可以爱上异性。因此,长子家庭在这些地区的名望并不突出。

3、纹身民俗

纹身在黎族民俗中比较独特。从汉代就有记载了,它不仅是黎族母系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远古崇拜的艺术析出,是黎族向心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象征。纹身,黎语称之为“打登”或“模欧”。从孩提时代起,黎族的女性就被纹身,从脸到脚,纹身上都有许多不同形状的线条或图案。被认为是最标致的女人纹身也是最多的。纹身的数量决定富贵贫贱,是地位的宣示。地位越高,纹身越多,地位越低,纹身数量寥寥无几。女仆不允许绣纹身。纹身的部位和图案在不同的种族中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其含义也有所不同。

(二)海南黎族民俗的文化解读

1、婚恋习俗文化

海南黎族的“三月三”节日民俗与槟榔定亲婚俗对黎族的婚恋习俗文化内涵作了诠释。

(1)以歌舞为介的求爱风俗

黎族人非常擅长歌舞,歌舞也成了节庆日的主要娱乐项目。竹竿舞活动是未婚年轻人的主要社交项目,这一天人们也会唱山歌来助兴,同时也借此媒介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以歌舞的方式求得良人。《黎族风情》一书中描述了这样的情景:“男女青年找情人是通过‘夜游’方式进行,多是在太阳下山后吃过晚饭的时候,男子穿戴整齐,扛枪挂刀,带着口弓或鼻箫,徒步到远峒别村女子的‘隆闺’里(即寮房),通过对唱或吹奏乐曲来结识情人,若女方同意男方同床过夜,翌日鸡叫三遍时刻,男子才告别情人回去。”[5]

黎族人民以歌舞为介,通过简单的歌舞表达对爱情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这是黎族人民乐观、开放、快乐的精神体现。

(2)以槟榔为媒的定亲文化

在黎族地区,槟榔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和儿孙绕膝的承载体。黎族男女以槟榔作为嫁妆进行定亲,同时表达对彼此的爱意以及对爱情的赤诚。黎族的订婚程序里有一个重要的流程,就是“放槟榔”。订婚之日,男方家将准备好的槟榔以及各种小吃送到女方家,对方收到之后通知亲戚和邻居到家中吃槟榔,通过这种方式把女儿订婚的喜事转达给亲戚邻居。海南东西部的订婚习俗有所不同,西部男女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送金银珠宝、美酒好肉,翌日,男女双方都要摆桌设席,男方家的亲戚代表盛装出席女方家表示祝贺,女方端上槟榔,亲自出门迎接,亲戚吃到槟榔之后,将给女方的红包放入槟榔托盘中,这就是黎族人订婚中“出槟榔”和“押彩”的两个重要环节。而东部地区则是双方凭借媒人介绍决定成亲之后,直接行“出槟榔”之礼。

因而可知,槟榔在黎族人民的婚姻生活中必不可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黎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一订婚民俗在民国时期的县志文献中也有所记录。

2、传统服饰文化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海南黎族地区是棉纺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将棉纺技术用于服装生产的民族。中原与黎族在宋朝时期进行贸易往来,在来往中带动了黎族经济的发展,棉纺技术也因此而得到不断的优化,并且传入了中原。

黎锦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史上得“活化石纺织品”之称。黎族虽然没有文字语言,但黎锦却汇聚黎族文化的精髓,成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黎族的历史长河中,黎锦织绣了黎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了黎族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6]。历史上,黎锦曾是区分不同血型和部落的重要标识符号。女子的纹面是黎族的另一种特殊的服饰,它是黎族妇女刻在皮肤上的一种文化记号,是以血肉为代价而描制的特殊服饰文化。不同方言地区的文面形式不同,大部分都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有关,黎族的祖先普遍认为其可以避灾祸、保平安。

3、传统居住文化

人类的居住方式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捕鱼是黎族先民最早的生产活动,船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重要的居住场所。后来为了躲风避雨,防御野兽的侵扰,黎族先民创造了船型屋。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具有浓厚风情和民族特质的传统住宅类型,因外形像船蓬,内部像船舱,才有“船型屋”之名。黎族干栏式船形屋,建构技术相对简单,还未用到先进的铆钉技术,房屋构件之间都是用藤皮以及野麻皮等将其进行捆扎以致固定,同时,构件之间的连接设置一定的弹性,有利于增强其稳定性以更好的抵御台风的侵袭。[9]。船型屋建筑,反映了黎族人民如何结合土地、气候的经验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来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体现了黎族人民淳朴而自然的生态建筑思想以及生活习惯,保存了黎族远古居住习俗的历史记忆。

(三)黎族民俗文化要去芜存精

民俗文化由人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既有光彩的一面,也有残余的一面。文化的摒弃与继承是新一代选择的结果。社会的变迁也会使一些文化现象出现倒退或错位。

黎族人群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农业地区。直到现在,一些边远落后的黎族村寨仍然进行着近似的种田、烧地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农业文化特色。如今,高新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农耕生产方式形成巨大反差,进而对民族文化有所菲薄。在远古的黎族社会,民间崇拜因为古老的神话传说被有所保存,黎族人认为这些崇拜能让人丰衣足食、子孙满堂、六畜兴旺,能避免一些不幸之事。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都认识到这是自然规律现象,原先的未脱迷信的一面。纹身对黎族人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历程,在纹身过程中,他们并没有采取止痛措施,但老一辈人依然坚持纹身,他们都认为“不纹身祖公不认”,这反映了祖先崇拜对他们思想的禁锢。现代社会里,如果人们依然坚持纹身,依然有着不科学的崇拜信仰,拒绝着高新技术的使用,保留着落后的文化,思想将得不到解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可见,落后的文化造成了封闭和贫穷,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这就是弱势文化的症结所在。因此,对于弱势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也需要淘汰。

而在传承过程中,文化是每一代人的知识、情感和选择,“传统只能改变,但不能割断。如果传统被切断,也会破坏民族文化”,像黎族织锦扎染、打柴舞、陶制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竹藤编、剪纸等重要的民间手工艺,这些文化价值高、民族特点突出的民俗文化,要进行深度的挖掘,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优化它们。同时,如果我们不挖掘和保护一些技艺、黎药的民间秘方和民谣,那些濒临灭绝的秘方和民谣,经过时间的消磨,就不会有延续,它们必然会消失。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损失。然而,与过去相比,黎族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传承不仅是对文化优秀部分的单纯继承,更是要在新时代把文化发展好,使之与新时代有一个交融点。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边缘化,使民俗文化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海南黎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近年来,海南已发展为国际旅游岛。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民俗,在现代旅游经济中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旅游价值。大众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的焦点。民俗旅游是一种高端的的文化旅游。举办民俗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当地的人文文化,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让游客真正意义上享受旅游的快乐,实现舒适与精神陶冶的旅游目的,达到优质饱满的游玩状态,提高游玩质量。因此,民俗旅游已成为众多旅游者愿意追求的旅游方式,也是被列入国家旅游的项目之一。

(一)黎族民俗旅游资源

黎族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上文阐述的服饰、建筑、节日等资源外,还有以下几点:

1、饮食民俗类

竹筒饭、山兰酒和鱼茶美名远扬。山兰酒香味独特,入口香甜,有“黎家美酒”之美誉。它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也是母体补品中的上乘品,同时也是用来款待客人的好酒。竹筒糯米,异域佳肴,这是一种招宾代客的很好吃的食物。用香糯米炖饭会发出一股独特的芳香,因此也享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美誉。鱼茶有一种特别的做法。趁热把鱼和米饭搅在一起,加点盐,用陶罐封上十几天。那鱼茶就好了。鱼茶具有酸、甜、香三种味道,是中外食客最喜爱的饮食。

2、游艺民俗类

游艺民俗类要数竹竿舞最著名。竹竿舞也叫打柴舞。在平地或山坡上,平行放置两根与腿一般大小的圆木,作为底架,加强缓冲作用。在底架上,分别在四边水平放置数量成双像手腕差不多大小的圆形长竹竿。负责打竿的人双手对应地握住竹竿的顶端,有节奏地用力敲打,竹竿之间、竹竿与底架之间随着敲打的动作发生碰撞而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就是打柴。撑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坐、蹲和站,形式十变五化。

(二)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黎族民俗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民俗旅游资源数量可观,质量高。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非常独特。二是少数民族优势,民俗文化别样。黎族建筑、黎族歌舞、黎族饮食等都具有独特风味。三是黎族民风质朴,海南人民热情好客。四是市场优势前景好。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让海南成功挤入国际旅游胜地的排行榜。同时一流的交通体系也得以在海南建设。特色黎族舞蹈、美不胜收的民族服饰、独特的饮食、丰富多彩的节庆,无一不体现了黎族独特的韵味和风情。这些各式各样的风俗,是海南黎族所特有的,因而也形成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独特局面。独特的民族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相组合使黎族成为一个独特的族群,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和入侵。民俗文化潜伏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神秘性,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不言而喻。

(三)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1、打造黎族知名民俗旅游产品

打造国际化民俗旅游产品,以品牌化产品为根基,发展黎族民俗旅游,从点到面实现各种效应效果。对“黎锦”“黎药”“黎族历史剧目”“船型屋”“黎族土特产”等旅游产品要进行重点开发,让独特的民俗旅游产品走上国际旅游之路,使黎族民俗旅游享誉世界。

2、加大参与式项目的投入,增强旅游体验质量

民俗旅游不仅是享受和体验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但是海南黎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项目比较稀少且单调,因此加强参与式项目的挖掘和开发,并且融入一些文化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将娱乐性和文化性融合在一起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质量,满足游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多角度开发“竹竿舞”项目,提供多种跳舞形式,增加其趣味性,让更多的游客愿意参与进来。多元化策划黎族“婚俗”活动,让游客穿上黎族“新郎”和“新娘”的服装和饰品,感受黎族男女的恋爱及生活。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山兰酒、竹筒饭、鱼茶等具有黎族特色的美食的开发,使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黎族的饮食文化,给游客留下深切的记忆。

3、建设黎族民俗文化主题酒店

随着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酒店普遍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来创新和发展酒店。在某种程度上,酒店之间的竞争核心是文化和特色。以黎族民俗文化为主题,建设特色酒店,融入黎族文化,并且最大限度发挥其核心作用。在酒店内提供具有民俗风味特色的服饰、美食以及各式各样的手工自制纪念品等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又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满足游客各种不同的体验感,加强酒店的创造力,使其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结语

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经过系统地搜集和研究了原先散乱不系统的黎族民俗,继承并进一步挖掘海南黎族民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这些研究对现代黎族百姓不乏启示,可以唤起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今天的黎族人民能够理解自身民俗文化。研究黎族民俗,让社会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黎族民俗传统文化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海南黎族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黎族传统文化资源。但不容忽视的是,众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边缘化,本土文化已被全球大众文化所取代。在当今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的角度看,保护和传承黎族民俗文化不在于阻挡或排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效应,而是要反思黎族的文化特征精神传统在这两个方面里应如何体现和保持,必须处理好传承基本内核与发展优化方向的关系,进一步建设发展新时代的黎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37.

[2]罗香林.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J].青年创刊号,.36.

[3]刘咸.海南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J].西南研究,(1):1.

[4]胡亚玲.海南黎族风情[M].海南:海南出版社,.77.

[5]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民族研究所,.67.

[6]周建宏.黎锦服饰特点与时尚潮流风格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10):-.

[7]许苗、钱家英.论黎族妇女审美心理在其服饰图案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7):-.

[8]王沫.海南黎族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及其演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4):-.

[9]*捷、王瑜.船屋文化-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探源[J].新建筑,(4):35.

[10]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年)[EB/OL].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黎族民俗的考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