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皇帝在古代的地位十分的高,百姓对其非常的崇拜,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最为尊贵的向征。古代也非常重视礼仪文化,皇帝除了会设置封号外,还会设置单独的只有皇帝所具有的庙号、谥号、和年号,这些号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些号?我们今天来探究一下?
一谥号是皇帝死后追封的名号,谥号是自古至今每一位皇帝都拥有的一个称号。谥号开始实行出现于西周时期,是一位皇帝死后,人们对于这位皇帝的评价综合而成的一个称号。西周最早有谥号的皇帝是姬昌,他死后人们封他为“周文王”。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认为谥号这个礼节,有一种被后人议论的感觉,秦始皇功高盖世,自然不希望别人议论他,他就代表着至高无上。于是他废除了谥号。
在后来汉朝建立,刘邦重视儒家思想,重新将谥号制度建立起来。他死后被封为汉高祖,高祖有着开国之人的意思,表达了人们对于刘邦的功绩的认可。
谥号制度自汉朝起一直到清朝,这种见有许许多多的皇帝,都有自己的谥号。后来吕后控制刘盈,刘盈则是历史上公认的比较软弱的皇帝,于是人们便用比较能代表软弱的字给皇帝作为谥号。所以刘盈的谥号为汉惠帝,晋朝时期的晋惠帝也是由此而来。
有的皇帝在位时间比较短就去世了,比方说汉殇帝刚出生天就当皇帝,当了不到八个月就去世了,所以人们便为他封号殇,一位最令人感到悲伤的一位皇帝。
还有一些比较昏庸无道的皇帝,人们给他封号炀、桓、灵这些封号代表着昏庸,没有治理好国家,不重礼仪。像是隋炀帝,他正是昏庸残暴,导致民心背离,不是一位好的君王。
谥号则是人们对于死后的皇帝封的一个称号,用来赞扬或者是批评他们的一生的作为的,这一个称号是他们一生的写照,也是后世人了解他们的依据,而有的皇帝死于战争的,不是寿终正寝的,死于战争的,则不被封为谥号。
二庙号,古代对于具有重要贡献皇帝的一个封号,唐宗宋祖便是由来于庙号。古代把死去的皇帝的灵位供奉在太庙,而具有非常高的功德的皇帝则是建立一个单独的宗庙,并且以皇帝的名号作为这个庙的庙号。
比如最早的商朝的商王太甲,就有自己的庙号,他统治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太宗”。而如果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很多的贡献,甚至是残暴的,或者是软弱的,那么就只能是普通的皇帝。
三年号,中国使用公元纪年之前,用的便是年号制度,如果是乾隆在位时期,则会以乾隆作为前缀,几年是他在位的期间,也作为大家记录年数的手法。
因为频繁的更换年号,会打乱民间百姓记录年号的顺序,让他们难以记忆,导致他们会混淆分不清现在是哪一年,哪一代。所以年号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