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历史确确实实有年。有准确的编年记载的就有年。从公元前年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国每一年发生的大事,都有正史记载。
到现在为止,没有谁敢说我们这个历史是假的,也没有谁会怀疑这是假的。当然有些人说这个是假的,那个是假的,他们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某一件具体的事,但没有谁敢说我们的整个历史是假的。那些别有用心的歪嘴和尚说的话,我们不用理他。
我们中国能够拥有年传承不断的历史,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所有的原因归纳在一起,就是我们祖宗的智慧的伟大。
今天,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在有些地方是落后了。但是,这落后是短暂的,一方面,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另一方面,自始至终,我们并不是什么都落后。
当前,我们现在面对的舆论环境,包括我们的学校教育,对有关我们自己的历史记载的一些说法,都是不负责任的,不靠谱的。
不靠谱在哪?在于用西方的那一套包装出来的理论,把我们的历史给改写了,使得我们现在不知道自己祖宗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不知道我们的祖宗生活的那个时代,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现在全社会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最典型的就反映在现在的香港。香港在闹事。香港为什么闹事?有人说是因为香港的贫富差距太大了,有的说是因为香港人的住房条件太紧张了,诸如此类,这是肯定不是唯一的理由。
30年前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很穷。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怎么没有说要全盘西化?解放前,中国的经济更加糟糕了,怎么没有人公开说中国应该去做殖民地?日本侵略中国时,全中国人,全球炎黄子孙坚决团结起来,拼死抗日。
现在香港出这个问题,一个根本问题就在于教育。我们可以好好回顾一下。只要是70后往上的人,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当年我们看电视剧《霍元甲》、《少林寺》、《射雕英雄传》等等,这些片子是哪儿拍的?香港人拍的!香港人拍这些片子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爱国的!香港的主流社会,包括他们的知识阶层,他们都是爱国的,最典型的就是《霍元甲》里喊出的:“国人渐已醒”,“要致力国家中兴”。
但是今天,他们中有一些人竟然说要独立!他们独立了以后干啥?继续当英国的殖民地,当美国的殖民地。干这些事情的是什么人?年轻人。
毫无疑问,最近这几十年来,香港的教育出了问题:青年人被洗脑了。
中国自古落后、自古贫穷、自古什么都不行、处处不如人——这些话,其实不只是现在的香港在说,其实从甲午战争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天天有人在说,主要是胡适他们这一帮人。
这样一股歪风,前些年又抬头了,甚至有人在说,中国需要做年殖民地。
这样的一种环境,和香港今天的这样一种局面,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所谓自信,就是对我们祖宗的自信,对我们自己历史的自信,对我们自己血脉的自信,对我们民族的自信。
我们的老祖宗确确实实是非常伟大。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中国都非常富裕,比我们有文化得多,比我们生活高雅得多。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先说科技。
中国古代的科技是非常发达的。
现在,媒体,还有一些专家说,中国自古没有科学,自古科技落后。他们的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是什么?是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打了败仗。因为鸦片战争打了败仗,所以中国自古科技落后。如果就按照他们的逻辑,我们可以说,因为他这么愚蠢,所以,他爸就是愚蠢的。这话对不对?显然没道理。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的武器确实是落后了。
但是,武器落后,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在清朝的康熙年间的时候,中国的武器装备的研制水平是领先的,领先世界年。康熙时期的武器发明的武器装备,比鸦片战争爆发时候的英国、法国的武器装备要先进。
我们去看看《清史稿》,康熙皇帝那个时候,有一个叫戴梓的人,发明了开花炮弹,一发炮弹打出去炸一大片,康熙皇帝征讨葛尔丹时就用了,成功地打下了新疆,平定了新疆,收复了新疆。也是这个时候,戴梓研制出来机关枪!西方一直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才有机关枪。问题就在于整个清朝的皇室,对于汉人不信任。戴梓被抓起来关进牢房,后来放出来又被软禁在辽宁辽阳那个地方,让他在那里定居。戴梓是哪里人?是杭州人。
这些武器也被封存起来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人们都忘记了这个,不会造,不会用。
其实,在中国古代,武器装备研制,是属于低档的东西,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仅仅属于技术。
高档的是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什么?研究如何“向上帝靠近”的天文、地理之类,到了哲学思考层次的,才叫科学。
科学在中国,那更是了不得了。
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是天文历算,也就是天文学、数学、纯数学这类的东西,中国更是了不得。
当今世界所用的所有历法,如我们说的公元某某年,也就是西历,还有中国的比如甲午年,我们称之为农历,都是起源于中国。
历法可不是个简单的东西,用现在西化的思维来说的话,属于哲学层次的,思考宇宙、认识宇宙,然后根据发现的宇宙运行规律编制出来的历法。
我们中国传统的历法,我们现在称之为农历。农历一般意义上称之为叫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什么意思呢?阳历就是太阳运行规律,太阳运行一个周天叫一年,也就是转一整圈叫一年。阴历,就是月亮运行的规律,月亮运行一个周天,叫做一个月。我们的老祖宗为了便于生产生活,把月亮运行的规律和和太阳运行的规律融合在一起,编制出一套历法,成为民间通用的历法,这就是叫阴阳合历。
所谓西历是什么?就是取了其中的太阳运行的规律,没有把月亮运行的规律把它放到这个里面。
其实,农历的历法编制,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比阴阳合历还要复杂。我们老祖宗的历法里面,还包含五行。我们经常说,我们出门要看黄道吉日,要看五行,指的是什么?金、木、水,火、土,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火星,把这些运行规律全部融在一起编制的历法。所以,我们去看黄历,一看好多个各种各样的数据,是不是很复杂?
也就是说,中国的历法,是包含了7颗星,称之为叫七曜的运行规律。一部历法里面包含着它们统一完成一个轮回的大周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历法编制,最晚在汉朝就基本定型了。
有些人爱吹嘘西历,说古罗马的凯撒大帝进入埃及后,引进人才编制了儒略历。这完全是谎言。儒略历和后来的格里历,都只是太阳历,很好推算。稍加推算便知,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三国末的年前后,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个时期,比凯撒大帝晚出生近年。也就说,当时的西方,根本不懂历法是怎么回事。
根据“儒略历”,我们就知道,直到三世纪末,西方人还没有开展“向上帝靠近”的研究呢!
竟然有人说中国自古不科学,是不是很荒唐?太荒唐了。
中国古代科学非常发达。在日常生活中间,我们一直在享受着,我们只是不知道。
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重视科学技术,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这几千年来,只有中国大地上不断的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比如:
我们大家不知道去过都江堰没有,有空的话,可以去苏州扬州到运河边走走看看。以都江堰、大运河为代表的水利技术,就充分的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有多么发达。
人们往往以为都江堰仅仅是一个现代意义的水利工程,一般来讲,就是为了解决农田用水,解决防汛抗旱的方面的一个工程。同时,这又是一个交通工程,是可以走船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从成都可以坐船到上海。
我们今天往往一说水利工程的时候,往往觉得不就是把它挖通了么!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都江堰工程规模相对小一点,我就说大运河,大运河是南起杭州,北到北京,贯通了5大水系的一个工程。挖一个人工河连接起来简单吗?很不简单。为什么呢?因为每一条河它的水位是不一样的,每一条河它的所在地的海拔高度不一样,怎么能够保证在挖通了以后,这些水位能够对接得上?我们说,我们老祖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挖大运河的时候,他们通过地理勘测选择路线,所选择的路线,保证了大致上水位和地势是一致的。最早修运河,是什么时候?春秋时期。到了隋唐时期又把大运河连通了。隋唐时期建立大运河是从杭州经过苏州到镇江,再到扬州跟淮河贯通,然后就修到开封,通过黄河,进入洛阳。再通过河北魏县一带直接连通到北京。隋唐时期,就能够测这个海拔高度。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首都到了北京,又把运河拉直了。所有的线路,如果是今天的人们修建大运河,仍然是走这样的线路。
天文学和地理学如此高的水平,能够测天测地,但是,现在有人说,中国自古不懂几何,这是不是太荒唐?这是非常荒唐的。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数学很发达,数学书很多。史书上记载的很清楚,比方说,唐代的国子监里面,按我们今天的说法,专门有一个数学天文学院,学院里有10本数学教科书,现在一般称之为叫十部算经。学院分两个专业,一个是纯数学或者叫理论数学专业,另外一个是应用数学专业。纯数学的专业,学习的是最新最先进的这些数学知识,培养方向主要是做研究、做教学从事天文历法研究。另外一个是属于应用数学,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做工程技术、民生经济,比方军事测绘、测绘地图。
所以说,自古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是非常发达的。但是,近几百年出了问题。主要是在清朝的时候,以康熙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员他们不放心,导致科学技术走向衰弱。
最糟糕的就是,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知识阶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丧失了信心,盲目主张全盘西化。
今天,以建国以来的发展速度,以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速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智慧实在是太了不得了!今天,在跟美国发生贸易战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很多地方比美国强了。美国的现在打压的是我们的高科技产品。中国人的智慧差吗?技术差吗?不差,再过20年,我们看美国和西方,眼光肯定大不一样了。
我们的智慧,实际上来源于我们的祖宗,来自进入我们的骨髓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思维方式是西方人是不具备的。
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神教一根筋,中国人的思维是中庸,懂得调和,懂得兼容并包,所以,我们的未来是完全不用担心的。
第二个问题,谈经济。
有人说,中国自古是贫穷落后,甚至有人说我们穷了年。
说这些话的人,是因为他们看到目前西方比我们有钱。他们因为自己没有钱,就认为自己的祖宗也没有钱,于是,他们就说中国自古是贫穷。这是很荒唐的。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是非常富裕的。
我们在什么时候开始穷?鸦片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与西方签定了很多的割地赔款的条约,赔款总额是13亿两白银。13亿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清朝的时候,中央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平均算下来的话,大约在~万两白银,也就是说等同于清政府的十五六年的财政收入。按照我们今天来算的话,去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是18万亿人民币,折算成美元超过2.6万亿美元。如果再乘上16,就是42万亿美元。如果赔出去了42万亿美元,当今的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真会穷得没裤子穿了。
除了赔款,还有西方的侵略、抢劫,向中国卖鸦片,种种的掠夺造成了中国的穷。
这些鸦片战争以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几千年来的积蓄!几千年的积累,在大约年的时间给全部掏空了。
清政府的赔款,赔的是白银。各位知道吗?中国我们老祖宗平时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不是白银,是铜板,铜钱。从秦始皇规定了孔方钱以后,一直用的是这种钱。
在我们中国大地,银矿是很少的。但是,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的白银是世界上最多的。哪来的?西方人送过来,是中国人做生意赚回来的。随着明朝以后所谓的大航海,西方人把美洲占领了,然后又开始跟中国人做生意,他们把美洲的银矿开采出来以后,送到中国来买东西,一下子搞得中国的白银多的不得了,以至于白银多到对传统的铜钱的比价,年年下跌;多到什么程度?以前中国人的计算国家的财政收入是用铜钱,明朝中后期以后,因为白银太多了,国家规定收税的时候收银钱。这说明什么?一直到鸦片战争以前,在国际贸易中,我们一直是在赚钱,以至于国内的钱太多,造成了白银的通货膨胀。
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的景象,是人们很难想象的。一条船,从英国出发的时候,这船上装的至少90%的是白银,基本上没有什么货物,直接开到中国来;从中国回到英国时,装的全是中国货,什么都有,传统的瓷器、丝绸、茶叶,还有各种各样的高档的消费品,包括什么扇子等等。只要是中国的东西,到了英国全属于奢侈品,卖的价格高的不得了。
英国政府看到这个东西这么好,就加税,统统的%的税率!
这种局面,导致了在英国跟中国生意没法持续下去。原来,欧洲因为从美洲抢到的白银太多了以后,造成了欧洲白银、黄金贬值。因为跟中国贸易之后,慢慢的,西方开始出现白银黄金枯竭了。他们要想减少逆差,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到中国来卖,就向中国出售鸦片。中国又不干,这才有了鸦片战争。
年以后的鸦片战争,本质和今天的中美贸易战是一样的。
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的武器装备比中国先进,所以他们把军队开过来,武装侵略中国了。
今天的美国面对中国,没办法。感谢毛主席给我们留下了两弹一星。就像特朗普所说的,用原子弹吗?中国也有。用军舰吗?中国也有。美国人拿我们没办法,要不然的话,又是一场新的鸦片战争!
所以,美国只能打所谓的贸易战,还有货币战之类的。
打来打去,中国不服气,所以贸易战不知道会打到什么时候。
有些人说中国自古重农抑商,使得中国社会死水一潭,经济停滞不前,社会没有活力。刚才说过,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跟英国之间的贸易,英国是只知道送钱过来,怎么能说中国的商业落后呢?西方有资料说,那个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商人,是中国广州的一个叫伍浩官的人。其实,中国最大的商人不可能在广州,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从来不在那里。对中国来讲的话,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间所占的比例是不值得一提的,因为中国太大,几艘帆船买卖点东西,能影响中国的经济吗?不可能。直到现在,因为工业自动化,交通运输现代化,中国的产品打遍天下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大的影响。
在古代的交通不太便利的情况下,对外贸易只会对一个小地方、对某一个小国家产生重要的作用。
中国真正的大商人,一定是在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鸦片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最大的商人群体在哪呢?一个是在江浙地区,比方说杭州、苏州,尤其是中国贸易枢纽地方的扬州,扬州那个地方聚集了中国最大的商人集团,因为它是汇聚在长江和大运河之间的交通枢纽的。最有钱的商人在那里,他们自己随便出点钱,就可以给乾隆建一个瘦西湖。江浙地区的商人,他们捐点钱了足够让清政府去打一场大仗。广州商人那点钱,跟他们比起来,毛毛雨都算不上。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GDP在全球占比超过30%,只要在中国内地做好了,就足以富甲天下。中国主要的商人,是盐商,做丝绸的,做粮食的。这样一些商人,主要在内地。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职业划分。全国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其实,在古代,在儒家经典里面,对职业的划分有好多种,比方在《周礼》分为9种,还有分为十几种的。大家普遍都接受了士、农、工、商的说法。有人就说士农工商职业把商排在最后,所以中国最瞧不起商人。其实,在儒家经典里面,士农工商的排序,有的这样排,有的那样排,没有固定排法。
士农工商的顺序排法,来自于管子,恰恰管子是非常重视商业的一个人。
士,是两类人。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习武的人,文士武士合在一起叫士,属于治理国治理国家的骨干。
农,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种田人,而是种田织布的人,也就是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的人,就说男耕女织的一切成果都称之为农。按照古代的说法,你是在一个织布厂工作,也属于农。
工,是从事制造业的。
商,就是属于我们通称为做买卖的,当然古人认为,包括屠夫、杀猪、宰羊之类,也是商。宗旨,完成最终产品销售的,就是商。用现在的一般的说法,不直接创造财富的,也就是说不做实业的,就是商。
在中国古代最重视的是什么呢?是农。
古人对农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实业。
古人抑商。但是,不是简单的抑商,它的准确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禁止官员经商。你想做官,就别经商。
第二,禁止商人做官。你想发财,就别做官。
第三、商人不能干政,不能参政。
这并不是说商人有什么不好。如果商人能干政,能做官,或者官员又能经商,官商混在一起了,会能好得了吗?肯定好不了。
士农工这三大职业的任何人,都可以去参加科举考试,去做官。因为他们不直接与商业与经济问题牵扯到一起。
这样的制度,毫无疑问是很好的,至少比官商勾结要要好很多。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官商是不分的,非常落后。到了后来,美国这些国家搞总统选举,开始规定商人要想竞选总统,那行,先把生意搁到一边去。特朗普竞选总统之前,就要先宣布现在得我不做生意了。
中国这样的规定,毫无疑问是好事。
中国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防止商人干政,操纵市场,垄断市场。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非常先进。可以说,当今世界的所有的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古代0年前全部已经都说完了,而且很多东西都实践完了。
道家的无为的理论,把市场经济理论说尽了。在《史记》中《货殖列传》《平准书》里面,在汉朝的《盐铁论》里面,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应有尽有。
这些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在汉武帝之前就已经实践过了。
计划经济理论与中国法家的学说相通,就是举国体制的经济模式。
儒家的经济学说,是一种中庸中正的经济学。既要有效的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又要有效的保护全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儒家经济学。
中国是一个全民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良好的道德基础的国家。在儒家经济学的背景下,中国商人表现得非常优秀。
中国商人在经商的时候,一般不会去追求暴利,坚持童叟无欺,只是逐十一之利,也就是按10%来赚钱。当然不能说所有的人都这么好,但是大多数商人都是这样的。
形成这样一种环境,与实施儒家经济学说有直接关系。
儒家经济学,政府一定要有效调控市场。
比如,粮食。现在,因为交通方便了,我们一般不会储备粮食,家里也不会有个米缸。在古代,每一个城市的粮食,都要用小船,甚至用小推车,从外地慢慢运过去。所以,在古代,粮食生意,往往是有很强实力的大商人才能做。一般情况下,城市里面的粮食供应,政府是不管的。但是,如果某个地方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雪,外地粮食运不进来,这里的粮价可能会暴涨,老百姓就买不起粮食了。这个时候,政府就会开仓放粮,不是白给,而是降低粮价来销售,来平抑市场价格。直到商人把粮食价格降到一个正常价位,政府才把粮仓关了,让商人去卖去吧。
从汉朝开始,从朝廷一直到地方,都建立了粮仓,叫常平仓。比方说政府给一个粮仓多少本钱,专门用来调控市场粮食价格。当粮食丰收,粮食价格太低了,政府就会抬高价格,予以大量收购,避免“谷贱伤农”,保护农民利益,打击奸商。等到粮食收购价格达到正常水平之后,常平仓关门,不再收购,将市场交给商人。常平仓收进来的粮食,等到春夏之际,粮食市场价格走高时,再卖出去。这样,始终保持本钱的数量。
这就是政府的作用,要保护全民的根本利益。
这样的行为,从管子开始,在中国史书上数不胜数。
只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情,政府都会干预。
比如看病,也是这样。在唐代,在每一个州,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都建立有医学院,在医学院的旁边,医院,给大家看病免费。到了下面县里,也都有这样的免费给提供义诊的机构。一个地方出现了大的瘟疫之类,政府马上要干预了,会组织医疗队伍,向老百姓免费发放药品。
这一系列行动,可以说侵犯了商人的利益,保护了百姓的利益。事实上,更多的是促进了商业的良性发展,教育商人不要去赚黑心钱,要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候,中国人的生活都是非常安定,非常富裕的。再穷的家庭,孩子也读得起书。再困难的时候,也能看得起病。
一般情况下,古人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中国是在欧亚大陆最好的一块宝地,是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的宝地。在欧亚大陆,只有中国拥有显著的一年四季,很多地方只有两季,有的地方三季,至于说欧洲,是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
中国土地有好几个大平原,土地肥沃。大多数时候,地多人少,土地耕种不过来。直到清朝中晚期,土地才比较严重紧张。在古代,朝廷对地方官员往往以新开发出来多少地作为考核标准。
我们说,中国自古很富裕。其实想想一些很通俗的道理,就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很富裕。
不说别的,就说吃饭,全世界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吃的那么丰富?
同样是面食,中国有包子、馒头、饺子、烙饼,等等,不知道有多少种花样,多少种味道。
西方呢,长面包、大面包、圆面包,全是面包,一样的东西,味道也差不多。
如果说到做菜,西方更没法比。
西方为什么饮食如此简单?
我们去走一走,就能发现,凡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吃的东西一定很简单,因为自古以来物产不足。
我们的老祖宗除了吃饭,还喝茶。他们发明了系列的茶具,有瓷的、有陶的、有圆的、有方的,各种各样的,而且把这些东西都做成了艺术品,形成了茶文化。
在中国,什么东西都能提升为艺术品。
吃的,我们讲究色香味,餐具也各式各样的,全是变成艺术品。
原因何在?因为不仅有钱,而且有闲。更重要的是,还有高雅的情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文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我们有楚辞,有诗经。到了汉朝,有汉赋。后来,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元曲意味着,集琴棋书画诗词歌舞于一炉的中国戏曲的成熟。
这一切,都是富裕的表现。
整天为衣食发愁,不可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只有富裕了,才能考虑更高层次的东西。
孔子谈治国,是富之教之,先富再教。
围绕这个话题,我们谈第三个问题,谈政治。
有人说,中国自古封建专制。
封建专制,这是两个概念。首先是封建。封建是什么意思?封建就是我们古人所讲的列土分封。列土分封,就是天子给你一块地,包括这块地上的人,都分封给你,由你家统治权,拥有在这块地上的一切利益。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世袭罔替,你的子孙还可以世袭这块地。列土分封,世袭罔替,这两样合在一起才叫封建,比如齐国、楚国。被分封的人,就是封建主。
当今,有一些人天天提什么贵族,要有贵族气质或者啥的,很荒唐。
贵族,就是封建主。贵族要有两样东西,第一有世袭的领地,第二要有世袭罔替的爵位,否则,你不叫贵族。在西方,有些人很有钱,但是他没有世袭的爵位,所以不是贵族,而是平民。
如今这年月,封建,是西方的特产。要寻找“封建”,请去西方。
在中国,封建,作为一种治国模式,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也是两样,用郡县制取代了列土分封,用流官制,代替了世袭罔替,这样一种新的制度,一直传承到今天。中国的任何一个县,不再属于哪一家所有,而是由朝廷派人来管理。今天让张三在这里当县长,改天让他另外一个县当县长去了。官员像水一样,是流动的。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就进入到了郡县流官制,不再有封建二字了。
再谈专制问题。
专制,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我是皇帝,我说了算。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没有专制的传统,中国的文化基因里面就没有专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读史的时候,就能发现,三皇五帝,是全民推举的。大家都觉得你很好,人品才学都很好,大家都公认我推举你,你就当了天子。尧舜就是这样做天子的。大家推举天子,当然不可能是专制。大禹之后,就是孔子所感慨的,天下为家了,开始世袭罔替了。
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天子这个词,就注定了皇帝不可能是专制的。天子,是个什么意思?天子是由上天所委派来代天理物的,就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国家的人。百姓是什么人呢?也是上天之子。皇帝做任何事都必须顺应天意。什么是天意,天意就是民意。为了避免皇帝做错事,上天同时还委派了一些大臣来辅佐他,来纠正它。
这样的内容,在《尚书》都有,这些概念在那里面说得清清楚楚。这本书是孔子所亲自编的,属于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之一。
至少在孔子看来,天子不可能一个人说了算。
孔子还讲了,君待臣与礼,臣事君以忠。君,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领导。领导怎么对下属,下属就应该怎么对他。就是说,领导按规矩来对待下属,那么下属才会勤勤恳恳、忠心耿耿的来为领导做事。
你对我怎么样,我就对你怎么样。孔子说了这话,看皇帝怎么专制去。
孟子说的更直接,桀纣之君人人得而诛之。如果说皇帝乱来,可以把他当做流氓地痞一样,干掉他是为民除害。
在中国,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就是这个样子的。
关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我举个例子,比如,唐朝规定,皇帝只有两大权利。第一个,是具有否决一切的权利。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决策,皇帝可以否决。事实上,当今的世界各国的元首都有这权利。
第二个,是任命宰相的权利。就说他认为谁合适当宰相,可以任命谁来当宰相。古代的宰相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班子,至少是有三四个人、四五个人。他在任命一个新的宰相的时候,要征求其他几个宰相的意见,当其他有的人都不同意的时候,那个人一般是当不成的。
一直到清朝,皇帝的权利,基本是这样的。
反过来,再看宰相的权利。
大家都知道皇帝权力很大,皇帝是怎么产生的?皇帝是怎么登基的?皇帝登基,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要发一个文件。这文件由谁发?宰相发的。宰相要确认他,大家都认可,他可以当皇帝了。这个文件,宰相要共同签名,缺一不可。如果有一个宰相不签名,文件就发不下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皇帝是宰相任命的。
皇帝任命宰相,宰相任命皇帝,是互相的。大家的权利,基本上是对等的。
皇帝的诏书是怎么发的呢?
诏书是经过漫长的研究过程之后,最后经过皇帝认可、签署以后才产生的。
皇帝认可、签署了的东西,就是诏书吗?不是!
事实是,不经过宰相的同意,皇帝的话出不了宫。皇帝签署了的文件,还必须所有的宰相签字以后,才能成为诏书。也就是说,皇帝想要干个什么事,写了手谕,要想走出宫廷,成为天下人所执行的命令的话,基本前提是,必须得到所有的宰相签字同意。
所以,在朝廷上,大臣,甚至一些很小的官员,跟皇帝吵架,这种事情很多。只要吵架的时候,大臣说话不要太过分,谁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当某一个皇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成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事情大致还能过得去,大臣们也会同意,不会过于为难皇帝。比方说,皇帝想给他舅舅任命个官职,而国舅爷不爱读书,那么,如果让国舅爷担任不是很要害的部门的职务,大臣们一般会同意。如果说皇帝要把舅舅安排关键岗位上,大臣们肯定坚决阻止。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们所说的周期律。一个朝代往往过上一些年以后,它就会出问题,然后就会灭亡。
大多数朝代覆亡,都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比方说天灾、军事叛乱等等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末代皇帝,大多智商不够高。当皇帝的智商不够的时候了,选拔任命的宰相也都不那么靠谱。
这样的周期率,在皇帝世袭的情况下,那是没有办法抵御的。谁能保证皇帝的儿子就一定也具有高智商。所以,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弱智的皇帝。因为有了晋惠帝,所以出现了八王之乱,中国一下子进入到很糟糕的六朝时期。
这就是教化的重要性。
封建专制,为什么和教化有关系呢?
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皇帝应该是天下男人的表率。皇帝要父仪天下,就是像父亲一样的,作天下父亲的表率,天下男人的道德文章的表率。
皇后,要母仪天下,皇后要成为天下女人的表率,天下母亲的表率。
古代经济基础是男耕女织。皇帝为了表示重视农业,自己还亲自去耕田。皇后要去亲蚕,去织布。政府整个系统首要任务是教化天下,天下官员、读书人都要以身示范,让全社会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秩序井然的天下。
形成有秩序的天下,最根本的要靠教育。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说法,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文盲遍地。这怎么可能啊!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明清时期有四大名著,除此之外还有三言、二拍,还有说岳、杨家将等等的小说。这些小说,是当时印刷出版的。说书人的说这些书,同时印成书销售。这些小说卖给谁?不会是卖给真正的士大夫看的,因为士大夫是读高雅的书,这样的书只能卖给普通百姓。如果普通大众大多数是文盲的话,这书卖给谁呢?
自古以来,最起码可以说是从西周以来,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多数人是识字的。我还是以鸦片战争为例。鸦片战争爆发在道光年间。恰好,道光年间,中国的很多县都重修了县志。我专门去查阅过一些县道光县志。那些县志里面记载得很清楚,和《清史稿》的记载是一致的。那时候,绝大多数的村,规模比现在的村大一点,都有一所学校,这学校是由政府出钱办,免费教育孩子们。免费读书,而且是政府强制性的,男孩必须上学。这就是所谓的义务教育。
乡一级,又有着更高一级的学堂。孩子们通过考试,进入到乡一级的学堂。
再往上就是县学。每一个县都有县学。
县学的学生,为科举考试所储备的人才,要去考秀才的,他们还可以考试进入到府学,直至进入国子监读书。
县学招生很少,招生指标是朝廷确定的,往往只有几个人。因为县学指标少,但是想要深造,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又多,所以,每个县同时又办了书院。
书院由政府所支持,社会力量集资所办的学校。县令亲自出面,把当地有头有脸有钱的人全部召集起来,号召大家捐款。往往是县令带头捐款,大家热烈响应慷慨解囊。古人办学,从来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赚钱。所有的书院,不收学费,不但不收学费,有的是给生活费。
为了保证书院能够长期维持下去,还有很多人捐钱、捐地、捐房产,让书院拥有一笔能产生固定收入的不动产,然后用这收入作为师生的生活费,老师的工资。
县学,很多的书院,除了免费吃住,还学生发工资。因为学生们的年龄都比较大,大都已经成家,甚至有小孩了。给学生发工资,是为了保证他们的老婆孩子能够正常生活,不让他在读书期间分心。如果学生比较有出息,能够去争取到更高的功名,甚至能够进京赶考,在考试期内差旅费、住宿费、生活费,往往都是由书院拿出来。
因此,很多地方的贫困家庭的子女不仅把书读好,而且还能够获取功名。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过去获取了功名,甚至官至宰相的一些人,他们不管走到哪都会惦记自己的家乡,爱父老乡亲。退休的时候都会回到老家,回到老家以后要干两件事儿。一是报效家乡、修桥铺路,资助贫困的人家。二是办学。乡亲们支持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他也要让更多的子弟们能够读好书,能够改变命运。
正因为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的文明能够五千年不衰!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教育。
重视教育的传统从何而来?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的第一圣人是至圣先师。
在中国,孔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是至圣先师,是老师。皇帝也要拜孔子,拜老师!
从汉武帝以来,包含皇帝在内,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有一个浓厚的教育情结。
办教育,在中国,被看做至高无上的一个功德。
其实,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并不是始于孔子。
始于什么时代?不知道。据说在夏朝就有既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是,详细的文献,可以说得清楚的文献,是周朝以后的事情了。从西周开始,出现了由国家所举办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也是义务教育体系。
在西周的时候,学校普及到了什么程度?每个25户人家里面就有一所学校。然后,再逐步的一直往上,延伸到朝廷里面的太学。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春秋战国时期依然如此,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学,一直往下,最小的叫塾,私塾这个词就这么来的。
诸子百家那么多人,好多都是出生于平民百姓,比如孔子自小贫且贱,就是又穷又没地位,他们在哪读书?在政府举办的学校接受的教育。
因此,我们才能够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那一种繁荣的文化景象。
中国这样教育体系,又与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又决定了我们清明的政治制度。
一说到人才选拔,我们往往都想科举制,就讲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
其实,隋唐的科举制度,只不过是对周朝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的进一步的总结和完善。
我们读儒家经典,就能够知道,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政府规定了教学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制度。类似当今的小学、中学、大学,分级学习分级考试选拔。为天子选拔贡献人才,是诸侯固有的主要任务之一。诸侯国要把每年都学得最好的,确实不错的,就推荐给天子。朝廷再进行一套完整的考核之后,确认优秀之后,报请天子再任命官职。
这样一整套教学选拔制度,到了汉武帝时期,又重建起来。
我们一说到汉武帝,往往都想到了汉武帝任命卫青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使得西域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其实,汉武帝复兴儒学,这一个伟大贡献,丝毫不亚于军事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术重新回归到治理国家指导思想,使社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此,恢复了政府所主办的这种义务教育制度,恢复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汉朝的选拔人才制度,基本沿用了西周时期的制度,通过乡举里选,地方考试后向中央推荐,然后,朝廷组织统一考试。到了东汉时期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到了三国时期,又出现在这个基础上所演变出来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了问题,到了隋唐时期,诞生了科举制度。
国家提供义务教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公平,也是最先进的治国理论与实践。
国家通过考试同一张卷子,来选拔人才,建立了最高效率的人才选拔机制。
百姓通过免费教育,通过公平的考试改变命运,建立了最佳的社会公平机制。
正是这样的一种制度,使得全天下逐步的向着建立书香门第而奋斗。
中国没有了贵族,要想保证一个家庭长盛不衰,只有教育孩子,把书读好,书读好了,一切都有了。
相应的,一些家族变成了士族,即名门望族,他们本质上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因为读书以后,才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义务教育制度在执行起来没有任何障碍。
科举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所产生的效果,一直到今天为止,仍然在发挥作用,就是举世无双的全民重视教育。
现在,我们任何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宁可一天只吃一顿饭。这样的一种重视教育的文化,这样一种氛围,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日本、韩国,即儒家文化圈里才存在。
年新中国建立的时候,确确实实,中国绝大多数人是文盲。
原因何在?
第一,因为战争和赔款使中国没有钱了,整个教育体系崩溃了。
第二个原因,是持续不断地战争,让人们没法读书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灭亡之后,是军阀混战,接着是抗日战争,整个中国社会混乱了年。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辛亥革命之后,在中华民国一建立,蔡元培是第一任教育总长,他一上任就下令禁止读经。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的教材,他说拿来教学是违法的,但是他又没有编出相应的新的教材,更没有创办新的学校,也没有新的教师队伍,全国地方学校只能统统关闭。学校没了,老师也不能教这个了,青少年想不成为文盲都不可能。
总体来说,中华民族年是非常辉煌的,比西方差一点的历史是很短的,而且转眼就过去了。实际上,现在都已经过去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话,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了。
中华民族的血脉是高贵的。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打不烂、拆不散、铁板一块的中华文明。
从精神上来讲----我们的文化,从物质上来讲——我们的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谁能够战胜我们,我们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
再过些年,其他的国家的人都会为拥有一张中国的绿卡而感到骄傲,就像我们今天有些人也炫耀有美国绿卡一样——20年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