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干货来袭古代货币的发展之路
TUhjnbcbe - 2024/4/26 18:42:00

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的商品经济,但作为物品交换媒介的货币早已诞生。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用贝壳做的,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河南中原地区,离海边很远,所以贝壳稀少。用绳子可以将贝壳一个个穿起来,一串贝壳是一贝,两贝为一朋。后来有了铜铸的贝壳,叫作铜贝,同时还有一种非常近似铜贝的“鬼脸钱”,也称作“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的,一般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

到了周朝时期,出现了用铜铸的布币与刀币,上面刻有甲骨文或篆文。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而最早出现的铸币成铲状,最初的布币,是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位置,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布币的发展,有两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铲形,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之为空首布。到了第二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刀币的完整读法为刀化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几部分组成,刀首是划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据,在不同的诸侯国有着不同的称呼,如晋化刀、名刀、齐法化刀等。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诸多制度施行统一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废除了前朝各诸侯国形式不一、单位各异各类铜币,使用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

从此,中国铜铸币有了一个统一的形式,方孔铜钱在中国历史上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清光秦朝开始出现圆形方孔铜钱,方孔铜钱暗合天圆地方之说,那时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秦朝对铸币做了重大改革,规定了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用“镒”为计算单位,铜钱为下币,用“钱”为计算单位。“铢”表示“钱”的重量单位,一镒二十两,一斤十六两,半斤是八两,一两二十四铢,六铢为一锱,一枚铜钱的重量为半两,叫作“十二铢钱”。

一斤铜可以铸造三十二枚铜币,这时期用黄金做的金币,在古书上不用镒、两计算,而是直接说多少金。

汉朝也沿用了这样的制度,将货币分为金币和铜币,只是每个铜钱的重量减少了,有了“八铢钱”、“五铢钱”等,“钱”成了铜币的统称。“文”为量词,因为朝代的不同,一两银子能换铜钱的数量也不同。唐朝之后,铜钱开始用“贯”为量词,一贯钱照理来说要一千文,就是一千个铜钱,但有时只有个。

到了公元年前后,开始盛行银币和金币,用两位计算单位。直到清朝,金子、银子被做成块状或长条状,称为金锭、银锭、金条、银条。一锭分为一两、五两、十两,也有被做成元宝形状的金元宝和银元宝。

在电视剧中常出现的“零碎银子”,是在制作过程中不能成型的零散银粒子,这些零碎银子就用分、钱来计算,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

到清朝中后期,银币也用“元”为计算单位,清朝晚期的大庆银元为圆形,有盘龙纹图案。年还发行了袁世凯图像的银元,称为“袁大头”;还有一种孙中山图案,背面是帆船。孙中山银元质地比“袁大头”纯,被民众称为“船洋”。

汉朝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铜钱在如今已经不容易见到,市面上出现的大多都是清朝的铜钱,“顺子通宝”、“光绪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的数量最多,清朝除了通宝的铜钱,还有“重宝”铜钱,如“咸丰重宝”。

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货来袭古代货币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