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九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此文选自《左传》,行文起伏跌宕、文辞渊懿雅丽;其中所记之行人辞令委婉含蓄、刚柔得体而言简意深,为春秋时期行人辞令典范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齐桓公于公元前年亲自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之师南下伐楚的过程。这是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北国”与“南国”的正面交锋。
齐桓公称霸之后,整合了北中国几乎所有的力量,形成了“纸老虎”联盟。而楚国经历的多代君主的励精图治,占领了南中国的几乎所有地盘,成为了南方“地头蛇”。正准备向北推进,双方就在此时针尖对麦芒地相遇了。
以下是读书分享: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春天,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的军队溃败了,于是又去攻打楚国。
会盟,会盟,还是会盟
一提起齐桓公,我们总是能想到“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作为春秋首霸,真是好不威风。但实际上,齐桓公的首霸,并不是那么名副其实,齐国并不具备实质性霸权的实力,童书业先生就在《春秋史》一书中将齐桓公的霸业概括为“空把戏”。
为什么会这样?
那我们就得了解一下,齐桓公的霸业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年,公子小白继齐侯位,是为齐桓公。同年,鲁国以支持公子纠为由伐齐,被齐大败与乾时,管仲回齐为相,开始改革,富国强兵。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年,齐鲁之间打了长勺之战,就是《曹刿论战》那次,齐国被鲁国打败。也是在这一年,齐国还伐了郯国,因为公子小白在逃亡的时候,郯国对他无礼了。
齐桓公四年,公元前年,宋国内乱,齐国在北杏这个地方搞了一次会盟。参加的国家有:齐、鲁、宋、曹国、陈、蔡、邾等。想帮宋国平内乱,但是齐国旁边的遂国没到,齐桓公生气了,把遂国灭了。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年,齐国接着伐鲁,鲁大败。鲁庄公一看,这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我,我割地求和吧。于是齐鲁在柯地会盟,鲁国割地赔款。结果,曹刿同志搞了一个人质劫持行动。齐桓公想杀了曹刿,但是被管仲拦住了,不仅归还了鲁国多年以来因失败而失去的土地,还没把曹刿怎么样。这个行为让齐桓公名声大振,周边小国都纷纷归附!
从这两年齐国的行为来看,我们会有一个问题,为啥齐国总针对鲁国,一方面找人家会盟,一方面还总揍人家。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张地图了。
齐鲁这两兄弟紧挨着,这属于常识,关键在于宋国这个第三者。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鲁国夹在了齐国和宋国之间,弄不好就要被包饺子。而齐国发起北杏之盟的目的,又是为了宋国平息内乱,当然平息内乱是不可能白平息的,齐国的真正目的是借平乱之名,搭建一个亲齐的宋国政府,从而让鲁国动弹不得。这是外交攻势。
齐国在北杏之盟第二年就发兵攻鲁,这是军事压制。于是,鲁国不得已与齐国在柯地会盟,俯首称臣拜大哥。
然后,意外出现了。
宋国一看,你齐国可以啊,把鲁国都收了当小弟了,你俩结盟了。是不是转头就要对付我了?于是,出现了《左传》当中的这一幕:
宋人背北杏之会。
宋国直接掀桌子不玩了,我自己的内乱自己解决,用不着你了。但是,这个游戏不是说你不想玩就能离开的。
齐国借着宋国背约的名义,攻伐宋国。齐国率领陈国,曹国的军队,并向成周方面请求支援,合兵一处之后,在宋国境内讲和,退兵。这下宋国也服气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攻伐宋国,鲁国并没有参与。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方面齐国可能不愿意过分刺激宋国,因为如果鲁国参与了,那就意味着齐鲁联盟牢不可破,宋国再无还手之力了,这会让宋国不容易被制服。另一方面,可能鲁国也不想让宋国彻底倒向齐国,那样的话,自己的生存空间会被严重压缩。不管怎么说吧,此时的联盟水下暗潮涌动,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就因为宋国服气了这个事情,齐桓公在鄢地搞了一次会盟庆祝了一下,紧接着下一年又搞了一次。于是,齐桓公七年,公元前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此时,齐桓公组成了以齐国、鲁国、宋国为主体,周边环绕着诸多小诸侯国的联盟。总结一下齐桓公的称霸过程,这里我们借用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史》中的说法:
我们综看齐桓公创霸的经过,他的政策是先想征服鲁国,不成,便联结宋国;用了两个大国的声望,团结陈、蔡、邾诸小国成一个集团,又灭了遂国做榜样,硬把鲁国逼服。鲁国归服之后,宋国背叛齐国,桓公又邀合诸小国,假借了王命,把宋国打服。
我们可以看到,齐桓公是靠着诸侯们的“团结”,才形成了这么一个场面,相对于后来的晋国和楚国,他的实力是很“单薄”的。而想要把这个联盟维持下去,就得想点别的法子,让诸侯们的忠诚度再提高一些,齐桓公想出的办法就是——尊王攘夷。
齐桓公把目标看向了西方,齐国帮卫、邢等国打跑了戎狄野人,获得了其国内的支持。郑国这一看,咱也别挺着了,赶紧投怀送抱,紧紧抱住了东方老大哥的大腿。
于是,齐国就形成了一个几乎整合了整个北部中国的联盟,唯独就缺了一角,那就是陈、蔡地区。
这个地区,把郑国也算进去吧,它就很尴尬,他夹在了两股大势力的中间,对双方而言都特别重要。尤其是对齐国,陈、蔡地区的态度很关键,弄不好,人家跟宋国形成个“小团体、小山头”,可能就不跟你们一起玩了。
而楚国也没闲着,这几年一直在攻打郑国,《左传》中有记载: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书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降。”
看看,楚国都快把郑国打自闭了,就指着齐国来救他呢!这个问题对于齐桓公来说,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必须得救!你不是联盟大哥吗?小弟挨揍了都不管不顾,以后谁还敢跟你。而且一旦楚国突破了郑国,就跟齐国联盟的势力范围接壤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弟们就都得给划拉走喽。
但问题来了,怎么救?
齐桓公想了个办法,对蔡国先下手为强,然后伐楚,让楚国伐郑国的军队回撤。这样一来,既能对陈、蔡地区这个战略缓冲区取得优势,又能解郑国之困,一箭双雕。
齐桓公利用女人找了个理由: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于是,在公元前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发生了此文中的这场齐楚对决。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楚王派使臣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料您却来到我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
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曾命令我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伯长,如有罪过,你都可以讨伐,以便辅佐周王室。他还给我先君指定了可到达的区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这是我要向你征询的。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这是我要向你质问的。”
楚使回答说:“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怎么敢不供给呢!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请您到水边去问吧!”这时齐国的军队又向前开进,驻扎在陉邑。
疯狂的互相试探
了解了此次对决的背景,我们在来开楚国使臣和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楚成王先挖坑:
齐侯你在北面搞你的联盟,我在南面占我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你来找我麻烦干嘛?
楚成王的意思是想让齐桓公说出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救郑国,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抓住把柄。因为齐国也攻打过别的诸侯国,大家都是狐狸,你玩什么聊斋。如果齐桓公承认了,那么他就会失去此次伐楚的道德制高点。
管仲反击:
要不说管仲同志水平就是高,他知道楚成王的意思,闭口不提救郑国的事情。而是把事情再上升一个级别。把这件事从齐国自身利益转移到了周天子身上,进而这件事情就变成了替天行道。首先,他明确了自身行为的合法性,是周天子赋予他齐国辅佐周王室的权力,天下都是我齐国的征讨范围。然后,给楚国扣了两顶大帽子,其一是指责楚国不给周天子进贡,其二是指责楚国在三百年前有弑杀周天子的嫌疑。
管仲的这两顶帽子,找的真是“稳准狠”。第一顶是客观事实,楚国之前跟周天子决裂,知道公元前年才恢复朝贡,如果楚使不承认,那么就意味着楚国“不认”祖宗,这会漏出更大的破绽。第二顶是模棱两可,三百年前,周昭王确实是亲自南征,然后死在你们这里的。你承认,那就是弑杀天子的大罪;你不承认,那好,你来解释一下,周昭王为啥会死在你们这?三百年前的事情了,谁能说的清楚啊。
所以,楚国使臣只能承认第一件事,然后对于第二件事用气急败坏的态度回怼齐桓公,这样一来就失了楚国威仪。行了,这就够了。这第一回合,齐国胜。齐桓公掌握了此次军事行动的正当理由。于是,挥师向陉这个地方挺进,来势汹汹。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营来。齐军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
楚国的暂时妥协
首先,我们要注意一点时间问题。齐桓公是春天来的,怎么一转眼就到夏天了?就谈了一次判,谈了好几个月?显然不可能。
笔者认为,这几个月双方都在做一件事——等。
齐桓公进攻的地点“陉”这个地方,很值得玩味。他在郑国和楚国交接处的旁边,大概就是红圈的那个位置。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齐桓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逼楚成王把在郑国的军队调回来,要么跟我打,要么咱们唠唠就完事。如果不调,那么就进入郑国把楚国的军队消灭。
而楚成王也很懂,他很清楚齐桓公的目的。但他也明白,拖的越久,就越能看出齐国联盟军的实力。
于是,双方都拖了几个月。最终,楚成王妥协了,他把在郑国的军队调了回来,让大夫屈完带着到齐国联盟的前线寻求和谈。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摆成阵势,然后让屈完和他同乘一辆车,检阅了一番。齐桓公对屈完说:“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这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跟我们和好吧,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的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又说:“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
屈完回答说:“您若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屈完就和诸侯订立了和好的盟约。
点到为止的体面
齐桓公一看,楚成王从郑国撤军了,那么自己也要懂规矩,他也让自己的军队后撤。并邀请屈完进行和谈。
但是这么大老远来一趟,不吓唬吓唬对面就有点可惜了。所以,齐桓公搞了一次“大阅兵”,试图对屈完及楚国进行武力震慑。
屈完哪里会不知道齐桓公的把戏,笑着看齐桓公的表演。
齐桓公看气氛烘托地差不多了,就开始了他的攻势。
齐桓公先说:咱们两家之前关系很好,现在我齐国非常强大,你们楚国也加入到我齐国联盟里来,给我当小弟,可好?
屈完回怼道:我很感激您带着军队来为我们国家祈福,但是我们用不着,下次别来了!
齐桓公又说:你没看到我的军事实力吗?你们不害怕吗?
屈完又回怼道:您要是这么说,那你可是自找没趣了,我们楚国也不是吃素的,你要是欺人太甚,怎么就干一下,别扯那些没用的。
齐桓公一看,没吓唬住。如果再继续说,到时候该没有台阶下了。于是,见好就收,和楚国签订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战后分析报告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齐桓公为啥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第一,此次军事行动已经完成了使命。齐桓公几乎满足了自己的所有政治需求。他攻占了陈、蔡地区,救了郑国维护了联盟,场面上遏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他已经不需要继续伐楚了。
第二,齐国没有伐楚的能力。要知道齐桓公率领的“八国联军”看起来气势很凶,他其实战斗力有限,因为他们是“联盟”。前文我们讲到,齐桓公其实不是在用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来统治这个“联盟”,而是用外交、名望等软实力维护这个“联盟”。而这种情况下,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它就有可能瞬间“瓦解”。
如果进一步伐楚,一旦战事陷入僵局,那么齐国联盟必然会“人心松动”。那么小诸侯国们都是“墙头草”,谁赢他们支持谁,谁给好处他们支持谁。而没有了这么小国的支持,齐桓公的霸名就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
我相信齐桓公很清楚这一点,这很值得我们学习。能清醒的认知自己的实力,没被虚名冲昏头脑,这一点很不容易。反观楚成王也是一样,当时的楚国还没有进化成“完全体”,没必要跟齐国硬刚,人家要面子,那就把面子给人家呗。自己能继续“猥琐发育”才是最关键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
希望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不正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同步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