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春秋九十六公元前617年
TUhjnbcbe - 2024/5/13 17:58:00

公元前年春,晋国突然出兵攻打秦国,占领秦国少粱城。

近年来,晋国局面有些被动,西有强秦,南有强楚,都在不断向它发出挑战。楚国还好,只是将郑、陈两国从晋国阵营抢走了。而秦国,则是直接夺取了晋国的一座城邑,这是直接打上门,明抢了。

当然,这也怨不得秦国,是晋国坑了秦国在先,秦国只是报仇。但,对于习惯坑人的晋国来说,它的逻辑是,我坑你可以,你抢我就不行。而且,晋国面对秦、楚的步步紧逼,必须做出应对,必须先削弱一方,才能破局。

于是,晋国选择了先破秦国。因为,秦国与晋国相邻,又是死仇关系。而楚国距离远,中间还隔着周、郑等国,劳师远征,若局面出现不利,秦国极有可能趁火打劫。与其如此,不如就先打秦国。

然而,秦国根本不可能被打服,他们有屡败屡战不服输的顽强拼搏精神。秦国被晋国打了一拳,夺取了少梁城。没关系,我马上还击。这年夏,秦国兴兵攻打晋国,给晋国还了一拳,夺取北徵城。

双方你来我往,各占一城,打个平手。

就在秦、楚陷入胶着之际,楚国又开始趁火打劫了。楚穆王在息地发起会盟,与新收的两个小弟郑国、陈国商议,攻打宋国(宋国也是晋国阵营的一员)。郑、陈两国不敢违逆楚穆王的决定,又不想得罪晋国。于是,他们借口自身实力薄弱,无法出兵协助楚国攻打宋国。但,他们为了表示忠心,可以提供粮草给楚国。

楚穆王听后,会心一笑,表示同意。有粮草支援,就行了,他要的就是一个态度。此时,晋国与秦国争斗,还抽不出手来对付楚国。楚国可以随便挖晋国的墙角,将郑、陈、宋等国拉入楚国阵营。只要加以笼络,让这三国他日不助晋国,楚穆王有信心,可以战胜晋国。

不过,郑、陈不直接参与伐宋之战,蔡国却主动要求加入。蔡国是姬姓诸侯,原本它的作用,就是为了防备楚国。可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弱,自顾不暇,无法给予蔡国帮助。蔡国在楚国的不断打压之下,由强变弱,成为了楚国的附庸。所以,蔡国参与进来,一是为了向楚国表忠心,二是想捞一笔战争财。

其实,除了蔡国,还有其他小诸侯国。比如,麇国就是其中一个。早期的古麇国,在邻近部落中很有威望,其影响力远比楚国要大。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诸侯于孟津,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讨伐。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锡穴(今湖北郧县五峰)。奈何楚国太强太霸道,麇国等诸侯国都无法阻挡楚国壮大的步伐,要么被楚国吞并,要么沦为楚国的附庸。

这里之所以,要把麇国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伐宋之后,还有后续故事。

公元前年冬,楚、蔡、麇等诸侯联军进军到宋国厥貉(今河南省项城县西南)驻扎,准备休整一番,再向宋国发起总攻。然而,还没等他们发起总攻,宋国却认怂了。

宋国国君宋昭公派宋国司寇带着重礼,去楚军大营,面见楚穆王,表达臣服之意。

楚穆王见宋国臣服,目的已达到,就下令取消进攻宋国的计划。随后,他高兴之下,说要与宋昭公一起打猎,交流感情。而且,他还邀请了郑、陈两国国君。

然而,不知何故,麇国国君却在打猎途中,率队逃回了麇国。极有可能,他做了什么事情,惹怒了楚穆王,或者是楚穆王的亲信。他担心遭到报复,才慌忙逃离。

在周礼之中,诸侯会盟,诸侯不告而别,是相当不礼貌的。就相当于,一帮人聚餐,有一个人没打招呼,就走了,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楚穆王还是相当霸道的这么一个人,他怎么可能容许麇国国君对他无礼呢?

于是,在公元前年春,楚穆王派成大心,率军攻打麇国。成大心是成得臣的儿子。成得臣曾是楚成王的亲信,是楚国的令尹,是楚国第一豪门斗家的族长。不过,成得臣最终因城濮之败而自杀。再说,成大心是楚穆王的铁杆亲信,曾帮助楚穆王弑父篡位。事后,成大心如愿成为了楚国的令尹。

所以,鉴于成大心的身份之重要性,可以推测出,楚穆王对攻打麇国之事,是很重视的。

而成大心也没有辜负楚穆王的信任,成功击败麇国军队,占领防渚之地。

不过,奇怪的是,之后不久,楚穆王却换帅了,把成大心换成了潘崇。潘崇可是楚穆王的老师,在楚穆王弑父篡位之事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事后,潘崇更是担任楚国太师之职,位在成大心之上。

换下一个亲信,换上一个更加重要的亲信。可见,楚穆王攻打麇国之决心和迫切。或许,成大心在取得大捷之后,进展缓慢,引起了楚穆王的不满,才被换了。

潘崇不愧是能帮楚穆王弑父篡位的人物,他率军攻打麇国,连战连捷,一直打到钖穴城(麇国国都),迫使麇国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才凯旋而归。

公元前年夏,晋国与秦国的战事告一段落之后,总算有精力、有时间对付,那个挖它墙角的楚国。

郑、陈、宋都背叛晋国,成了楚国附庸。晋国想要把郑、陈、宋重新拉回阵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楚国不会袖手旁观的。只有与楚国真正打一仗,并且打赢了,才能让楚国消停,才能把郑、陈、宋三国重新成为晋国的附庸。

可是,晋国刚与秦国打了几场战争,消耗不小。若再向楚国兴兵,军队派多了吧,担心秦军入侵;军队派少了吧,又担心打不过楚国。这事,还真是困难。

就在晋国权臣赵盾苦思之际,郤缺来献策了。没错,又是这个郤缺,当初给赵盾出主意,把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郑、卫,差点引起公愤。

不过,赵盾对郤缺依旧信任。可见,其心胸宽阔,不愧是能成大事的大人物。

郤缺主张以德治国,这次也不例外。他这次对赵盾建议,由他去游说郑、陈、宋三国,说服他们“弃暗投明”的。若他们冥顽不灵,晋国再出兵攻打,也不迟。

赵盾一时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就同意了郤缺的主张,让他试试也好。

于是,郤缺出使郑、陈、卫三国,劝说他们重新加入晋国阵营。郑、陈、卫三国也是很为难,晋、楚都不是他们能得罪的。他们只能不拒绝、不反抗、不反对,你们两个大佬要怎么斗都可以,只要不拉上我们就行。至于加入晋国阵营之事,我们当然也愿意,但前提是晋国先战胜楚国。

郤缺费了许多口舌,都无法劝说郑、陈、卫三国“弃暗投明”。正准备从宋国启程回国之时,遇到宋国的叔仲惠伯,两人是朋友。闲聊之际,叔仲惠伯说他来宋国,是来鲁国是为了求聘的。郤缺说他来宋国,是劝说宋国重新加入晋国阵营的,宋国却畏惧楚国,不肯答应。叔仲惠伯说,既然如此,那我拜见宋昭公时,再劝劝他。

两人喝了一顿酒,才互相道别。

其实,叔仲惠伯来宋国,不只是求聘,还有为逃亡鲁国的荡意诸求情的意思。荡意诸,子姓,荡氏,名意诸,是公孙寿的儿子,公子荡的孙子。公子荡,是宋桓公的儿子。也就是说,荡意诸是宋国宗室子弟。可为什么荡意诸一个宋国宗室子弟,需要一个鲁国贵族叔仲惠伯去向宋国国君求情呢?

原来,公子荡曾是宋国司城(春秋官名,同司空)。周朝,各诸侯国的官职,大多是子承父业。所以,公子荡的儿子公孙寿,也是宋国司城官。司寇的职责是掌管土木建设、水利建设,相当于工部尚书。

公子荡死的时候,公孙寿辞去司城的官职,请求让自己的儿子荡意诸接任。他后来告诉别人说:“国君无道,我的官位接近国君,很怕祸患惹到自己身上。可是舍弃官职,家族就无所庇护。儿子,是我的代表,姑且让我晚点死去。这样即便丧失了儿子,还不致于让家族灭亡。”

前年,宋昭公对嫡祖母宋襄公夫人不敬。宋襄公夫人插手政事,引起了宋昭公的反感,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宋襄公夫人在戴氏一族的支持下,杀害宋昭公的党羽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等人,掌控朝政。荡意诸作为宋昭公的亲信,也在清洗之列,这才逃亡鲁国避难。

所以,宋国名义上的国君是宋昭公,其实实际上掌权的是宋襄公夫人和戴氏。宋昭公不过是个被剪除了羽翼的傀儡。

不过,荡意诸其人人品是不错的,得到了鲁文公的支持。于是,才有了东门襄仲出使宋国,替荡意诸求情。

宋襄公夫人和戴氏也给了东门襄仲很大的面子,毕竟他代表了鲁国的立场。他们同意让荡意诸回宋国,并继续担任司城一职。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九十六公元前6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