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春秋五十二公元前680年
TUhjnbcbe - 2024/5/14 17:22:00
陕西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462726199884&wfr=spider&for=pc

《春秋·庄公十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

《左传·庄公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

齐桓公讨伐宋国,是因为宋桓公出尔反尔,违背北杏盟约。简单一句话,就是背叛了组织。作为老大的齐桓公,出于维护盟主地位的目的,请示名义上的老大周釐王后,带着陈、曹两位小弟,攻打宋国。

而宋桓公违背盟约,是因为不想屈居于齐桓公之下。简单一句话,他想当老大,不想当老二。

所以,名义上的老大周釐王,和实际上的老大齐桓公,一起出手教训二五仔宋桓公,就可以理解了。

而不想当老二的宋桓公,是如何应对的呢?

我想,他肯定联络过鲁、郑这两个

他刚即位,宋国又经历了一场内乱,有心无力,只能认怂。于是,在周釐王派来的单伯协调之下,宋桓公最终缴纳罚款,重新加入组织,表示愿意尊从齐桓公为老大,这场纷争才结束。

这场战事并不激烈,一是齐桓公以教训为主,二是宋桓公没有抵抗的决心。不过,有一个人却从这场战事脱颖而出。这个人就是宁戚,齐桓公的五贤臣之一。

宁戚,卫国(今河南卫辉)人,不是权贵,但家境应该还不错。因为,能读得起书,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

宁戚有才华,有抱负,不甘平庸。听说齐国正在招贤纳士,他便毅然离开家乡,前往齐国寻找机会,并且通过一首自创歌曲,成功吸引到齐桓公的注意,而被委以重任。此事记载于《吕氏春秋·举难》,原文如下: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载)车以至齐,暮突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归,任之以事。

宁戚唱歌自荐,被齐桓公赏识,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君臣相得的故事。历代文人都以宁戚为榜样,希望自己能得到君王的赏识。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把宁戚辅佐齐桓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相提并论,这是多么高的赞誉。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甯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使乎誉之。”赞扬了齐桓公对甯戚的识才用才。李白在《秋浦歌》写道:“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白石烂”就是甯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叩牛角而歌时的歌词。

后来,宁戚饭牛歌这件事,演化出许多典故。如“宁戚饭牛、宁戚歌、饭牛歌、牛下歌、叩角行歌、扣角歌、饭牛、叩角、扣角、商歌、康衢歌、宁戚牛、宁牛”等写有才而未遇,生活困苦,或表示自荐求官;如“舍牛相齐、齐歌入相”等表示求仕的愿望得以实现。

在今山东临淄凤凰镇西河头村青龙桥附近,还保留有“宁戚饭牛”遗迹,当地一直流传着“宁戚饭牛、歌撼齐桓”的佳话。

可惜,这首《宁戚饭牛歌》原版没有流传下来。但在《东周列国志》有杜撰的版本,可以一观:“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宁戚不仅自身才华高,还善于抓住机遇,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用一首歌曲成功吸引到齐桓公注意之后,再一次用精彩表现,说服宋国与齐国重新结盟,获得齐桓公的青睐,并得到重用。

事情是这样的:

宁戚跟随齐桓公讨伐宋国,途中献策:“宋君背盟,有违道义。主公出兵讨伐,必能获胜。但宋是大国,一旦死守城池,我国将士恐怕伤亡不小。依我之见,主公可以派遣能言善辩之人,说服宋君请罪重订盟约,此为上策。”

若真能不费兵戈,让宋桓公请罪,还真是天大的好事。齐桓公想了想,既然是宁戚的提议,就让去试试,也当是考验他的胆量和才能。

宁戚进入宋国都城商丘,拜见宋桓公,突然大声喊道:“危哉危哉!宋国大难临头矣!”

宋桓公突然一惊,大脑短路了一般,脱口而出:“为何?”

宁戚不答反问:“宋君您与周公相比,谁的能力高呢?”

宋桓公说:“周公圣人也,我怎么能比得上!”

宁戚说:“周公位列三公,权倾朝野,对待贤才,尚且吐哺相迎。而宋国正值内忧外患,宋君您对外不尊王命,背弃盟约;对内不能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如此,宋国岂不危险乎?宋君岂不危险乎?”

宋桓公沉默良久,才起身向宁戚作揖道:“寡人即位以来,从未听过君子的教诲,刚才多有怠慢,失礼之处,望先生见谅。”

之后,有周釐王派来的单伯从中协调,宋桓公同意请罪订盟条件。

而宁戚成功说服宋桓公后,名声大噪,与屈完、吕饴甥、烛之武等人被后人称为春秋四大辩士。

虽然宁戚以辩才闻名,但他却是农业专家。管仲很欣赏宁戚的农业才能,就向齐桓公举荐道:“垦草入邑、辟土聚粟,请立大司田。”(出自《管子·小匡》)意思是说,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大司田的官职。

宁戚担任大司田之后,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奖励恳荒、薄取祖赋,并推广铁铧犁牛耕,结束齐国木犁人耕的落后生产技术,使齐国农业得以快速发展,为齐国富强立下很大的功劳。

宁戚还著有《相牛经》一书。听说百里奚就是学习了《相牛经》,在秦国饲牛而被秦穆公发掘,拜为秦相。这是后话了。

回过头来继续看,宋桓公主动承认错误,回归齐桓公的联盟组织。这是一件大喜事,值得庆祝。所以,这年冬天,齐桓公在鄄地主持召开会盟。

鄄地在卫国,而卫国又在周、郑、宋、齐中间,正好适合开会。所以,此次会盟是提前商量好的。

此次参会的人是,齐桓公、卫惠公、宋桓公、郑厉公和单伯。

单伯来是能理解的,他是代表周釐王的,还是齐桓公和宋桓公的调解人。

卫惠公也可以理解,他是齐桓公外甥,去年因为事情耽搁了,没来参加北杏会盟。此次会议地点放在卫国,算是主人,他就是生病也得参加。

不过,郑国为什么要参与呢?而且还是郑厉公来。他老早就被祭仲赶下台,只是占据着栎城,还在努力奋斗,想着夺位呢。他怎么就突然跑到卫国,来参加会盟了呢?

如果你还记得郑国的内乱,就知道郑厉公这人,曾借助宋庄公之手,诱骗郑国卿大夫祭仲帮他篡位。之后,郑厉公又与权臣祭仲不和,刺杀祭仲不成,害怕而逃离郑国。再后,祭仲用力郑昭公。可,郑昭公又被公子亹和高渠弥合谋杀害。公子亹和高渠弥又被齐襄公诱杀。然后,祭仲便用力公子婴即位。而郑厉公则在蔡国借到兵,攻战郑国栎城作为根据地,准备着反攻郑国都城新郑,夺回君位。

其实,郑厉公在这一年(公元前年),刚好夺取君位成功。也就是说,他参加鄄地会盟,是作为郑国国君的身份来参加的。

原来,祭仲在公元前年去世。祭仲一死,郑厉公便再次入侵郑国,攻打大陵城,并抓获卿大夫傅瑕。就是傅瑕的反叛,帮助郑厉公夺取了郑国君位。具体过程,在《左传·庄公十四年》有记载。原文如下:

郑厉公自栎侵郑,及大陵,获傅瑕。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而纳厉公。

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傅瑕贰,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吾愿与伯父图之。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大概意思就是:郑厉公攻打大陵城,活捉了傅瑕。傅瑕怕死投降。之后,傅瑕回到新郑,密谋刺杀了郑君子婴及其两个儿子。郑厉公入主新郑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傅瑕,以此笼络人心。

原繁,郑厉公庶兄,郑国大将,忠于郑君子婴,不愿被郑厉公所用,而上吊自杀。其实,原繁在其父郑庄公时代,就是一方将领。后来,郑国经历内乱,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郑子婴等先后称君。国君换了一个又一个,原繁也是活得好好的,为何在郑厉公重新夺取君位之后,他却要忠于郑子婴呢?

原来,郑子婴上位之后,给原繁升官了,让他当“下大夫”,位列郑国群臣第三位。“士为知己者死”,原繁才有这么一种“一臣不事二主”的精神,死都不肯为郑立功做事。

所以,郑厉公重新登上国君之位,就来参加齐桓公组织的会盟,是有其政治目的。一是和齐、宋、卫等大国搞好关系,二是通过齐桓公、单伯,获取周釐王的认可。如此,他才能坐稳国君之位。

另外,讲一下南方的楚国,在这一年发动两次战争,一次灭息国,一次伐蔡国。

息国和蔡国很有意思。两个国家是邻国,还是亲戚,应该互帮互助才是,却为了一个女人而自相残杀。这个女人就是陈国公主息妫,非常漂亮,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

事情是这样的:

息妫出嫁息侯时,路经蔡国,被蔡哀侯调戏。息妫委屈,便将此事倾诉于丈夫息侯。息侯很生气,要报仇,可打不过蔡哀侯,就找楚文王帮忙。楚文王有所顾虑,毕竟蔡国是姬姓诸侯,而且实力也不弱。

于是,息侯就想出一条毒计,让楚文王假意攻打息国,他再找蔡哀侯求救,蔡哀侯果然出兵,让楚军给灭了。蔡哀侯被楚文王俘虏,献舞求生,才得以回国。

后来,蔡哀侯知道是息侯搞鬼,就要报复,也想出一条毒计。他也找到楚文王,说息侯夫人很漂亮,如仙女下凡。

楚文王动了心,就借口去息国游玩,看到息妫容貌,惊为天人。然后,楚文王便趁着酒宴,绑架息侯,逼迫息妫嫁给自己。息妫为了保住息侯的性命,嫁给了楚文王。

息妫虽是弱女子,性子却烈,她始终没有给楚文王好脸色,不跟他说话。但楚文王很喜欢息妫,想尽办法,哄她开心。息妫不胜其烦,就说:“我本是忠贞女子,却不能从一而终,你还要我怎么样呢?你若想让我开心,就把那罪魁祸首抓来,让我出口恶气!”

于是,楚文王为了哄息妫开心,突然出兵伐蔡。有史书说,楚文王此次伐蔡,活捉了蔡哀侯,并将其软禁在郢都。但,《春秋左传》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蔡国也没有更换国君,故认为蔡哀侯兵没有被抓,更没有被擒于郢都。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秋五十二公元前6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