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虽已沿用多年,但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指农历正月一日。
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便是中国公历“元旦”的来历,但当时并没有公布。
直到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才把农历正月一日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至此“元旦”才固定下来。
殊不知,自汉武帝首创年号以来的多年里,封建帝王对改“元”这样的重大事件却随心所欲、想改就改。从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到年清王朝灭亡、“宣统”年号的废止,我国历史上共存有多少年号,至今尚无定论,梁启超先生统计为个,《中国历史纪念表》则称有多个,加上军阀割据政权的年号,总数应在个以上。
封建帝王缘何热衷改“元”?这得从“纪年”说起,所谓纪年,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商代虽有文字记载,却一直到西周中期也没确切年代记载。太史公司马迁根据前人遗留史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年,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其实,历法的推算比司马迁创建“纪年法”更早,《尚书》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新年从哪天开始?《史记·八书·历书》曰:“昔自在古,历建正作於孟春……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而正以十月。”也就是说,夏朝以孟春第一天为“元旦”,此后,商、周、秦朝分别比前朝提前一个月过新年。
直到西汉元封七年(公元前年)时,汉武帝接受大中大夫公孙卿、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下令废除秦历,恢复夏历(农历),“以元封七年为元年”,并诏命御史大夫倪宽、太史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汉武帝成为史上改“元”第一人。汉武帝虽未对改元或沿用旧年号作出统一要求、制定统一格式,但他在位69年,只创11个年号,还有一定规律可循,譬如“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各6年,“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各4年。无论“6年一改”还是“4年一改”,时间相对稳定。
此后王朝的统治者改“元”就频繁了,新君即位,无论正常交接班,还是通过政治或军事等手段逆袭上位的首先便改“元”;总结以往成绩,祈福消灾,宣布新施政方针,前方打了胜仗等等都是改“元”的充足理由,甚至还有“什么理由没有完全是兴之所至也弄出一个新年号”的帝王。
唐代武则天就是彻头彻尾的“改元癖”,从上元元年(年)摄政到神龙元年(年)被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推翻,掌权不过21年,却改“元”17次,平均一年多就改一次。从武则天改元“天授”“天册”“证圣”“神龙”“长安”等看,她改元的政治意图与历代热衷改元的帝王所表达的思想如出一辙,即:强调权力的正当性,记载自己的丰功伟绩,祈求上苍护佑皇图永固,表达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等。
不过,封建帝王虽然喜欢建“元”、重视改“元”,但都遵循一样的套路,年号的选择既要“吉祥”,又要避免“撞衫”,尤其不能重复灭亡政权的年号,这可苦了负责选定年号大臣们。最著名的“改元”故事,就是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载: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命宰相赵普“撰前世所无年号,以改今元”,赵普绞尽脑汁,提交了“乾德”二字,赵匡胤很满意。可是,乾德三年(年),赵匡胤灭后蜀,“蜀宫人有入掖廷者”,赵匡胤“阅其奁具,得旧鉴,鉴背有‘乾德四年铸’”后大吃一惊,便拿出铜镜生气地问赵普:“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被问得目瞪口呆、惊出一身汗。赵匡胤又召问学士陶谷、窦仪问之,窦仪回答:“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赵匡胤恍然大悟,对没文化的开国元勋赵普一顿羞辱:“宰相须用读书人。”没过多久,赵匡胤便将年号改为“开宝”。
封建帝王们热衷改元,免不了造成多个年号重复。诸如“建兴”“天祐”“太平”之类吉祥意味浓厚的年号甚至被复制10余次。甚至同一朝代也出现重复年号,年8月至年11月,唐高宗李治用的是“上元”年号;唐肃宗李亨于年闰4月至年9月也用此年号,给后人考辨前人以年号记述下来的过往事件带来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