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汉家郎李陵,要不要为自己的悲剧买单
TUhjnbcbe - 2024/8/1 15:45:00
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40516/z4p7m95.html

说起飞将军李广,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一生命途多舛,虽有盛名却仕途不顺,晚年更是获罪自尽。然而他的死没有结束李家不幸的命运,反延续到了他的儿子、孙子、甚至曾孙。

在《李将军列传》中,太史公在写李广之余,着墨最多的便是他的长孙李陵。对历史稍有了解的同学,可能还知道,李陵也是改变太史公命运的关键人。天汉二年,由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话,太史公被武帝施以了腐刑。

那么身为将门世家的李陵,为什么要投降匈奴?他的悲剧又是因何而起?而他又该不该为自己的悲剧埋单呢?

伊丽莎白说,命运不是天上的雄鹰,而更像是地上爬行的耗子。这句话放在李陵身上挺合适,放在大部分人身上,好像也说得过去。

大汉天骄李陵

李陵是李广长子的遗腹子,李家虽然也算是陇西的高门,但历史的胶片太昂贵,少年的李陵没留下什么记录。而从史公记录开始,李陵就已经是禁军的统领了,并且他也如霍去病一样,曾带人的孤军深入匈奴两千余里。

少年李陵所表现出的统兵才干,让武帝觉得他可能会是,大汉的下一个“冠军侯”。兴许是对李陵有锻造之意,武帝又拨给了他人,安排他去了张掖刷经验。从后来的“浚稽山之战”看,李家的确将兵有术,这人在李陵手中,被打造成了一支善战之师。

除了个人素质和能力超强外,李陵的朋友圈也颇为豪华,李陵少年时就和大牛人霍光、上官桀相识,而且关系很好。他们都是武帝小圈子中的一员,是武帝为大汉选出的后继之臣。可以说,这时的李陵就像一颗冉冉升起将星,是大汉的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然而,世事难料,任谁也无法想到,少年意气的李陵,会落得一个悲剧收场。

小舅子和武将

时光荏苒,已过而立之年的李陵,充满了对功业的渴望,却一直没等到建功立业的机会,三十多岁了还是在张掖练兵,这对于一心想“封狼居胥”的李陵而言,无疑是一种蹉跎,他期盼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

公元前99年,武帝命小舅子李广利率3万人北击匈奴,为了保证小舅子的安全,原本想安排李陵做后勤。对于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李陵不想只当个打杂的,因此执意要独当一面。最后武帝也同意了他领着麾下的人侧击匈奴,但不提供战马。其实意思就是,你领着步兵出去转转就行,别跑太远了。

但对自己的小舅子,武帝却格外关照。武帝一直有任用外戚的毛病,之前是因为命好,恰好碰到了两个会打仗的,可李广利却是个能力平平的人,从他“贰师将军”的杂牌封号就能知道,这人能力一般。

但小舅子和别人不一样,他想要建功立业,武帝必须安排。在此之前就曾经让他去打大宛国,虽然磕磕绊绊,可最后还是打下来了。这次打匈奴,大概率也有为小舅子提拔铺路的意思,所以安排李陵为其护航,而立功心切的李陵没能参透武帝的小心思。

从将星到降兵

于是,李陵率领自己的步卒,从居延关出发,一路北行了三十天,在淩稽山与匈奴单于的3万主力相遇。我们都知道,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有着绝对的优势,况且李陵是以五千对三万,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

我不知道面对如此寡众的战争,李陵是何等的心境,但他硬是凭借着天才的指挥,用步卒杀得3万匈奴骑兵大败。于是为了歼灭李陵,单于又增兵至了8万人,李陵只能不断把匈奴引向汉地边塞,在且战且退的过程中,有时一日内就要进行数十次生死拼杀。

最后,在离边塞不到百里的地方,李陵被匈奴四面包围,矢尽粮绝。此时的匈奴同样也不好受,8万骑兵追着的步卒,被杀了几万人不说,关键是太丢人了,看着临近汉地边界,也没了歼灭李陵的信心。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候,李陵军中的一个军侯管敢却叛变了。

管敢叛变的原因倒是很简单,和自己上司闹矛盾。所以,管理者别忽视任何一个基层员工,关键时候真能要命。管敢把李陵军外无援兵,伤兵满营的情况告诉了匈奴。结果,匈奴孤注一掷发动攻击,最终,李陵力竭被擒拿,人的部队最后只有人回到了汉朝。

上位者的冷漠

说句公道话,以步卒五千,抗衡匈奴数万铁骑,这样的战绩即便是冠军侯也不遑多让了,尤其是对比武帝的小舅子,带着3万主力骑兵,连匈奴的毛都没摸到,而李陵凭一介偏师却能和匈奴主力打成这个样子,在汉匈战争史中是鲜见的。

农耕和游牧民族之间,原本就在体力、机动性和耐力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双方的对垒,一般都是以多打少,农耕文明靠着自己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武器优势才能将对方赶走,因此李陵的战役绝对可以称之为奇迹。

话说回来,其实不论是李广利还是武帝,对李陵当时的处境都一清二楚,但他们都保持了惊人的沉默,武帝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抓起来,防止李陵投降。

对于上位者的脏心烂肺,我们今天不难猜到。于武帝来讲,本来就是希望自己小舅拿到功劳,李陵做好保驾工作就行,你可以打的不好,也可以战死,但决不能投降;于李广利而言,李陵如果活着回去,只会显得自己一无是处,让自己成为武帝的耻辱,所以,他们只会旁观李陵身陷险地,而不会伸出援手。

注定的悲剧

李陵被俘投降后,几方势力表现各不相同。首先是武帝,虽然一气之下把李陵全家下狱,但他也不糊涂,猜到李陵可能是假投降,只是不惩罚李陵就得惩罚小舅子,所以只能先把李陵一家抓起来,而对李陵军逃回的四百人却好生安抚。

其次是朝臣,虽然西汉没有要求臣子一定要以死守洁,但大家都是聪明人,不可能抨击武帝的小舅子,所以大部分人都在谴责李陵叛汉投降,只有太史公比较轴,不但替李陵说话,还攀扯上了李广利,让自己被迫练了《葵花宝典》第一页。

最后是匈奴,他们倒是被李陵的英勇折服,希望李陵能够加入他们。但咱们也别把匈奴想得太简单,李陵全家被诛与他们也脱不了干系。因为两年后,武帝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准备设法接回李陵,但公孙敖却带回了李陵为单于训练军队,对抗大汉的消息,这下武帝真的生气了,下令杀了李陵全家。

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李陵确实是假意投降匈奴,但匈奴人肯定也清楚。为了让李陵能够死心塌地的留在匈奴,放出一些混淆视听的消息,也是情理之中。果然后来证实,为匈奴练兵的其实是一个叫李绪的人,但全家被杀的李陵却再也回不了大汉了。

历史的回响

虽然李陵以悲剧收场,但他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昭帝即位后,儿时的好友霍光和上官桀都希望他能归汉,但已经在匈奴结婚生子的李陵,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相比也比从前,也许更能看透世事人心,已经不愿意再返回汉朝了。

后来,班固在修《汉书》时专门把李陵和苏武放在了一起。虽然班固没有对李陵做过渡的批评,这是怕寒了浴血边疆战士们的心。但我们不难看出“以死守洁”已经成为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在和苏武这样守节之人的对比中,李陵的形象更像一个因变节而懊悔、遗憾的人。

当然不管是班固、欧阳修还是钱穆等史学大家,对李陵的遭遇都给予了高度的同情。士大夫阶层的同情之感,也传递到了民间,京剧的名段《李陵碑》,就讲了杨令公怒撞李陵碑的故事,一方面他复刻了李陵的经历,但却选择了以死明志,这样的死除了明志外,还有担心自己被俘后,家人会和李陵家族一样。

今天再看李陵的悲剧,他更像是历史的嘲讽,虽然一方面它得遵循统治阶级的诉求,向人们灌输“君为臣纲”“以死守节”的思想,但却也暗戳戳的叮嘱着上位者,得明辨忠奸,秉持忠正,不然像“李陵”这样的人一定还会出现。

公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逝,我们不清楚他合眼的方向是不是大汉,在那大漠孤烟地、长河落日处,他生命最后一刻会想起谁?是早早被屠的老母妻儿,是五千奋战黄沙的袍泽弟兄,还那镌刻于心的大汉故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家郎李陵,要不要为自己的悲剧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