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率九百役从,于大泽乡揭竿而起,六国故地纷纷效仿,瞬时便成燎原之势。烽火诸侯,兵戈再起,好一个王朝乱世。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这种战火纷飞的时代,是最容易出现名将的。所以,那几年,华夏大地,名将辈出。
秦末诸多将星之中,又以三人最为耀眼,分别是秦之章邯、楚之项羽、汉之韩信!
秦国最后的名将
章邯,原本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早年官居少府,在骊山上监修皇陵,和名将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然而,造化弄人,一场战争,改变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年,陈胜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陈胜来势汹汹,大泽乡举事不过短短数月,便已经聚众数十万,积车千乘。六国旧人则是纷纷响应,烽烟四起,燃遍了大江南北。陈胜手下大将周文,更是率军西征,直扑关中。
然而,对于这一切,咸阳城却无动于衷。直看到义军兵临函谷关下,后知后觉的秦二世和赵高才想着出兵镇压。
但此时的咸阳,根本无兵可用,王离远在上郡,北御匈奴;赵佗自在南越,割据一方,关中秦军又分驻各县,一时间难以聚首。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兵,秦国拿什么去抵御陈胜的那数十万大军?
就在这种时候,章邯站了出来,大胆提议驱骊山徭役囚徒为军,镇守关中。秦二世或许不看好章邯,更担心骊山军反水倒戈。但事出紧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只要章邯能抵住义军几日,待勤王之师归来,还不打他个落花流水。
然而,这章邯是个猛人,带着几十万骊山囚徒,硬生生地打垮了陈胜的起义军,由此奠定了他在秦国庙堂之上的地位。
这还不算完,之后章邯领着关中子弟兵,出关东征,镇压义军。一路上,章邯和他的关中军团势如破竹,打得起义军抬不起头来。
章邯东征仅仅数月,便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最后章邯北击赵地,和王离合军围巨鹿。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曾经几近崩塌的大秦帝国,在章邯的一系列大圣之下,又再度焕发荣光。不得不说,章邯是真的猛。只要再进一步,章邯便能再造大秦,成为有一个武安君!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巨鹿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半路却杀出项羽。此子年轻气盛,不按套路出牌,一手破釜沉舟直接打垮了王离,也断送了章邯的前途。
当然,此时的章邯还没输,他还有二十万关中子弟兵。面对年轻的项羽,他依旧能够一较高下。不过,章邯需要面对的何止一个项羽?在那咸阳的庙堂之上,惊惧于章邯功高的赵高,早已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章邯或许不怕项羽,但他绝对害怕赵高。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赵高的嘴,可比项羽的刀厉害多了。此时的章邯处境,就好似那曾经的赵国武安君李牧一样。面前要应付秦国的虎狼之师,背后又得防备郭开的口蜜腹剑。最终,防不胜防,还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
又如司马欣所言:“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章邯或许不怕死,身为军人,就该有着马革裹尸的觉悟。但他害怕像李牧那样,死在自己人的算计中,太憋屈。
最终,章邯投降项羽,二十万关中子弟被坑杀,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章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一场大胜,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差点将秦朝从灭亡边缘给拉了回来。如果不是赵高这个猪队友倒行逆施,各种使绊子,章邯说不准还能与项羽斗个几百回合。
蔡东藩先生说:“邯不败,即秦不亡。”此话并非虚言!
力能扛鼎的战神
项羽出身于将门世家,爷爷乃是楚国名将项燕,与王翦、李牧等一众战国名将,逐鹿天下,
所谓将门虎子,项羽虽说家道中落,但有着叔叔项梁的引路,加上自身天赋,年纪轻轻便已经是将星闪耀。
项羽此人,是天生的战神,少时便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秦末大乱之后,项羽跟着叔叔项梁起兵江东,迎立怀王,复建楚国。在陈胜的张楚政权覆灭之后,义军各大势力唯项氏叔侄最为强大。
如果说,此时的项羽多少还有些倚仗叔叔项梁的名声,那么巨鹿一战则是彻底奠定了他战神的名声。
公元前年,秦将章邯会同王离,以四十万秦军主力,围困赵王于巨鹿。当时义军正值低谷,张楚覆灭,项梁被杀,众诸侯各怀鬼胎,虽派出援军,却出工不出力,纷纷作壁上观。
即便是实力最为强大的楚国,在上将军宋义的率领下,也是在途中逗留,毫无进取之意。
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谁也不愿意去当那个出头鸟。毕竟家底就这么点儿,赢了还好说,输了可就翻不了身了。
但是项羽不一样,叔父项梁战死之后,自己兵权被夺,本就是无牵无挂的。此战若是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反正不是自己的家底;但是若是侥幸赢了,那之前丢掉的所有东西,他全都可以拿回来。
于是,项羽杀了上司宋义,夺了兵符,破釜沉舟,与秦军死战。项羽是个猛人,手中不过五万楚军,硬是击退了章邯的二十万大军。章邯一退,巨鹿城下的王离军团便成为了一支孤军。诸侯们不是傻子,雪中送炭他们不敢,锦上添花总是会的。没有了章邯的后顾之忧,大家群起而攻之,与项羽大军一起,绞杀王离军团。
最终,王离战死,二十万长城军团覆灭,秦军四十万主力,已经去了一半。而项羽也凭此军功,威望攀升,诸侯联军唯其马首是瞻。而后,章邯不战而降,秦军主力完全覆灭,项羽由此拿下灭秦首功,奠定了那西楚霸王的尊位。
当然,巨鹿之战并不是霸王绝唱。在日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还上演了一场好戏。
公元前年,齐国叛乱,项羽率军前往镇压。刘邦趁机联合诸侯发难,以56万大军直捣西楚国都彭城。项羽老巢被端,自然愤恨不已,但是眼前齐地战事未消,他实在是抽不出兵力回援。
最终,项羽只带了3万轻骑回师,要与刘邦56万大军一战。从齐地到彭城,少说也有千里之遥,项羽大军兵力劣势不说,还有长途奔袭的劳累消耗,而刘邦则是以逸待劳,怎么看都是刘邦占据优势。
然而,彭城一战,项羽仅用半天,便将刘邦的诸侯联军给击溃,连刘邦都差点被活捉。
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觳(音鼓)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例子不是没有,但像彭城之战这种3万人屠杀56万人的例子,那还真不好找。用楚云飞的话说,就是五十多万头猪,他项羽三天也抓不完啊。
当然,项羽最终还是没能斗得赢刘邦。垓下一战,四面楚歌,一代人杰,自刎乌江。
运筹帷幄的兵仙
韩信是个怪胎,堪称史上最为妖孽的军事天才。
他明明是贫苦出身,碌碌无为,早年甚至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即便是后来参军入伍,来到项羽身边做执戟郎中,那也是寂寂无名,没有多少建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资历平平的小人物,却在寸功未立的情况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从此一飞冲天。不得不说,刘邦这个胆子是真的大,即便是有着萧何作保,即便是韩信口若悬河,那也不该这么捧啊。让一个年不过二十五无名小卒,摇身一变成了统领数万大军的大将军。估计当时不少人,都以为刘邦吃错药了。
但是,很快韩信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刘邦的眼光。
韩信第一次统兵,就面对的是秦国旧将章邯。章邯有多猛,前面已经说过,无需赘述。然而,刚出道的韩信用一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接将成名已久的章邯变成自己的垫脚石。
这一老一新的两大名将之争,最终以章邯战败,自刎谢罪而落幕!
对于章邯而言,这一战是传奇的终结;而对于韩信,这才仅仅只是传奇的开始。
刘邦兵败彭城之后,开始收缩防线,与项羽对峙打持久战。而韩信则是负责打野,一路向东而行,剪除那些依附于项羽的诸侯。东征之战,韩信告诉了天下,什么叫作天才。
他以区区3万人的兵力,却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擒魏、取代、破赵,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终韩信攻下齐国,为刘邦打下了大半天下。手中的3万人马,也变成了三十万大军。这等本事,称其为撒豆成兵都不为过。
最终,韩信指挥汉军,围项羽于垓下。项羽这一代战神,终究还是败在了韩信这位兵仙手中。
从章邯开始,由项羽结束,秦末的两大战神,最终都败在了韩信手中。一代兵仙,名副其实!
只可惜,韩信只会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不知庙堂的处事圆滑。最终功高震主,落得个斩于钟室,夷其三族的下场,实在是可悲。
总的来看,秦末三大名将,还是韩信要更胜一筹。
章邯虽然能力出众,治军有方。但庙堂拉扯,少了几分锐气。朝廷规矩,多了一丝古板。无论是巨鹿对战项羽,还是关中抵御韩信,章邯用兵都过于谨慎,缺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若是巨鹿一战他全力营救王离,里应外合,死战六国诸侯,项羽未必能胜。
项羽是天生战神,打仗自然没得说。但他似乎有些过于依赖临场拼杀,好兵行险招,出奇制胜。对于正面大兵团的排兵布阵,步步为营,项羽却是少了些手段。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被韩信给围困在垓下,最终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相比之下,韩信则是智勇双全,稳妥许多。许多人都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相提并论,其实不然。项羽的破釜沉舟,是属于那种完全不顾后果的拼命,属于不成功,便成仁的典范。而韩信的背水一战,则只是虚晃一枪。背水一战是假,后方偷家才是真,相比于破釜沉舟,韩信无疑是多了几步谋划。
这就是兵仙的厉害之处,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控,几乎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所以,在我看来,韩信堪为秦末三大名将之首,项羽次之,章邯居其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