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龙被
龙作为天子权威的象征,其形象在很古时代就被描绘在华夏的王者旗帜上,而与天子权力相关的一切,也都被冠以龙名、饰以龙章,海南黎锦的精华龙被也不例外。作为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美术工艺品,龙被长驱直入皇城宫墙,承载荣耀无数。
龙被之贡
龙被,是黎族织锦艺术之精品。它是黎锦中的一种,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因产地主要在崖州(今海南),也称为崖州被,黎族民间称为“大被”、“绣被”,素有“广幅布”之称。
在史籍中提到的“崖州被”、“五色斑布”、“衾单”和“盘斑布”应是龙被的前身。最早关于龙被记载的《后汉书》曰:“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从西汉到唐、宋都是上贡中央封建王朝的珍贵贡品。到了元代,其工艺的精巧在历史上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远销内地及东南亚国家,受到国内外的人们喜爱,影响极大。
龙被之织
龙被有五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为居多,五联幅和单幅为最少。三联幅是由三幅彩锦联缀而成,一般长2~3米,最长可达4.3米,宽1.1~1.4米,以龙纹、凤纹、狮子纹、麒麟纹和鱼跃龙门纹为主体纹样,花卉纹为辅。五幅联是由五幅彩锦联缀而成,长2~3米,宽1.1~1.5米,以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相同,红色多用于喜事,蓝黑色多用在白事或宗教仪式上。
龙被的织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踞腰织机,另一种是脚踏织机。踞腰织机所织的龙被花纹图案比较传统,色彩单一,数量较少。而脚踏织机所织的龙被,是旧时一种比较先进的织法,质地厚、质量好,流行也比较广。
龙被之饰
由于古代农业受天气影响极大,绝大多数的特别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民族都对自然十分敬畏,黎族人当然也不例外。信天地水火,也信生物(树,蛙等),这体现了他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的崇拜。这些都反映在了龙被的图案上,尤其是前期的龙被显著地体现这种自然观。
比如说早期龙被的鱼纹蛙纹图,就体现着古代黎族先人的生殖崇拜。随着黎汉文化的融合,龙被也开始趋于汉化,*治化,这就体现在龙在图案上的大量出现并且被大量进贡到宫廷。其实龙被本不叫龙被,只是龙绣得多了,也就成了龙被。
龙被之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厂机械化纺织早已取代手工纺织。虽然黎族人心灵手巧,在纺织上有极高造诣,但早已敌不过现代的机械化的高产量高质量,而龙被制作需要较高的工艺,费时且费力。此外,在现代科学社会,龙被失去了原本的制作意义,于是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仍掌握龙被纺织技术的黎族妇女多已逝世,仅余极少居住在山区的尚能织造。而后代都没能掌握纺织龙被的技术。一旦这些老人逝去,龙被艺术将从此失传。原料匮乏是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无法完整地传承的另一重要原因。
世界之最--龙被王
年,时任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职员的王佳东从五指山市毛道乡空办村村民*景家中收集了一幅龙被。据村民*景称,这条龙被自爷爷一辈就祖传下来,那时候一直被大家视为五指山市毛道乡最大、最好的龙被,供他们整个家族6户人家一起使用,多用于祈福、祭祀活动,后来村里风俗变化,龙被也被弃置家里不用。听说民间有人专门收集龙被,考虑到放在家中用处也不大,就卖掉换些钱补贴家用,至于其中一幅是怎么丢失的,由于年代太久,家里已无人记起。
同年7月,槟榔谷景区董事长程天富得知王佳东收藏一幅大龙被,便四处寻访,几经周折最终以高价收购并珍藏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该龙被长厘米,宽厘米,总面积平方厘米;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教授介绍,这幅“龙腾祥云、麒麟双凤吉祥图龙被”起源于明朝末年,最初为四幅龙被,龙被图案纹饰内容丰富,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麒麟呈祥、鲤跃龙门、花开富贵、四季平安、佛家的莲花座等吉祥图案为主题,色彩斑斓,真实的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美好祝愿。
年,槟榔谷黎族龙被荣获世界纪录协会所颁发的“世界最大的黎族龙被”、“世界上收藏黎族无纺布(树皮布)服饰品最多”双料世界纪录。这两项世界殊荣不仅是海南黎苗文化的一次国际亮相,更是对槟榔谷景区多年来始终坚守“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海南黎苗文化”的使命的肯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