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细说历法文化,一文让你分清阴历农历阳 [复制链接]

1#

古代文明,一般都是从积累天文知识开始的,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星象的运动轨迹等是最容易被古人捕捉并记录下来,以便与生产生活发生联系,比如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天狼星与太阳的升落关系,来预判尼罗河汛期的到来与否;古巴比伦人就把恒星和行星区别开来,并制作了最早的星图,我们现在沿用的一星期七天就起源于他们的发现;玛雅文明更是测得一年的具体时间,与现今科学检测结果只相差0.天,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神秘而令人惊叹的玛雅文明

在古人一步步观察天象的摸索中,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天象的基本规律,并用此来指导他们的生产活动,至此历法就渐渐成型了。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人们通过计算三者的时间长度和彼此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应的记时系统,以此为标准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

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同,历法又分阴历和阳历,然而这两种历法又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东西方的古人为此伤透脑筋,在漫长的岁月里,又形成了阴阳合历的分法,目前来看,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不外乎此三大种类,以下我将一一来说:

阴历,别称太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

在古人的观察中,月亮因其运行周期较短且规律性强,比较容易被把握,人们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并确定了朔(初一)、望(十五)、晦(每月最后一、二天)等概念,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大约有三十天,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太阴历。

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太阴历,应是古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现创造的,他们仔细观察了月球运行规律,确定了一个“月”的时间长度和概念,并根据物候的季节性变化,如潮涨潮落、花草树木的开花结果、枯荣兴衰等,慢慢得出12个月为一轮回的概念,“年”的长度也就推算而出,苏美尔人就此开展农业活动。

苏美尔文明留下的楔形文字

然而不出十年,苏美尔人就会发现,按照他们的历法计算,一年大约是多天,比我们现在的科学测算整整少了11天,那么不可避免的冬夏倒置情形将会出现,这又会严重影响到生活以及农业生产。当然根据当时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苏美尔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直到许多年后,苏美尔人才意识到需要隔个几年,在历法中添加“闰月”这一概念,如此才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季节变化。

在当今世界,使用太阴历的国家仍有不少,最典型的就属伊斯兰教派的国家,他们使用的伊斯兰历就是一种纯太阴历,没有闰月,虽然它的测量精度很高,但它与四季变化毫无关联,比如伊斯兰历中的九月——赖买丹月在教义中是为“斋月”,但按字面翻译过来就有“热月”的意思,不过由于伊斯兰历不置闰月,“热月”有很多时候都是在冬天度过。

伊斯兰历和农历、公历对照图

阳历,正名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农耕文明程度也渐趋稳定和进步,根据观察月球推算出的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就有些不足,且错误之处较大,古人同时重点开始观察太阳起来。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基本上与阴历中的“朔望月”无关。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并不能准确显示出月亮的朔、望情况。目前,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以及我国古代的干支历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

太阳历的制定,要属古埃及人发现的最早,他们根据观察尼罗河水汛期规律,并且天狼星和太阳恰好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水平线上(“偕日升”现象)之时,如此确定了一年的长短,大约为天。再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周期,再将一年分为三季,一季四个月。

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密不可分

在我国古代,也出现较早的干支历,是以观察北斗七星和太阳的关系而制定,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六十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再根据物候的变化,在其中又引入了“节气”这一概念,我们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在秦汉时期才逐渐成型的,商朝时期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才有八个节气,但干支历究竟起于何时目前已很难考究,但从历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干支历至少在夏朝时便已开始在使用了。

天干地支纪年

公历,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标准时间历法,这也是典型的太阳历,又可称为西历、格力高历等。它是基督教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于年修改完善了之前的罗马历法而来,以耶稣出生之年作为起算点的纪年方法,每四年置一闰年,在这个历法中,无论星象怎么变化,时间角度上年、月、日都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极大方面了国家生产生活的安排,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传入我国。近五百年来,由于一直是西方文明占据了世界主流位置,公历在传入世界各地过程中,又由于其准确度高的特点,也就逐渐成了目前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我国是自民国开始,全国正式统一使用公历,但农历仍旧并行,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旧如此,因为他是从西方传来,我国民间又称它为“洋历”或阳历(两者发音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是在年左右才开始使用该历法,而俄国更是到年才使用公元纪年,由此可见各国对历法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

通过之前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阴历主要是观察月球运行,它短暂好掌握,但是只按照阴历的话,与实际一年的时间差距很大,而且阴历不考虑四季变化,这就很难让人们稳定的进行生产活动,而阳历主要是观察太阳运行规律,它的优点是季节分明,便于安排生产生活活动,但它不考虑月亮变化,每月的一号和阴历初一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怎么样才有一种历法,能更加合理的安排指导农民的活动呢?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阴阳合历,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

农历

正常来说,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只要五年左右我国春节就得在夏天过了,聪明的古人通过观察,又想出了一招——“置润法”,也就是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天或天,称为闰年,比如说年农历庚子年就是闰四月,有两个农历四月,这样的好处就是使得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四季变换就对应上了,我国的农历就是沿用此法,而中国古人又创造性地将干支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加入阴阳历法中来,这也就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农历历法。

置润法并非我国独创,它可以说是古代东西文明在各自时空同步发展的产物。苏美尔人使用太阴历后,慢慢发现这种历法并不准确,冬夏倒置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他们渐渐加入“闰月”概念,早期有8年3闰法,后来又改为27年10闰,这些措施都使得历法准确性大大上升,但仍不够准确,直到公元前五世纪时,雅典人梅屯设置了19年7闰法,太阴历的精确性才大大提升,并基本沿用至今。农历,极具中国特色的历法,它不是阴历,也非阳历,而是典型的阴阳合历。

从*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公元纪年算起,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部历法,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历法都被使用过,但是毫无疑问它们都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目前从考证来看,中国的历法在殷商时期,就已呈现出阴阳合历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彼时中国人除了观察出月球的运行规律,制定有太阴历,还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有太阳历,并且在太阴历中置入了闰月。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现了需“19闰7”,使得太阴历与阳历一年的天数接近,并有了“四分历”,一年四季的变换也可以比较准确掌握,且时间上可以长久保持不变。而且刚才我谈到的,中国历史上还有干支历,古人又将其融合入历法中,从而使得我国历法中又有二十四节气在其中,并且根据干支历,六十年一个轮回,这些都形成了我国历法独有的特色。

二十四节气

周朝末年,中央王朝权威不够,再加上信息不畅,其颁布的历法常常不能通用全国,诸侯因此自行其是,又根据自行观察的天象,自己制定独有的小历法。秦朝虽然统一了全国,却因统一时间过短,未能对此现象进行根本改变,直到汉初时期,有识之士决定对历法进行升级改造,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成形,汉武帝在元封七年(公元前年)五月宣布改历,改当年为太初元年,定一年为十二个月共计天,并通过计算确定了闰月,以后各朝各代的历法基本脱胎演变于此,历法这才真正统一固定下来。以后各朝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但没有跳脱出此窠臼。

又因为古代每年的历法都是通过皇帝颁发下达,其中既包含星象、农时等的测算、应变,又多有渲染皇权、神灵迷信的色彩,所以民间又称为“*历”或“皇历”,再加上民国成立之后,废除了旧制度,“皇历”名义上自然无法存在,但民间仍旧照旧法进行推算,故而也就有了“老*历”或“老皇历”之说。话说各位婚嫁、乔迁之时有没有看过老皇历呢?

现今使用的日历

在孔子的考究中,历法起源于夏,后世之人遂就此称古历法为“夏历”,这个叫法实际上一直延续到年代,当时考虑到历法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活动服务的,故而才正式开会改名为“农历”,近年来就有不少学者呼吁将名称改回为“夏历”的。又者,农历的毕竟脱胎于太阴历,且直观对象为月亮,所以民间又称呼它为“阴历”的,但实际上它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阴历”。

小伙伴们,如此一番解释,大家都明白了,以后可再不要对农历、阴历、阳历等傻傻分不清了哟!

我是

瞌睡大王不爱巡山,分享读书快乐,纵论历史深度,我们都是不一样的烟火,你如果喜欢,请记得点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