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1226/4317332.html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电题:重温“李约瑟难题”,百年变局为何更需“百川纳海”?
——专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钝
中新社记者安英昭
从20世纪中叶起,海内外研究中国的学人似乎都绕不开一个“灵*之问”——“李约瑟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试图从*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文化、人口地理等不同学科角度解答这一难题。时至今日,“李约瑟难题”不仅仍未有确切答案,甚至连这一难题究竟如何表述都尚存争论。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成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一个论纲,借此李约瑟展开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面对全球化退潮、文明冲突论盛行、霸权主义肆虐、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今天,李约瑟的知识遗产可以作为一种防腐剂和清新剂。
他指出,“百年变局”的结果不一定要分出“谁是老大”,而是期望整个世界变得更繁荣更公正。“百川纳海”是李约瑟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比喻,不但适于描绘科学的历程,也适于描绘整个人类文明。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C)中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与科学之问后,中外学者各自概括、演绎,“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衍生出诸多版本。您如何概括这一著名难题?它的核心是什么?
刘钝:所谓“难题”(puzzle)是某些西方学者的说法,表示令人困惑之意。实际上,它不是类似数学题那样有定解、多解或无解的问题(question),虽然我们有时也说“李约瑟问题”,但要记住它只是一个主题论纲(theme),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述“为什么不”形式,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另一个是“为什么是”形式,即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借助这一论纲,李约瑟展开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
中新社记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就认为,中国没有科学,不能归之于地理、气候、经济,应主要归之于中国人的价值观与哲学。李约瑟的SCC计划一定程度上即是对冯氏这一观点的反驳。您怎么看中国古代科学史?
刘钝:首先,冯友兰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文学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