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谥号庙号和年号怎么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心理辅导 http://pf.39.net/bdfyy/bdfjc/220825/11604823.html

古代的帝王有谥号、庙号、年号,是不是看的会有些云里雾里?如何区分三者,下面跟着笔者来一探究竟吧。

谥号,古代的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带有评判性质的一种名号。

谥号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表扬的。如“文”表示经天纬地、慈惠爱民、敏而好学等;“康”表示温柔好乐、安乐抚民、能安兆民等;“平”表示治而清省、布纲治纪、克定祸乱等。

第二类是批评的。如“炀”表示好内远礼、肆行劳神、逆天虐民等;“厉”表示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等;“戾”表示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等。

第三类是同情的。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连忧、危身奉上等;“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民思其惠等;“僖”表示小心畏忌、质渊受谏、恭慎无过等。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接受子孙祭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宋神宗。

追尊庙号常用“祖”和“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如刘邦被称为汉太祖,或称之为汉高祖;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中宗、宋神宗、明仁宗等。

古代臣子死后最高礼仪就是能够配享太庙。

年号,封建社会中帝王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

年号纪年法源自于汉武帝。公元前年,汉武帝采用年号——建元。此后,中国历史上皇帝便采用年号来纪年。但年号纪年法有一定的弊端,有的皇帝在位期间会采用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李治先后用过永徽、显庆、龙朔等十四个年号;有的皇帝甚至在同一年内会数次改元,如南北朝时的北魏孝武帝元脩年4月份即位时改普泰二年为太昌元年,同年12月份改元为永兴元年,同月又改元为永熙元年。这种连续更改的纪年法容易混淆,且不容易记住。

因此,隋朝以前的皇帝多称其谥号,如汉武帝、魏文帝、隋文帝、隋炀帝等。唐朝至元代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宋神宗、明代宗等。明朝、清朝的皇帝则多称年号,如嘉靖、康熙、雍正、光绪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