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6591812617012761&wfr=spider&for=pc公元前年,大概就在刘邦被匈奴困在白登山上这一年,汉朝其实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
这一年,贾谊出生了。
对于贾谊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比较熟。因为他写的《过秦论》,是我们语文课本当中的重点课文。而且按照很多地方的考试大纲,这篇古文是要全文背诵的。
不过,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时有限,很多老师讲《过秦论》的时候,可能都没具体讲过贾谊这个人,也没讲过《过秦论》里面涉及的那些复杂历史。这就导致很多人学《过秦论》的时候,觉得非常枯燥,完全不感兴趣。
实际上,《过秦论》正确的打开方式,其实是结合贾谊的生平,以及秦国的历史来看。而如果我们仔细了解过贾谊,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贾生,其实是一个五百年一遇的天生*治家!
不是天才,而是天生!所谓天生的*治家,就是指这个人仿佛不用学习,天生就懂*治,天生就知道问题的答案。天才好歹还得学一下,得经过后天的培养。但是天生是人家不用研究,面对问题直接就能说出答案,而且还能提前看到未来的问题。
在贾谊之前,上一个这样的人,还是五百年之前的管仲。
贾谊的故事,其实并不算长。因为这位天才选手,人生其实很短,只有33年。而且,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里,贾谊其实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贾谊出生的时候,汉朝刚刚开国没几年。当时刘邦虽然打赢了项羽,但是几大异姓诸侯王,依然势力很强,随时都可以威胁汉朝中央的统治。
就在贾谊出生那一年的前后,刘邦先后解决了好几位异姓诸侯王。比如说那位大名鼎鼎的兵仙韩信,就是在这期间,被刘邦以出巡为名,直接逮捕了。而且,在平定异姓王的过程当中,刘邦还被迫和匈奴交手,后来被困在了白登山上。
不过,随着贾谊逐渐长大,汉朝的情况开始逐渐好转。随着几大异姓诸侯王,先后被除掉,汉朝逐渐开始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所以贾谊的人生,基本上没有经历过战争。
除此之外,贾谊他们家,就在洛阳地区。自从汉朝开国之后,这里就是整个天下最繁华的地方。所以,贾谊从出生开始,其实就没经历过什么动荡。汉初平定几大异姓王的战争,距离洛阳也都比较远。北方的匈奴,不管闹得有多厉害,也不可能波及到洛阳地区。
至于说汉朝高层的那些风云变化,那和贾谊就更没什么关系了。史书上连贾谊的家世都没有记载,显然,贾谊他们家肯定没什么大官。所以汉朝初期的那些动荡,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家。
但是后来,随着贾谊逐渐长大,贾谊拜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叫张苍。
拜师这件事,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贾谊的命运。
这里面我们得来简单树立一下张苍的人脉关系,要不然的话,我们很难理解贾谊后来经历的一些事情。
贾谊的老师是张苍,张苍是汉朝初年的一位大儒。而张苍本人,则是师从战国时期的大儒荀子!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贾生,其实是荀子的徒孙。
根据目前的史料,我们可以得知: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最厉害的教育家,学生比较多。但是在荀子的学生当中,比较有名的大概只有六个。这六个人分别是韩非、李斯、张苍、陆贾、毛亨以及浮丘伯。
在这个名单当中,前两个名字大家一般比较熟悉。韩非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李斯则是秦朝的丞相。这两个人,都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其他四个人,虽然没有韩非和李斯名气这么大,但他们同样也都是真正的饱学之士。张苍除了精通儒家典籍之外,本人还特别擅长数学,精通财*计算。在秦朝的时候,张苍就曾经做了御史。后来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张苍追随了刘邦。靠着自己的特殊能力,不断升迁。
最后,在刘邦人生暮年的时候,张苍已经成了汉朝的‘计相’,负责管理全国财*,基本相当于今天的财*部部长。贾谊拜张苍为师的时候,张苍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好多年了,后来更是成了汉朝的丞相。
陆贾同样也是一位顶级大儒,汉朝开国之后,就是他两次出使南越国,说服南越国没有独立,承认汉朝的领导地位。类比现代的话,陆贾大概相当于是知名学者,再加上外交部部长。
毛亨则是当时的诗学大家。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些各国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重点焚毁的对象。而《诗经》之所以能传下来,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毛亨。汉朝开国之后,毛亨更是公开讲学,传授古诗的学问,这才让《诗经》传了下来。而且,毛亨的叔叔,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毛遂。毛家后来更是人丁兴旺,后世还有一支逐渐迁移到了湖南定居。
至于六人之中的浮丘伯,他应该是记载最少的。和其他几个人相比,浮丘伯的贡献,相对来说也没那么大。但问题是,浮丘伯后来收了个学生,叫刘交。刘交他们家一共兄弟四人,这其中刘交排老四,老三叫刘邦。
从以上这个名单当中,我们就能看出来,在秦末汉初这段历史上,荀子的这些学生,真的是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而且,因为大家都是出身荀子门下,到了和平年代之后,彼此之间自然多少会有些联系。对于对方学生,多多少少自然也会有些关照。
这就是贾谊拜张苍做老师的意义。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张苍还给了贾谊一个直通汉朝最高层的渠道。
当然,能够拜入张苍门下,贾谊靠的还是自己过人的天赋。以张苍当时的地位,估计也不会随便收学生。能让张苍亲自教授学问的,要么就是那些王侯公卿的后人,要么就是真正的天才型选手,贾谊显然属于后者。
就这样,少年时代的贾谊,一直在追随张苍学习。而且,张苍本人除了精通数学之外,还是一个顶级的图书馆管理员。当年在秦朝的时候,张苍就曾经负责掌管秦朝的宫内文书档案。所以贾谊在求学期间,其实不光读了很多儒家的典籍,同时也读了很多其他学派的典籍。
这就为后来贾谊融合百家学问,埋下了一个伏笔。
因为有着之前这些特殊的求学经历,贾谊才有少年成名的机会。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学问就已经极高,在当地非常有名。所以接下来,贾谊直接被当地的郡守征召,做了麾下的幕僚。更离谱的是,仅仅三年之后,这位郡守就升迁到中央,做了廷尉。而这位郡守升迁的时候,直接把贾谊也带去了京城。
贾谊的这个经历,如果类比今天的话,大概就相当于一个天才高中生,直接被省长征召,去省里做了*策研究员。三年之后,省长升迁做了最高法院院长,直接把二十一岁的贾谊,带去首都继续做研究员。
要说这里面没有张苍的原因,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贾谊的老师,只是一个普通学者,贾谊绝对不可能有这么神奇的经历。
而接下来,随着贾谊被调入京城,在那位郡守大人的推荐之下,贾谊很快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当时正好汉文帝刚刚登基,正是急需培养自己人手的时候。而汉文帝经过短暂考察之后,发现贾谊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年轻人。所以接下来,汉文帝直接任命贾谊为博士,一年之后,升任大中大夫。
汉朝的博士,和今天的博士学位不是一回事,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也就是说,贾谊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了皇帝智囊团当中的一员,而且深得皇帝信任。
这种事情,要是放到后世的话,几乎不太可能。
最关键的是,贾谊搭上这些线,或许是因为他老师的缘故。但贾谊能通过考核,绝对是因为他自己的才学。历史证明,打铁还需自身硬。否则的话,如果贾谊本身学问一般,就算张苍再怎么推荐他,汉文帝也不可能重用他。
而接下来,随着贾谊成为汉文帝的智囊,贾谊开始深刻影响历史的发展了。
先说贾谊的仕途。
得到汉文帝的重用之后,贾谊开始一边搞研究,一边写研究报告。接下来的两年当中,贾谊先后写了两篇报告,一篇叫《论定制度兴礼乐疏》,另一篇叫《论积贮疏》。
这两篇研究报告出来之后,整个汉朝高层都炸了!
如果非得形容一下,贾谊这两篇报告的影响力,比之白起在战场上杀几十万人,也丝毫不逊色。因为这两篇报告,直接影响了以后上千年的历史大趋势。
因为这两篇报告太有名,所以后来一直都没失传。直到今天,我们都还能看到贾谊写的原文。反正这两篇报告,主要就说了两件事。前者根据儒家和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后者则是论证了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然后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是贾谊首创的。礼仪这种东西,向来都是儒家学说的根本。而且汉朝开国之后,叔孙通已经帮汉朝制定了一整套礼仪。至于说重农抑商,这其实是当年商鞅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贾谊在这个时间点再次提出来,影响同样很夸张。
礼仪方面,叔孙通当年制定的礼仪,基本上都是照搬秦朝。但是贾谊这次制定礼仪,却提出了一个正统性的问题。那就是汉朝作为一个新的朝代,礼仪和前朝应该是不一样的。
贾谊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所有封建王朝继承了下去。后来几乎每次改朝换代,大家都得重新按照五行学说,重新更衣服的颜色,制定新的礼仪。这种事情看起来很麻烦,但是却关乎到一个王朝的正统性。
而且,汉朝初期的时候,一直是崇尚*老之道,大家都不太重视儒家。贾谊的这份报告,等于是让儒家重新站了起来。这就是为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埋下了一个伏笔。
至于重农抑商,这个观点大家就比较熟了。因为中原地区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是所有行业的根本。虽然后世对于这项*策的争议很大,但是不得不说,这项*策确实让更多的人有粮食可以吃,而是后来每一个封建王朝,基本上都倾向于这项*策。
能让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光是这一条,贾谊就已经很牛了。
但是同时,也正是因为他太牛了,导致很多西汉开国功臣,都看他很不顺眼。比如说周勃和灌婴这批西汉开国的老功臣,他们基本上都不太喜欢贾谊。不是因为贾谊的*见和他们不一致,而是因为当时汉文帝刚刚登基,如果任由贾谊这种少壮派掌权,开国功臣集团的权力,会遭到大幅削弱。
所以接下来,没过多久,贾谊的麻烦就来了。
公元前年,在那些老牌开国功臣的极力诋毁之下,汉文帝被迫将贾谊外放,派到长沙去做长沙王的老师。
这一年,贾谊才刚刚25岁。
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贾谊被派到长沙,其实还真不是汉文帝想要流放他。恰恰相反,这其实是汉文帝信任他的一种表现。
当时汉朝的几大诸侯国当中,长沙国是唯一的一个异姓诸侯国,其他人都是老刘家人做诸侯王。这事和汉朝的历史有关,汉文帝当时也没能力短时间内改变。所以,汉文帝就只能派自己非常信任的贾谊,去长沙给长沙王做太傅。名义上是做长沙王的大臣,实际上其实是巡视边疆,监视那位长沙王。
就这样,在长沙待了三年之后,随着汉文帝逐渐解决了周勃和灌婴这批老臣,汉朝中央再也没了反对的声音。这一年,汉文帝把贾谊召回了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汉文帝曾经和贾谊有过一场畅谈。当时汉文帝就曾经感慨说:我很久没见到贾生,觉得自己应该已经超过他了。但是一番长谈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是不如他。
能让一个皇帝心甘情愿说出这种话,贾谊的才能,自此可见一斑了。后世李商隐的那句‘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神’,说的就是这件事。因为在那一天,汉文帝除了问贾谊有关国家*务的事情之外,也问了很多有关*神祭祀方面的事情。
不过,这次回京之后,汉文帝却依然没有让贾谊担任太重要的职位。这倒也不是汉文帝嫉妒贾谊的才能,而是因为贾谊实在太年轻了。当时的贾谊,仅仅只有28岁。在汉文帝看来,贾谊的才能,足以做汉朝的宰相。但问题是,如果贾谊做了宰相,其他老臣肯定会不服。
而且,此时在汉朝中央做宰相的,恰好是贾谊的老师,张苍。
所以,贾谊这次返回中枢之后,汉文帝很快任命他为梁王太傅。虽然都是太傅,但这一次,汉文帝却是真心想让贾谊做老师。因为此时的梁王,是汉文帝最喜欢的小儿子。从汉文帝的角度来看,自然想找一个最有才学的人,来教导自己最信任的小儿子。
接下来的几年里,贾谊就成了梁王太傅。但同时,贾谊除了帮汉文帝教孩子之外,也没忘了继续研究国家大事。
就是在这几年当中,贾谊又搞出了几篇调研报告,这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叫做《治安策》。
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贾谊在西汉的地位,就再也没有任何争议了。
国师。
如果说,西汉哪个大臣,最配得上国师这个称呼,那绝对只有贾谊最有资格。其他大臣,最多只能看到问题之后,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贾谊却可以提前看到问题,然后给出一个系统性的答案。
在《治安策》当中,贾谊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汉匈关系、地方诸侯国问题,以及社会秩序失常的问题。而对于这三个问题,贾谊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对匈奴,不能一味和亲,必须要打!只有把匈奴打残,汉朝才算是真正的安全。贾谊的这个策略,后来成了汉武帝时期对待匈奴的主要国策。
对于地方诸侯国,必须要‘众其国而少其地’。这条策略,后来被逐渐细化,然后就变成了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
至于社会秩序失常的问题,这主要是说,汉朝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导致地方上的伦理道德出现了崩坏的现象。对此,贾谊提出要重塑社会纲常,确立一套适合汉朝的特色伦理道德制度。这一条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同样也实现了,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就是贾谊的厉害之处。
要知道,当时汉朝刚刚开国还不到三十年!北方的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大。而那些诸侯王,也最多也都仅仅只是汉文帝的堂兄弟而已。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贾谊却能看出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上一个这么牛的人,还是春秋时期的管仲。这种人仿佛不用学习,天生就能看到未来大势的走向,并且给出未来问题的答案。
唯一可惜的是,贾谊确实有点生不逢时。虽然他给出的这些答案,确实是对的。但是奈何以当时汉朝的情况,根本无法实施贾谊的这些策略。就比如说打匈奴,虽然匈奴让汉朝很头疼,但是此时汉朝国力不够,根本打不了。
再比如说削藩,如果汉文帝此时便执行推恩令,那么很容易会大范围导致诸侯王叛乱。那样的话,别说削藩了,汉朝还能不能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
简单来说,贾谊的这些策略,都是对的,但是得几十年之后才能实行。
当然,对于这一点,汉文帝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不过,汉文帝倒也不着急。毕竟此时的贾谊,也就三十多岁。哪怕再过三十年,贾谊六十多岁的时候,再实行这些策略,一样也不晚。汉文帝相信,给他三十年的时间,贾谊的这些策略,一定会成为汉朝的根本。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历史根本没给贾谊三十年的时间,十年都没有。
公元前年,贾谊作为梁王太傅,送梁王前往京城朝拜。在前往京城的路上,梁王不幸从马上掉了下来,然后摔死了。对此,汉文帝虽然没有追究贾谊的过错,但贾谊却感到非常自责,然后身体情况越来越差。
仅仅一年之后,贾谊就在长期忧虑当中,因病去世了。贾谊死的时候,仅仅只有三十三岁。
对此,我们只能说,贾谊死的太早了。
以贾谊的策论水平,只要贾谊活着,未来当上丞相,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就算他死了,后来汉朝还是按照他的思路去执行,这就是贾谊的厉害之处。
贾生计谋,到底有多高?答案就是这样!高到他去世百年之后,汉朝依然得按照他的思路来治国!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贾谊。一个智谋过人,而且超出了门户限制,作为儒家弟子,却可以博采百家所长,融为己用,最后还能知行合一,把所有的知识都应用到实际治国当中。
所以,贾生计谋,从未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