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秋和战国其实是三个时期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病最好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02/i4o50l4.html

春秋战国虽然统称乱世,但二者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一、战争性质发生变化。从春秋到战国,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发展为庞大军队持久作战;职业化军人和军事家兴起;战争目的由征服变成灭亡。二、哲学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三、农业生产率提高。

春秋和战国前后共计年。按照《春秋》中将公元前年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其原因是鲁国政权被“三桓”贵族把持,鲁哀公被逼逃至越国,至此鲁国国君再也没有获得过正位。这一事件随后在晋国、齐国、郑国、宋国开始蔓延。因此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分崩离析的重要节点。

事实上这些贵族僭越国权的现象在这之前一百多年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一划分的依据也不能让人信服。按照赵鼎新先生的说法,可以将春秋战国划分为三个时期: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如果按照这个划分,我们可能对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史实就更加清晰了。

霸主时期(前—前年)是以西周王朝崩溃,各诸侯国势力强大为开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尚未有任何一个诸侯国能强大到足以将其他所有国家灭亡掉。他们的战略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一统天下的国家,而是能够成为一个能够支配其他国家的霸主。

虽然这一时期天下有多个国家,但绝大多数国家都相当弱小。即使是像郑国、鲁国和卫国这样的大国,他们都没有常备军,只有遇到战争时他们才会聚集到太庙前,取出武器,誓师后出征。

在半个世纪的霸权争夺战中,齐桓公灭掉了35个国家、晋献公灭掉了17个国家、秦穆公灭掉了12个国家、楚庄王灭掉了26个国家。于是齐国、楚国、晋国、秦国在选拔赛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四分之一决赛。

因此赵鼎新先生将中国大地划分为四大战区:以齐国为中心的东方战区;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战区;以晋国为中心的北方战区;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战区。

四分之一决赛首先相遇的是齐国和楚国。当时南方强大起来的楚国一路北上入侵,齐桓公率领鲁、卫、宋、陈、卫、郑、曹、许七国,组成八国联盟讨伐楚国,楚国不敢应战,同齐国在召陵签订合约。

当齐国和楚国在南方起冲突之际,北方的晋国和秦国也短兵相接,自此四国开始角逐总决赛的名额。随着齐桓公的去世,齐国贵族内部出现矛盾,各公卿相互征伐,齐国衰弱。于是南方的楚国趁机北上与晋国和秦国相遇。

这一时期楚、晋、秦三国在各国英明的国君的率领下上演了一幕幕中原逐鹿的大戏。然而秦国称霸的时间并不长,公元前年,秦国攻打离自己公里外的郑国。在长途奔袭无功而返的情况下被晋国伏击,并歼灭秦军主力。自此秦国元气大伤,并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蜷居西方,失去了中原逐鹿的能力。

所以在齐、晋、秦、楚四国争霸的过程中,秦国继齐国之后也沦为二流国家。整个东周政局进入了晋楚争霸的决赛阶段。

晋楚百年争霸过程中最遭殃的是夹在两国之间的郑国。它们虽然没有能力消灭郑国,但都想将其作为自己势力伸向对方的跳板。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郑国与楚国结盟时,晋国就率军攻打郑国,而当郑国与晋国结盟时,楚国就会出兵郑国。所以晋楚争霸史可以说是一部两国对郑国的争夺史。据统计,在晋楚争霸的97年中,郑国与楚国结盟的时间为49年,与晋国结盟的时间为48年。可见两国的实力旗鼓相当。

看似晋楚两国一决雌雄的时候到了,也看似霸主时代即将结束。可晋国国内公室式微,以及中央集权的国家兴起。这时春秋战国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转型期(前—前年)。

自从晋悼公死后,晋国的政治完全落入六卿贵族(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手中。于是晋国的贵族将注意力从对外的晋楚争霸上转移到了国内的内斗。

同晋国内部危机不同的是,楚国的危机来自南方的吴国。由于向北长线作战,楚国大后方空虚,公元前年,吴国利用便利的水系,沿淮河长驱直入,作战部队向西推进公里攻克楚国国都。要不是秦国和越国分别从西北和东南方向楚国支援和策应,楚国很有可能亡于吴国之手。

元气大伤后的楚国和麻烦缠身的晋国一样,无心于对外扩张。于是各自不同的原因促成了晋楚两国最终于公元前年举行了和平罢兵的弭兵大会。

弭兵大会后一些二流国家趁机谋求霸主地位。首先是吴国,由于穷兵黩武极度扩张,已是外强中干,后被越国所灭。越国灭吴后也试图北上争霸,于是将都城从南方浙江的会稽迁到北方山东的琅琊。但勾践死后,越国贵族三代弑君,越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争霸的能力。

弭兵大会的成功使晋国不再对外霸权扩张,但同时也失去了能使晋国贵族凝聚起来的外部压力,使晋国贵族的注意力转向内部的分裂斗争。晋国六大公卿内斗了六年,最终幸存下来三个家族——韩、赵、魏。

为何将弭兵大会到三家分晋称之为转型期。因为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为了防止内部贵族分裂,留下来的国家将封建制度瓦解,出现了中央集权现象。紧接着就是土地的私有化;水军出现在作战部队中;用于军事目的的大型水利工程开始投入使用。

其中中央集权制最先出现在魏国,魏国在李悝变法后国力大增,尤其是中央集权制度消除了爆发封建危机的隐患,于是魏国开始对外扩张。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改革增强了国家军事实力和扩张欲望,于是又爆发战争。战败国为扭转局面,纷纷变法图强,尔后又开始对外扩张。于是那时各国纷纷涌现出改革变法热潮:赵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乃至末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所以改革与战争的相互促进成为了春秋战国从转型期走向全民战争期的原动力。

全民战争期(前—前年)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法家登上政治舞台。法家改革的目标并不在于简单地调整社会政策,而在于创建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国家财政税收和军事力量的国家。

那么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法家为何就能脱颖而出成为各国统治者所青睐的思想?其中根本性原因就是法家为不受制约的强国提供了合法性,并且法家改革后能使国家的战斗力提升。

而当周朝封建体制及宗法观念崩溃后,面对不断上升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其他学术只能给出受时代局限的答案,如儒家将国家权力道德化、道家将国家权力压缩最小化、墨家将国家权力完全根除。但当全民战争时期的到来,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权力不断增长,面对锋芒毕露的法家理论,其他学说不免黯然失色。

韩非子

所以法家思想在转型期为迎接全民战争时期的到来做了充分准备,而在全民战争时期,它又能继续推动国家权力的增长。

其次就是全民战争期和霸主期最大的不同就是战争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霸主时期的战争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和获得政治霸权,而全民战争时期,战争的目的就是纯粹地扩充版图和大规模屠杀。

因此全民战争时期战争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残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韩、赵、魏、齐、燕各有带甲之士数十万,秦、楚两国各有百万将士。有史记载,这一时期战争伤亡超过2万人的战争就有20次。据统计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这61年的时间里,各国共有近万士兵死于秦军之手。其中为了灭楚,秦国出兵60多万士兵。长平之战有45万赵国士兵被秦军所杀,这也是全民战争时期有史记载的伤亡人数最高的一次战争。

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不仅对其他国家带来的沉重的人口灭亡灾难,还对他们国家的士兵施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到了公元前年,所有国家都没有能力与秦国交战了。就这样统一中国的使命落到了秦始皇的肩上,最终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诞生了——秦朝。

所以总的来说,整个春秋战国可以划分为霸主期、转型期、全民战争期。霸主期是封建制度崩溃的时期,转型期是法家思想为国家强大和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的时期。而全民战争时期则是国家权力不断膨胀后,通过灭亡战争的手段达到最终大一统结果的时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