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https://m.39.net/pf/a_6489068.html“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这是一个贯穿于中国历史的说法,早在春秋末年,战国伊始之时,就已经有了相关论述,随着周王室的没落,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一段大分裂的时期,在此之前,养尊处优的中原人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印象一直停留在“蛮夷之地”的程度。
但是在后来,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进行,人们这种带有歧视性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对少数民族的学习和有点采纳导致我国出现了“华夷融合”的现象,对少数民族有点的肯定堪称是我国最早的“文化认同现象”。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文化的差异在任何国家都会有,但真正做到“文化认同”的国家却寥寥无几,以古埃及为例,一直到后王朝时期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各方面的文化认同。
一.古埃及社会与文化
1.“认同”现象的出现
其实所谓“认同”现象,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里并不单指古埃及,所有国家在文明产生开始就已经有了认同的缩影,比如工具的使用,后续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善,以及对更加优秀现象的探索,这种肯定并学习更加先进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认同。
只不过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之中,这种全方位的认同逐渐被狭义化,普遍的认同变成了单纯文化方面的认同,并且在最开始的时候,范围非常之广泛,不再局限于民族与民族之间,这种所谓的文化认同开始活跃于国家与国家之间。
这种文化认同和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有关,主要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和平往来,比如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一次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的学者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论述,而此后的目的,便就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实这种行为归根结底就是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者,所以当时各个学派的领军人物,都会选择在七雄并立之时游走四方,来到各国国都,宣扬自己的思想,希望与国君达成共识,有了最基础的文化认同之后,自己的政治保护也会很快实现。
相比于第一种的游说,第二种文化认同的实现方式就显得更加激烈,那就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进行文化入侵,这是一种强行“文化认同”的一种手段,这种武力造就的强迫认同也被称之为文化侵略。
比如曾经的罗马,早年的罗马共和国在强大之后便发动了侵略战争,并且在征服当地政权以后,都会修建长城,御敌的同时罗马人也会在其墙体上刻下自己国家的标志,雕塑等文化符号,甚至选取人员,强迫当地居民接受自己的文化。
2.古埃及中的文化认同
相比于国家之间的文化输出,古埃及的文化认同则更加精确,对于一个独立国家来说,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趋于稳定的重要保证,而对于埃及来说则是具体而论,如此一来文化认同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对于人来来说,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主观感受甚至连行为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对于国家上下来说,民族,社会,群体,宗教信仰等等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认同。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绝对不单指具体哪一个方面,因为文化具有各种形式,对于埃及来说,国家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是文化的体现,其中任何一个民族对埃及主流优秀文化的趋同都可以看作是“文化认同”。
曾经有学者们就埃及的“文化认同现象”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之间或者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在他们的认知中,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比自己更先进文化的一种模仿。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这种模仿有较大的排斥心理,他们认为“文化认同”的过程会让自己原本的文化特性丢失,所以强调文化独特性的他们非常抵触所谓的文化认同。
第二类学者则认为文化认同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虽然文化繁多,但是文化认同可以做到非常具体,它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让人们的倾向性走向相同。
他们认为文化认同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但是这个对比的过程之中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也就是说,只有在相互了解和对比之下,自身文化的特点才能体现出来,而只要不是侵略性灌输,自身文化的特点就会保存。
如此看来,后者的论断明显更加准确,对于一个庞大的国家来说,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不仅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也能在相互交流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
二.古埃及的多方面认同
1.神庙文化与认同
其实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在那个并不发达的早期社会,总会牵扯到一些怪力乱神的时间,对于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总会将其一味的归结于神灵,这就是早期各国唯心主义的宗教文化,虽说同属宗教信仰,但是各具特色,埃及就是典型的神庙文化。
早在公元前年的塞伊斯王朝,埃及人民就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即使在面对外敌入侵之时,依然坚持着一系列的宗教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神庙的修复活动。
从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古埃及的神庙文化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千世纪的中期左右,地点大致在当今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因为后来在此地发现了神庙遗址,一圈圆形的石头大阵乃是古埃及神庙文化的开端,中间一块长近三米的巨石乃是神灵之所在。
从此时开始,古埃及的神庙建筑都与这最早的神庙相靠拢,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社会的进步,神庙内部的结构和建筑也愈发复杂,自身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随后,神庙这种文化也就变成了埃及的象征,无论是对战争还是国内宗教活动,都必不可少。
第四王朝建立之前的第三王朝战争,古埃及国内的大量神庙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神庙甚至被摧毁殆尽,后王朝时期的国王,基于对文化的认同,对这些损伤的神庙进行了但范围的修复。
这大范围的修复活动就像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开关,后后续的每一任国王的首要工作都是对神庙进行修复,其中以塞伊思和巴拉蒙为主,连续四五任埃及国王都会对此地的神庙进行修复和新建,对于这一点,古埃及保存下来的铭文记录之中都有相关的记录。
根据翻译,蒙特姆赫特雕像铭文中曾说,我重建了伟大的姆特的神庙,阿斯胡鲁的女主人,以至于神庙变得比之前更为美丽,后续还说明国王在修建神庙之时投入了大量贵金属材料,增加了大量用于供奉的神,这都是文化认同现象的表现。
2.动物崇拜中的文化认同
其实文化认同的载体原本就不只是局限于建筑,对于中国来说,“龙”就是一个典型的动物文化载体,尽管这种载体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不可否认“龙”成为联系我国各民族的标志,自称“龙的传人”的华夏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增。
相比于中国,古埃及同样对动物“情有独钟”当然,他们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所进行的“动物崇拜”涉及面广泛,古埃及的认知之中,动物比人更加容易产生与神明之间的联系,所以对许多动物都非常重视。
埃及最初产生的七百多个文字之中,有近二百个文字都是动物形象,此外,相关的历史记录之中还有将动物当“圣物”的描写,比如猫,狒狒,老鹰,大羚羊等等都是古埃及文化之中神灵的化身,在后来的后王朝时期,对这种动物崇拜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
它将动物和神庙连接在了一起,针对不同的神物修建了不同类型的神庙,甚至还为神庙所供奉的动物修建了专属,墓地,这种文化的传承同样体现了古埃及前后两大王朝对动物崇拜文化的认同感。
3.文化认同驱使下的宗教冲突
在古埃及的后王朝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犹太人”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这些人究竟何时出现已经无法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犹太人从方方面面都和埃及人有着巨大的冲突。
比如犹太人的信仰之中,有一种灵魂献祭的行为,每逢盛大的节日,犹太人都会对羊这种动物进行焚烧,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激怒了埃及的大祭司,羊原本是古埃及宗教之中难得的圣物,甚至是某种神灵的化身,犹太人的焚烧自然是引起了公愤。
为此,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更大规模的冲突,狂热的古埃及民众冲入了犹太人的聚居地,军队的加持之下摧毁了犹太人的聚居区,打碎了所有的神庙。
其实归根到底,这场冲突的本质原因是埃及人与犹太人信仰之间的背道而驰,不同的文化以及自身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无法忍受其他族群的亵渎,故而演变成了一场冲突。
其实宗教所体现的,不仅是信仰方面的认同,还有节日的认同,比如年之开端,瓦格节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节日,都是达成共识之后文化认同的产物。
有了第一个宗教节日之后,后续的国王对其不断地完善并严格执行,并且每一次的宗教节日都会举国上下大肆庆祝,并且在节日庆祝方面罕见的消除了往日严格的等级,全民无论阶层如何,都可以参与到节日庆祝中来。
三.总结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古埃及的后王朝时期的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颇有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此前所创立的神庙文化,动物崇拜文化甚至是宗教文化,都在进入到古埃及后王朝得到了延续和提升。
比如对神庙建筑的修复,对动物神庙和墓葬的修建,以及对宗教节日的充实,甚至在节日庆祝的时候取消等级限制,这种种文化延续和发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古埃及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能够演化为冲突的切实认同感。
文献参考:
郭子林.古埃及文明消亡的现代反思.史学理论研究.(01):92-+
赵悦清.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的埃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10)
于振洋.古代埃及后王朝时期文化认同研究.吉林大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