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这是上至国家下至个人所思考的。强者要更强,弱者更要变强。就像草原上的狮子,它要以更快的速度奔跑,才能追上猎物。草原上的羚羊,它只有让自己跑得更快,才能避免成为猛兽的口中餐。
战国时期是古代历史不可逾越的一部分,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无论是战国七雄,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国,都力求克敌制胜之道。战局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谁是赢家。
作者熊逸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他坚持用熊逸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本《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里就写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作者跟我们讲述了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今天,我们依然怀着敬仰的心情去重读那段雄烟滚滚的历史,那是我们国家的昨天。读史,要借鉴,从中获取养份,要辩是非、懂荣辱、识时务、知进退、善谋、果断。
一、魏国欲重新崛起,无奈挫折连连
魏襄王时期,秦国已经迅速强大,魏国与秦国的距离已经越来越大,其他五国也逐渐图强,与魏国的距离越来越小,相比之下,魏国重要人才孙膑、商鞅的离开,魏国已经逐渐走下坡路,已经沦为二线国家。
魏襄王欲使魏国强大起来,他采用了张仪的连横策略,身在魏国心在秦国的张仪,主张魏、韩两国和秦国结盟对付齐国,联军被齐威王任匡章统兵打败了。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魏开始与齐国交往结盟,宣告张仪的连横外交策略宣告失败。转而是公孙衍的连纵重新登上舞台,“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后来,魏国还是被秦国打了个落花流水。
魏襄王当时有一颗想振作魏国的心,魏王想通过结盟的方式去对抗强者,但是无奈各国的利益始终无法调整到统一的战线上去,狼多肉少,最终还是功亏一篑,魏国的实力更加受损。
二、公孙衍与田需在权力上的争斗
战国时期,不但国家与国家,就是服侍同一个国王的臣子对权力的追逐与竞争也是进入到白日化,阳谋阴谋,高手在权力暗战中因各种矛盾逐渐升级,就在魏国也上演着一出臣子争宠夺权的大戏。
打了败杖之后,总理公孙衍并没有反思自己责任,而是急于寻找替罪羊。他对魏襄王说,为什么自己尽职尽力,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功业呢?就是因为魏国的田需在背后使坏。公孙衍还建议魏襄王赶走田需。
历史上的魏襄王是一个明君,他没有听从公孙衍的话。公孙衍转身到韩国去当总理去了。公孙衍在出走上任之前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到齐国总理的儿子去请孟尝君田文到魏国代替自己做国家总理。
公孙衍这么做的原因并非不是跟田文私交有多好,想提拔他。一是为了帮魏国缓解一下与齐国的外交关系,二是显得自己大度,三是为了制衡魏国政敌田需的权力。
之后,公孙衍就放心地到韩国上任去了,此处不留自有留爷处,人家老早就留好退路了。
当时齐国无论是外交还是打仗,都耍尽滑头。在合纵伐秦的时候,只喊口号而不出力,联军前脚打了败仗,齐国后脚就趁火打劫,狠狠揍了一下魏国。齐国不忘找机会攻打魏国,通过马陵之战、桂陵之战,让魏国国力衰退,齐国还弄死过魏国的太子。这样的齐国与魏国有不共戴天之仇。
魏国对齐国能拉拢就拉拢,齐国虽然手段卑劣些,但是人家实力摆在那里,成不了朋友也不要多了一个敌人出来,毕竟翻脸也是需要成本的。
公孙衍就是抓住了魏王今后想针对楚国、不想让齐国添乱的情况下,说服魏王让田文到魏国来当总理,这样以后与齐国疏通关系比较有利。
田需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利用了魏襄王的疑心,田文对祖国齐国更肯定对魏国更亲,而公孙衍在韩国做了总理,核心利益从韩国取得,肯定比以母国魏国更忠心。
疑虑重重的魏襄王从此更重用田需,认为只有田需才能对田文及公孙衍起到震慑的作用。
当时的战国,战火纷纷,礼崩乐坏,更是人心惶惶。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大臣与国君之间,都是只有利益上的合作,有利则合,无利而分。
三、小国宋国的自强之路
曾经的大国魏国尚且如此,那像一些小国:宋国、鲁国、卫国、东周国、中山国、滕国、邹国、费国,他们在列强中夹缝求生存,几经挣扎,最后虽然都不免成为列强的盘中餐,被灭亡。但是他们努力求生存发展的意志与努力并不比列强弱多少。
正在这些大国都心系连横连纵时,这也给一些小国一丝生存的空间,他们并不坐以待毙,也忙着扩大发展。
进入战国以后,宋国属于小国,不在战国七雄之列,矮子里拔将军,宋国好歹算得上是第一流的二流国家。宋国就在五国伐秦的同一年。宋国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就是“宋国称王”。
当时,宋国发生了一桩怪事,一只小鸟生出了一只猛禽。宋王让人占卜,专家预言“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宋王偃的疯狂也就是从这只小鸟说起的。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宋王更是大受鼓舞,先动了侵略战争,先是灭掉了滕国,又去讨伐薛国,攻占了淮北大片土地。向东打败了齐国,夺取齐国五座城邑,向南打败了楚国,夺取三百里地,还向西打败了魏国。
宋王信心大增,想要称王,谁都拦不住。宋王偃奢侈,喜欢“长夜之饮”,而在平民的陋室里经常能听到婴儿饥饿的啼哭声。
宋王偃天下人称他为“桀宋”,形容他像夏桀王一样是暴君,残暴无道。
刘湣王起兵伐宋,宋国人纷纷逃亡,无人抵抗,宋王偃逃到魏国,死在温地。小国搞大事情,注定没有好结果。
秦国历经几百年励精图治,秦穆公的招贤、秦孝公的任用商鞅,让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
在公元前年,雄才武略的秦始皇最终统一了华夏。
在战国中,人才的任用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任用,国王有没有千里眼,有没有与人才对话的格局,有没有放手的胆略,这些都决定了人才的去与留,也决定着国家是否能由小变强,由弱变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