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人出自仁宗一朝,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也是三出其门,当时可谓是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因此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史称“仁宗盛治”。
但是,宋朝理学家罗从彦却批评宋仁宗:“若庆历之事,锐之于始,而不救其终。”这里所说的“庆历之事”是指“庆历新政”。公元年,雄心勃勃的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加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让他们全力推行“庆历新政”,看起来,宋仁宗是准备破旧立新,大干一场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宋仁宗却虎头蛇尾。仅仅过了一年零四个月,他就改变主意,亲自下诏中止了改革,全面恢复旧制,从而使“庆历新政”以“夭折”的方式草草收场。
那么,宋仁宗为什么要推行“庆历新政”?又为何在短时间内出尔反尔,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决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当时宋朝面临的局势说起。
“庆历新政”前北宋面临的局势:内忧未解,外患又起
宋仁宗时期,在太平盛世的外表之下暗藏危机。其中“三冗”问题虽一直被提及,但从未被解决;而宋军对外屡战屡败的痼疾,又随着宋朝在宋、夏战争中的连续惨败而更显突出;雪上加霜的是,国内又连续发生了多起叛乱起义,大有风雨欲来之势。
“三冗”问题使大宋财政不堪重负“三冗”是指北宋的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大弊端。由于“三冗”的存在,使北宋的财政不堪重负,只能采取加征赋税的方法来盘剥人民,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冗官
“今天下有定官,无定员”,“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祁。
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他吸取了自己通过掌握兵权而上位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功勋们的兵权,并赏赐土地让他们安度余生。当然,这些将领们是吃空饷的,而且他们的子子孙孙都是可以吃饷的。
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又故伎重演,用相同的方法解除了驻外节度们的兵权。当然,节度使们也是可以吃空饷并荫及子孙的。
在官僚制度方面,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赵匡胤分割了宰相的权力。他将原属于宰相的军政、财政、民事的权力,改由枢密院负责军政、三司使负责财政,而宰相仅负责民政。另外,为了制约宰相、枢密院、三司使的权力,他又设置了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这样,官员在数量上一下子就增加了六倍。
在其它级别的官员方面,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北宋也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职位上有多个官员。如在地方“路”一级的行政机构中(由监察机构转变而来),在唐朝时只设置一个行政长官,但在北宋时同一位置却有四人:转运使、按察使、安抚使与常平使,他们分管不同而且互不隶属,均只对皇帝本人负责。这样,地方上的行政官员一直子就增加了四倍。
北宋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是唐朝的20倍。而且还有一人当官,家人甚至朋友可通过因荫入仕的宽松版“恩荫”制度。另外,还有“任子”制度,即皇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祀,这时朝廷官员的子弟均可受封官职。即使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亦可受封,而后来就发展成公开卖官了。
“恩荫”及“任子”制度的存在,让北宋“一人为官,代代为官”成为了现实。另外,“杯酒释兵杯”也产生了大量吃空饷官员,而他们子孙后代也是吃空饷的。再加上科举进仕及“卖官”进仕产生的官员,使得北宋官员的人数逐处增加。据史料记载,宋仁宗宝元时期(年一年),在册官员已经达到了人。
但是,在数量庞大的官员中,有相当部分人是闲置的。因为“恩荫”及“任子”制度纯粹是为了封官而进仕,而不是为了用人而进仕,所以,就造成了北宋的“冗官”越来越多了。
冗兵
“前世为乱者,皆无赖不逞之人。艺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节以军法,厚禄其长,使自爱重,付以生杀,寓威于阶级之间,使不得动。无赖不逞之人既聚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因取其力以卫养良民,各安田里,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宋神宗。
按照宋太祖赵匡胤的设计,北宋的军队除了打战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养兵”。
北宋实行的是募兵制度,“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当遇上灾荒年,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时候,为了防止民众揭竿而起,朝廷就大量征兵;而当某个地方民怨沸腾时,为了防止民众揭竿而起,朝廷又开始大量征兵,将社会上的流亡民众、刺头通通收揽为士卒。
征囚为兵也是北宋的惯用手段。如在宋仁宗年间,沈遴(遘)任杭州知府时,就实行“百姓但凡犯法,不问情节轻重,尽刺为兵”的政策。即在罪犯脸上刺字,并将其发配给军队。
北宋士兵一经招募,就终身为伍。北宋规定,士兵家属可随住军营,而士兵一般要到60岁才退役,退役后衣粮供给减半。而阵亡军士的家眷则有抚恤,如伤残时家属也会受到妥善的安置。
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军队的在编人员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在宋仁宗一朝,军队人数已达万人之多,蔡襄曾为此说过:“祖宗以来无有也”。
北宋军队的人数虽然庞大,堪称“冗兵”。但是,数量多并不代表强大,事实上,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很弱,原因兵员的综合素质太差。欧阳修一语道破其中缘由:“或老卧京师,或饱食塞下,或逸处郡邑,或散居邮亭,未尝荷一戈也”
冗费
在宋朝当“公务员”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宋朝官员的待遇是古代最高的,比如,宋朝宰相的收入就是明朝宰相的五倍,但工作量只有1/3,如果这都不叫幸福,那什么叫幸福呢?
据史料记载,宋代官员俸禄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职田”三大类。如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即三百贯);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五千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十。除了正俸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
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及宣微使不带节度使,或检校太保签书枢密院事,三司使,二百千。五千户以上知县,朝官二十千,京官十八千;三千户以上知县,朝官十八千,京官十五千;三千户已下知县,止命京官,十二千。主簿,尉,十二千至七千,有四等。——《宋史》。
举个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具体例子。该职位月俸是贯钱、月禄石粮,一年的额外福利是20绫、30绢、50棉、1罗。也就是说,参知政事一年的正俸是两,如有公干时还会额外发放“添支钱”(一般第月50两,一年就是两)。
而北宋军队的待遇也不遑多让。宋仁宗时期,禁军年俸为50贯,厢兵年俸为30贯,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北宋军队士兵数量庞大,所以军费很可观。
“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四库全书·蔡襄》。
冗费朝朝有,北宋特别多。庞大的官俸和兵费,并不是宋仁宗时期财政输出的全部。其它的费用还有:对辽的岁币、对西夏的岁币,辽宋战争的开支、宋夏战争的开支,崇佛、倡道的花费,皇室的庞大开支等等。这就形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的直接后果就是“冗费”。而“冗费”的后果就是给朝廷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使国库连年亏空。
皇佑所入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我,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廿二史札记》。
从数据中可看出,在宋仁宗时期,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已用于发工资,而且支出还呈逐年增加之势(官员及兵员的数量每年都增加),最终在宋神宗时达到顶峰。
而财政的亏空,朝廷只能用增加赋税的方法来弥补,而税收的增加又使人民怨声载道,反过来给统治者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内忧不断:连续爆发起义“冗费”的结果,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必须不断的增加赋税。而增加赋税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人民反抗,虽然北宋有通过“募兵”来化解民怨的制度,但是,宋仁宗年间还是连续爆发了多起叛乱起义。
公元年,浙东巡检使张怀信用残酷手段虐待士兵,激起众怒。以鄂邻为首的士兵借机起义,杀死张怀信,继而进攻湖南、福建、广南(今广东、广西)诸州县。
公元年,京西渑池军卒李土忠等人起义。
公元年,即宋仁宗决定实施“庆历亲政”的当年,竟连续爆发了五次叛乱起义。其中有四起是由官僚体系内的人直接发起的(军队叛乱三起,进士叛乱一起)。
国内叛乱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而体系内连续出现叛乱,则暴露出了宋朝官僚系统的腐败问题,这让宋仁宗心急如焚,夜不能寐。
外患加剧:宋对夏作战屡战屡败公元年,定难军首领李元昊自称皇帝,宣布脱离北宋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国。
宋仁宗不仅不承认李元昊的帝位,还杀一儆百,惩罚性地削去元昊的官爵,并且重金悬赏李元昊的人头。而李元昊也不甘示弱,他给宋仁宗送去“嫚书”,以轻侮的口气指责、挖苦宋仁宗。
从公元年开始,李元昊多次主动向北宋发起进攻。并在三川口战役(公元年)、好水川之战(公元年)、定川寨之战(公元年)这三场大规模战役中完胜宋军。
对夏之战三连败,让宰相吕夷简惊慌失措,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同时,遭昔日小弟连番羞侮,也让宋仁宗既尴尬又愤怒,一场暴风雨将不可避免地来临。
由上述可见,在实施“庆历新政”的前夕,北宋内部面临着“三冗”问题对财政的巨大压力。而前赴后继的叛乱起义,也让宋仁宗焦头烂额;但雪上加霜的是,宋军竟在连续三场对夏大规模战役中收获惨败,这不仅让宋仁宗颜面无存,更是激发了宋朝内部的矛盾,朝廷内已呈山雨欲来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旨在求变的“庆历新政”已是势在必行。
宋仁宗主动推行“庆历新政”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庆历新政”是宋仁宗主动发起并实施的。这表明,宋仁宗推行“庆历新政”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酝酿已久的计划。而宋朝在宋夏战争中的连续惨败,以及国内连续爆发的叛乱起义,则给了宋仁宗实施“庆历新政”的良机。
作为酝酿已久的计划,宋仁宗实施“庆历新政”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缓解以下问题。
转移焦点:缓解对夏作战连败的压力在对夏作战遭遇三连败,而且是惨败后,宋朝的军事能力受到民众的广泛质疑。而在军事上无法取胜的情况下,妥协和谈成为北宋唯一的选项。
作为战败的一方,北宋在谈判中的筹码不多,必须付出用金钱买和平的代价。但此举将不可避免的引起民愤,因此,在达成和议(庆历和议)前,宋仁宗需要转换焦点。而实施“庆历新政”,无疑是转移民众焦点的最好方法。
敲山震虎:整理吏治,缓解国内压力北宋在宋夏之战中惨败后,宋朝内部已呈山雨欲来之势。先是大臣之间明争暗斗加剧,其次是国内的叛乱起义呈风起云涌之势,而更为严重的是,90%的起义均是由官僚体系内的人发起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腐败问题已威胁到北宋王朝的统治地位了。
在这种情况下,整理吏治问题已刻不容缓,这关系到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这也是宋仁宗急于推行“庆历新政”的原因之一。
尝试在不改变基本国策的情况下,解决困扰北宋多年的痼疾作为一个被千古称颂的仁君,宋仁宗当然不是昏庸之人。事实上,他对困扰北宋多年的“三冗”问题是了如指掌,但他却一度装聋作哑,为什么?因为“三冗”问题是北宋有意而为之,也就是说,允许“三冗”问题的存在是北宋的基本国策。
“吾家之事,唯养兵为百代之利”。——赵匡胤。“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乎于此”。——《宋史》。“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
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宋仁宗虽有雄心壮志,但不具备开国之君所拥有的颠覆一切的魄力。他只是想做制度上的制度,即尝试在不改变基本国策的情况下,解决困扰北宋多年的“三冗”痼疾。
综上所述,宋仁宗推行“庆历新政”并不是为了破新立旧,而是要达到三个清晰的目的。一是借推行新政的机会转移民众焦点,以便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二是整理吏治,缓解因国内连续爆发叛乱起义,给朝廷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三是尝试在不改变现有制度的前提下,解决“三冗”问题。
“庆历新政”为什么会失败?
公元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宋仁宗,决心改变现状,以摆脱困境。于是,他借对夏作战惨败的机会,罢免了宰相吕夷简之职,并于八月份启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为枢密副,同时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四人为谏官(史称“四谏”),为推行新政进行人事布局。
当年九月,在宋仁宗的多次催促下,范仲淹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针对朝廷存在的弊端,并结合他从政28年来的所见、所想,作成《答手诏条陈十事》并呈交宋仁宗。《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这十项主张就是“庆历新政”改革的内容。
(一)、“庆历新政”的内容
解决“冗官”的对策(五条)明黜陟:改变官员升迁只凭资历,不注重能力的作法。从而以官员的综合能力作为升迁的依据,同时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以及在任犯罪者。
北宋时期,通过“恩荫”、“任子”或卖官入仕的官员,是不需要考核能力及绩效的。这是北宋的国策,也就是说,要实行“明黜陟”,就要改变北宋的国策。
抑侥幸:北宋时期,通过恩荫入仕的人数,远超过科举仕的人数。“抑侥幸”就是要严格控制,除了科举外,通过其宏观世它方式进仕的人数。
被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夺了兵权的将领,以及皇子室贵族是“恩荫”制度的受益者。这也是北宋的国策,要“抑侥幸”,就必须做出制度上的改变。
精贡举: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著重策论和操行。
此建议虽好,但真要实施起来,就会动摇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而且,限制了科举入仕的人数,并不能解决“冗官”问题,因为通过其它途径入仕的人数反而会增加了。
择官长:改变按资历任命官员的惯例,实行考核制度,使“诸道官吏庶几得人”。
“今天下有定官,无定员”是北宋的国策。如要改变国官任命方法,涉及而极广,宋仁宗必须具备破旧立新的魄力。
均公田:重新分配地方官所拥有的职田,改变官员之间职田高低不均的现象。以“责其廉节”,而对那些违法的官员,要予以惩办或撤职。
这是要动官员们的奶酪了,同样与北宋的国策(恩养士大夫)相抵触。
解决“冗兵”对策(一条)修武备:将现在的“募兵”制度改为“府兵制度”。这样,府兵就可在闲时务农,而有战事时又可上战场,可以节省给养的费用。
“募兵”制度是北宋的国策。且对军队动刀影响不可估量,所以宋仁宗将此条从“庆历新政”中删除。
惠民政策(二条)厚农桑:政府为人民兴修水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减徭役: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同时裁减多余的官员,全部放回农村。这样,农民的徭役就会减少。
裁减官员与北宋的国策相抵触。
严肃法治(二条)推恩信:改变“上有对旨,下有对策”及“诏令不出汴梁”的现况。
造成这个局面的责任人是宋仁宗。
重命令:改变朝廷发布法令存在“繁而朝令夕改”的特点。要求所有法令必须在深思熟虑后才能发布,而一旦颁行就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要受到惩处。
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宋仁宗啊!
综上所述,“庆历新政”中的九条改革内容,就有八条是与北宋的国策相抵触的。也就是说,要使新政能顺利实施,就必须改变宋太祖定下的“祖训(国策)”。
(二)“庆历新政”的实施过程
宋仁宗诏令实施新政公元年,宋仁宗根据《答手诏条陈十事》,诏中书、枢密院及选诸路转运使、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为升迁的依据。
同时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还规定了地方官职田之数。
公元年三月,宋仁宗又更改科举法。另外,还颁布了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宋仁宗以正式的行政命令(诏令)启动“庆历新政”。
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公元年4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而范仲淹则认为“君子之党”未尝不可。
上谓辅臣曰:“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范仲淹对曰:“臣在边时,见好战者自为党,而怯战者亦自为党。——《续资治通鉴长编》。
范仲淹请求扩大相权公元年5月份,为了更好的推行改革,范仲淹上疏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并将其他权力交给中书和枢密院这两府,与辅政大臣共同推进改革。
但宋仁宗没有同意范仲淹的请求,在失去宋仁宗的强力支持后,改革已面临阻力。
改革派被诬告谋逆公元年6月份,疾贤妒能的夏竦,令人摹仿石介的笔迹,伪造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信中是改革派官员想废宋仁宗的计划。
密谋造反是必死之罪,夏竦摆明了是要置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于死地。而宋仁宗在明知范仲淹等人不会造反(没有兵权)的情况下,仍然态度暧昧,没有公开表态,已经表明他不再支持改革了。
范仲淹请求外调,宋仁宗准奏公元年6月份,失去宋仁宗支持的范仲淹举步维艰。他知道“庆历新政”已不可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他决定激流勇退。
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宋仁宗顺水推舟任命他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但仍保有参知政事的头衔。同年八月,富弼也离京出任河北宣抚使。
范仲淹、富弼被罢免公元年1月份,宋仁宗开始向改革派开刀。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同一天,,富弼也被罢去枢密副使之职;第二天,,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出知兖州。
范仲淹被罢免,宣告“庆历新政”已夭折。
宋仁宗全面废除新法公元年2月份起,宋仁宗正式废除已实施的磨勘新法、任子新法、科举新法,并全部恢复旧制。至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综上所述,在“庆历新政”的九条改革项目中,就有八条与北宋的国策相抵触。而做为守成之君的宋仁宗,他虽然有改革的雄心壮志,但是,他并不具备破旧立新的魄力。所以,当改革遇到阻力时,宋仁宗并不是全力支持改革派,而是打起了退堂鼓。
他借反对派指责范仲淹等改革派人士为“朋党”,同时又诬蔑改革派阴谋废立的机会,罢免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的职务。
另一方面,宋辽两国达成了“庆历和议”,北宋外患暂时得以解除。而国内的叛乱起义也被镇压了;而且“庆历新政”也对官员们造成了威慑效果,达到了敲山震虎的目的。
“庆历新政”虽然还未达到范仲淹等改革派设定的目标,但已经达到了宋仁宗所设定的目标。这就是宋仁宗停止推行新政,恢复旧制的原因,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结语
在宋夏战争中惨遭三连败,国内叛乱起义风起云涌,而国家财政又因为“三冗”问题而承受着亏空的巨大压力。在这种被动局面下,为了逆转局势,重新掌握主动权。宋仁宗主动发起“庆历新政”,并授权范仲淹等改革派人士具体实施改革。
“庆历新政”只是宋仁宗化解当时所面临困境的手段。因为“庆历新政”的改革项目,九条之中就有八条与北宋的国策相抵触,所以,要想使改革成功,就必须破新立旧,废除太祖赵匡胤留下的“祖训(国策)”。但是,宋仁宗却从来没有破新立旧、打倒重来的打算,他只是为了维持统治而已。也就是说,“庆历新政”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不会当功的。
在宋辽两国达成“庆历和议”,国内叛乱起义被迅速镇压,而新政也对官员们造成了威慑效果、达到了敲山震虎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宋仁宗所面临的压力已经缓解,如果再继续推行新政,势必会动摇到北宋统治基础(国策)。于是,宋仁宗就借反对派诬蔑改革派搞“朋党”及“阴谋废立”的机会,罢免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的官职,并中止了改革,恢复旧制。
所以说,“庆历新政”只是宋仁宗化解当时所面临困境的手段,当他面临的困境得到缓解后,就是“庆历新政”夭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