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要有国王,又不给权利英国王室是怎么一步 [复制链接]

1#

文/严肃黑糖

英国议会

年,一份《权利法案》摆在英国国王威廉三世面前,法案规定:国王不得随意禁止法律条例,重要法案必须经议会承认,天主教徒没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等等。

虽然不情愿,威廉三世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此,英国就开始了“一边拥有国王,一边否定国王的权利;一边承认人民的权利,一边又否定共和制”的拧巴时代。

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呢?

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照耀”下,成为君主专制主义鼎盛的欧洲强国;年刚结束“三十年战争”年的德意志帝国正在恢复生产,大干快上;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有严重智力缺陷的卡洛斯二世还在做垂死挣扎;俄国的彼得大帝将在一年后掌权;而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叫玄烨的年轻皇帝已经亲政20年,正在埋头打造一个空前集权的大清帝国;至于美国,五月花号下来的移民们正在北美埋头垦荒,离“美国”这么一个国家出现还有好几十年。

没有国王该怎么生活?这是17世纪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什么英国会在这个时候搞出个议会,把国王的权利拿走一大半?

究其原因,在英国,国王就从没拥有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王权和贵族、骑士、市民、神职人员的权力斗争几乎贯穿整个英国历史。

英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不是一点点复杂,是实在太复杂了!

源头:复杂的英国历史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组成。

古代英国虽然也潮湿多雾,但是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而且孤悬海外、农田肥沃。于是这个远离大陆的不列颠岛就成了各种族、部落的理想避难所。

大陆上打不过就来不列颠岛,来了就不想走,新来的抢先来的地盘…….几千年来一直是这个岛的主旋律。虽然公元1世纪开始,罗马人曾短暂征服过这里,为不列颠带来马路、城堡、法律和基督教,但是在罗马统治的4个世纪内,岛上各部落的反抗和内部纷争就从未间断。

战争是不列颠岛的主题。

自布狄卡王后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以来,英国人就继承了一种振奋人心的特质,一旦统治者太过分,他们便会反抗。英国拥有维护法制、保护民众权利不受暴政侵害的传统,这种传统为世界带来了议会民主体制。

历史学家丽贝卡.弗雷泽在《英国人的故事》中这样解释君主立宪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

古代布立吞人、凯尔特人、高卢人、罗马人、日尔曼人、撒克逊人、丹麦人等都前后登上这座岛屿,至于原住民在哪里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所谓的英格兰人指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大概是在5世纪左右登岛,10世纪时建立了英格兰王国。

直到年,整个不列颠岛终于迎来了第一位统治全岛的国王——威廉一世,一个诺曼底公爵。

诺曼地区属于法国,和不列颠岛一海峡之隔,诺曼人是居住在法国诺曼地区的北欧日耳曼人,也就是说,这时的英国国王是一个祖籍北欧的法国人!

英国“本地人”当然不服,于是各种争斗再次上演。

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英法百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轮番上演,直到15世纪,亨利七世开创都铎王朝之前,不列颠岛上几无宁日。

战争需要钱。中世纪欧洲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即使是国王也无法征召一支常备军队。

有钱的国王花钱找雇佣军,没钱的就只能依靠贵族和骑士,而在英国这个岛上,能打仗的骑士有限,野心家却层出不穷。

为了争取贵族和骑士的支持,国王只能不断妥协。

博思沃斯战役:英格兰玫瑰战争的终结

种子:《自由大宪章》

年,金雀花王朝的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骑士和市民阶层的联合压力下签署了《自由大宪章》,主要内容就是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等等。

虽然《自由大宪章》不久就被被撕毁,但是撕毁条约就等于国王失去支持,就等于面临新一轮的战乱,所以《大宪章》的内容精神还是随着几百年的战争在英国保留了下来。

封建时代,国王和贵族妥协是常有的事,但是真的落在白纸黑字的协议上,还只有英国一个。

也许是上千年的纷争练就了英国贵族出色的外交能力,就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一样,无法实现武力统一,就只能靠协商来达成平衡。

《自由大宪章》就是英国各方势力协商的结果。

约翰王签署《自由大宪章》

尝试:清教徒革命

《大宪章》给英国人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凡事商量着来。

虽然15、16世纪英国出现了几任强势国王,加强了王权,如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但是国王依然小心的和议会保持着微妙的关系。

如果英国有《资治通鉴》的话,相信主要内容一定是通过上千年血腥案例告诫后代国王:要想王位做的久,就一定要和议会合作。

不过,总是有个别人不信邪、不听劝,比如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

这两父子来自苏格兰(当时苏格兰已经分裂),伊丽莎白一世因为没有子嗣,死后就把王位传给了有都铎血统的詹姆士一世。

当时的英国有两个东西很敏感,一个是贵族控制的议会,另一个就是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

亨利八世和罗马决裂创立英国国教会后,英国的宗教问题就一直牵动欧洲的神经,总有天主教大国,像西班牙、法国妄图借宗教问题插手英国内政。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凭借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在两大教派间维持平衡,但是这两位苏格兰来的国王就完全没那能力了。

这对父子都有点偏执型人格,完全不把有几百年传统的英国议会放在眼里,又很不明智的卷入宗教争斗,詹姆士一世在位时大肆猎杀女巫,查理一世就一屁股坐到了天主教一边,搞得民怨沸腾。

终于,年国王和议会彻底决裂,内乱爆发,地主出身的克伦威尔带领清教徒战胜了国王。

经议会审判,国王死刑!

《处决查理一世》

在那个宗教信仰深入骨髓的时代,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国王一直是神明般的存在,这边查理一世人头刚落地,英国民众就直接疯了,仿佛世界末日一样哭天抢地的纪念国王。

结果,查理一世成了殉道者。几年后,克伦威尔一死,人民马上欢欣鼓舞的欢迎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继位。

王政复辟,短暂的共和制尝试宣告失败。

《克伦威尔和躺在棺材里的查理一世》

成功:光荣革命

这时的英国靠着大航海和重商政策积累了巨大财富,市民阶层已经空前强大。擅于学习和妥协的议会很快就吸取了教训——只要国王遵守约定、听从议会的意见,不碰宗教问题,议会就继续和国王合作。

这是个很务实的选择,毕竟内战、流血对贵族和市民阶层没有任何好处。

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人聪明,运气好,在位时幸运地支撑过瘟疫、伦敦大火等几件大事,安全着陆。

结果,表面上没心没肺的查理二世居然城府极深,在位时一直说自己是清教徒,死的时候竟然找了个天主教教士为他忏悔!这时英国的核心阶层几乎都是清教徒,查理二世欺骗了所有人,大家傻眼了!

果然,他的儿子詹姆士二世继位后,马上开始拥护天主教。

这个斯图亚特家族一遍遍地在宗教问题上折腾,历史似乎即将重演,没有人想看到宗教战争破坏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

所以议会商量了一下,决定:赶走詹姆士二世,请他的清教徒女儿和女婿回国继位。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就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没流一滴血、没死一个人,王位顺利交接。可以看出,这时英国议会的权力也已经足够强大。

成熟:南海泡沫事件

年,英国迎来了一件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南海泡沫事件。

这是英国第一次金融危机,此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几乎所有国民都受到波及。(牛顿损失惨重)

时值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统治时期,无能的国王除了自保无能为力。

当时的首相,44岁的沃波尓完美解决问题,一时间首相和议会的声望达到极点,开启了英国首相和议会全权掌握政治的时代。

从此以后,英国首相就给自己取了个很浮夸的名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兼第一财政大臣兼公务员大员!

可以说直到这时,《自由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精神才正式确立。

虽然之后的年里偶尔也会蹦出几个很有“理想”的国王,想要收回王权,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必然是消解王权的时代。

随着欧洲启蒙时代的来临和席卷全球的法国大革命,王权已经变成昨日黄花,慢慢的英国国王和王室彻底沦为了象征。

每种政治体制都有惯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民众思想的转变都是大势所驱。君主立宪最先出现在英国,是时代所趋,也是英国上千年历史塑造的国民性格所致!

毕竟,历史是由千千万万的人共同创造的!

参考:

狄更斯《英国史》家丽贝卡.弗雷泽《英国人的故事》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