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帝王都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然而一旦驾崩,便会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谁将继承皇位。如果存在成年的皇子,情况尚且简单;但若无成年皇子,年幼的皇子显然无法独立处理朝政,这时便需要一些重臣来辅佐,即我们所熟知的托孤大臣。然而,这些大臣未来的行为和忠诚度,却是难以预测的。
今日,让我们一同探究历史上七位著名的托孤重臣,分析他们中谁忠诚地履行了职责,谁又未能承担起这份重任。
霍光
汉武帝刘彻,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以其横扫匈奴的壮举,使得大汉王朝在他的统治下锋芒毕露。然而,岁月不饶人,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年幼的刘弗陵,即后来的汉昭帝,托付给了四位重臣:霍光、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他们共同肩负起辅佐幼主的重任。
这四位权臣各自掌握着重大权力,无人能够单独执政,这正是那位千古一帝所采取的最后策略。然而,霍光却与众不同,他不仅是西汉杰出将领霍去病的胞弟,而且在哥哥霍去病在外征战的同时,他在国内协助汉武帝,深受汉武帝的信赖。
然而,这也使得幼帝刘弗陵对霍光过于信任,凡事都听从霍光的意见,导致霍光的权力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其他三位官员被边缘化,因此他们联手对抗霍光,并在京城散布霍光企图废黜幼帝,自立为帝的谣言。
尽管幼主刘弗陵对霍光始终信任不疑,但其他三人终于按捺不住,决定联手铲除霍光,以期重新夺回权力。
然而,最终阴谋败露,霍光和年幼的皇帝提前得知了消息,将他们逮捕并处决。三人被诛杀后,霍光的权力无人能及,但他并未因此萌生篡位之心,而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幼帝,致力于将其培养成一位贤明的君主。在霍光的辅佐下,汉朝逐渐走向了国泰民安的繁荣局面。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刘弗陵因病英年早逝,年仅21岁。由于他没有留下子嗣,霍光便推举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继位。然而,刘贺并非帝王之才,最终被霍光废黜。随后,霍光又扶持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登基。
纵观霍光的早期生涯,他在辅佐刘弗陵时表现出了勤勉尽责的态度,并未显露出任何野心。然而不幸的是,刘弗陵因病早逝。尽管霍光在后期权势显赫,但这更多是因为他的后代未能继承其志向。综合来看,霍光并未辜负汉武帝对他的期望。
诸葛亮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广为人知。他为了替关羽复仇,倾尽蜀汉国力攻打东吴,却不幸在夷陵被陆逊击败,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本人也命悬一线。临终之际,刘备在白帝城将幼子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并暗示诸葛亮,若幼主不才,他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并未取代刘备,而是勤勉尽责地辅助年幼的刘禅。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肩负起辅佐幼主的重任,始终致力于北伐,以实现刘备未竟的志向。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诸葛亮六次北伐均未能成功,但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蜀汉延续了多年的国运。
若非诸葛亮的鼎力相助,蜀汉在刘备驾崩之际,很可能已被魏吴联军所灭。诸葛亮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尽管有李严作为制衡,但若他有意谋反,无人能够阻拦。然而,诸葛亮一生勤勉尽责,更以《出师表》这一传世佳作,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与抱负,不负刘备所托。
司马懿
在三国时代,除了诸葛亮外,还有一位声名显赫的托孤重臣,那便是与诸葛亮后期势不两立的司马懿。若说诸葛亮是忠心耿耿、无愧于心,那么司马懿则恰恰相反,他并非一个值得信赖的托孤之臣。
曹操在最初启用司马懿时,便察觉到他并非善类,具有狼顾之相,因此并未给予他重用。司马懿也意识到曹操对自己的警惕,于是行事谨慎,将自己隐藏起来,同时却在暗中与曹丕建立了极好的私交。
在曹丕争夺曹魏继承权的过程中,司马懿成为了他的支持者,两人因共同的利益而结盟。曹丕即位后,司马懿始终隐藏自己的野心,忠诚地辅佐曹丕,不参与权力斗争,因此曹丕对他十分信任。在曹丕临终之际,他将年幼的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曹真和陈群三人,以确保曹魏的稳定。
在辅佐曹叡的时期,司马懿并未急于行动,而是选择了耐心等待。曹叡去世后,他将年幼的继承人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爽。起初,司马懿并没有显露出太大的野心,但曹爽的野心勃勃,企图成为曹魏的权臣,这让司马懿感到极度不满。因此,在曹爽北伐失败之后,司马懿迅速将其处决。至此,曹魏的名将所剩无几,无人能够阻挡司马懿的崛起。
司马家族的野心逐渐显露,他们逐步夺取了曹魏的权力,使得司马氏族成员执掌了重权。最终,司马炎迫使魏元帝曹奂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
可以认为,所托付的人并不合适。
长孙无忌
在临终之际,李世民将太子李治的未来托付给了两位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何许人也?他乃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而李治正是长孙皇后所出,因此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其地位和能力足以承担起李世民的重托。
由于李治太子的软弱无力,长孙无忌得以趁机掌握权力。长孙无忌本就对权势情有独钟,之前仅因妹妹的强烈劝说而暂时退出。如今他重返政坛,正是大展宏图的良机。
于是,长孙无忌着手对其他朝臣进行打压。当时,李治刚刚登基,地位尚未稳固,加之他性格上的软弱,无法对长孙无忌的行动进行有效抵抗,最终导致了后来霍光式的权臣局面的形成。
随着李治的日渐成熟,他与舅舅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两人都渴望独揽大权,但最终,在李治羽翼丰满之后,他选择将长孙无忌流放,从而结束了这位朝臣的辉煌生涯。
纵观全局,长孙无忌自被任命为托孤重臣以来,并未尽心辅佐幼年的皇帝,而是沉迷于权力的追逐,成为了威胁皇室权威的权臣,李世民的托付显然是选错了人。
赵匡胤
宋朝的开国皇帝,最初是别国的将领,同时担任托孤重臣。他后来率军篡夺了前朝的统治权,从而登上了皇位。
起初,赵匡胤仅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将领,尚未崭露头角。然而,皇帝柴荣慧眼识珠,不仅提拔了他,还赋予他重任,甚至将至关重要的禁军交由他统领,显示出对他的深厚信任。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后周国力日益强盛。然而,命运多舛,柴荣皇帝不幸罹患重病,生命垂危。在临终之际,他将自己的幼子柴宗训托付给了赵匡胤,希望他能代为照料。
赵匡胤曾向柴荣承诺,将竭尽全力辅佐年幼的君主,不负所托。然而,随着皇帝的驾崩和幼主的登基,国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地方节度使割据自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匡胤的野心也随之萌生。
在公元年,当权臣们聚集一堂时,突然有使者报告称外敌入侵。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年幼的皇帝迅速命令赵匡胤率军抵御外敌。然而,赵匡胤刚离开城门不久,就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他随即带领军队返回京城,迫使年幼的皇帝柴宗训退位,自己登基成为皇帝,并建立了宋朝。
从整体来看,柴荣似乎选错了人。
张居正
我国历史上六大名相之一,亦担任过托孤大臣的重任。
在明穆宗朱载坖临终之际,他将年幼的万历皇帝托付给了张居正和高拱,希望他们能作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帝登基。然而,高拱野心勃勃,行事专横,张居正在关键时刻果断地将他排挤出局,独揽了大权。尽管如此,张居正并未效仿高拱的专断,而是全心全意地辅佐万历皇帝,尽职尽责。
他不关心他人的意见,只专注于不辜负先帝的重托,致力于辅佐幼帝,确保大明的安宁。面对明朝内外的重重危机,他深知,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彻底扭转这一局面。
张居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对官员体系进行了改革,这一举措无疑触怒了许多官员。然而,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自改革实施以来,朝廷变得更加清廉,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数量明显减少。
张居正后来推行土地改革,虽然触怒了地主阶层,但成效显著,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迅速实现了财富积累。可以说,张居正是凭借个人力量,为大明王朝延续了数十年的国运。
纵观全局,张居正确实不负先帝的重托。
鳌拜
顺治帝驾崩之后,为年幼的康熙帝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然而在这四人中,索尼已年老体衰,遏必隆性格懦弱,苏克萨哈缺乏声望,唯有鳌拜权势显赫。
因此,幼年的康熙帝不得不完全听从鳌拜的摆布。随后,鳌拜几乎将地方官员和朝中大臣全部清洗,替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自封为太师。其权势之大,堪比汉代的霍光,使得康熙帝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傀儡。
随着康熙帝年岁渐长,他与鳌拜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在康熙帝的周密策划下,鳌拜在宫中被捕,随后被囚禁,从而结束了这位权臣的一生。
从整体来看,顺治帝似乎选错了人。
结语
纵观历史,大多数皇帝在选择托孤大臣时,确实展现出了不错的洞察力。这些被委以重任的大臣,无疑都是皇帝生前极为信任的人选。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有所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忠诚的臣子依然占据了多数。对于这一点,你有何看法?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