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宁以英年膺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竭常炳耀,洵无愧矣。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明史》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古人对于道义的坚守,也是中华文化一直津津乐道的一种传统美德。
小恩小惠尚且如此更何况养育之恩?元末明初时期一个小乞丐被一个将军收养,为了报恩小乞丐在数十载之后为他的养父献上了一份大礼,而这份大礼使得中原版图再多一省。
那么,这个小乞丐究竟是什么人,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朱元璋巧遇一乞丐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童年极其悲惨,父母活生生地饿死在他的眼前,这份撕心裂肺的痛苦不是当事人很难体会得到。父母都饿死之后,朱元璋开始了在江湖中飘零的旅途。
为了能在元末乱世中活下去,他给人家卖过苦力,也当过乞丐,后期进入了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可以说什么都当过、做过。
只是,上天依然没有放过他,皇觉寺中仅仅做了几个月的和尚就被赶了出来,方丈还美其名曰“云游”、“化缘”,说白了也就是当和尚乞丐。
云游三年朱元璋的脚步踏遍了淮西大地,他认识到了是这个世道、是当政的朝廷不让穷人们活下去,而后朱元璋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当时郭子兴的义军。
由于出身底层见过元朝的贪腐风气,朱元璋对元朝统治者有着满满的仇恨,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格外的英勇和卖力,他的战功以及表现被当时义军大帅郭子兴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不久后,他就被郭子兴任命成了带队的军官,还娶了郭大帅的义女马皇后,从此他在义军中步步崛起,每一个见到他都得喊一声“朱公子”。
朱元璋当上带兵军官后更加的有勇有谋、眼光长远,他严明军纪将自己打造成了一支“百姓子弟兵”,在这种为国为民情怀的影响下,徐达、汤和等人也开始自觉约束手下遵守军纪。
就这样一支遵守军纪的铁军形成了,部队也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也是在朱元璋慢慢崛起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孩子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做沐英。
朱元璋与沐英的父子情
公元年,朱元璋刚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不久,八岁的沐英流浪来到了濠州城,因为好几天没吃饭了饿晕在了大路边。起初,行军中的朱元璋并没有发现这个孩子,是汤和徐达两人先看到了。
大军行进的前方一个孩子被倒在地,见此朱元璋慌乱跑到这个孩子身边,伸出手指探了一下孩子的鼻息,发现孩子还活着连忙叫来伙夫给他灌了些许米粥,这才算是把沐英给救回来。
看着这个瘦骨嶙峋的可怜孩子,朱元璋顿时心中一阵心酸,他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孤苦无依地飘零于世间,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
思及此,朱元璋不由得心生怜悯,孩子醒了后他便温和地问他:“孩子,你叫啥啊?”孩子听到这句话头摇得像拨浪鼓似,意思就是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其实这也与元朝的制度有关系。
元朝统治期间把老百姓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里的汉民族并不是指“汉人”,而是排在最后等级的“南人”。
“南人”作为最低等级的人不配拥有姓名,所以很多百姓都不给孩子起名字,即使起名也就是用一些数字(朱重八)、动物名等代替,沐英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很正常。
言归正传,刚巧当时的朱元璋与马皇后膝下无子,他就干脆认沐英为义子。朱元璋向他伸出了手说:“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爹了,而你就叫朱英。”
自此之后,可怜的沐英总算是有了一个归宿,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朱英,朱元璋之所以会给孩子起这样的名字,就是希望他在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代英杰。
事实也证明,朱元璋的眼光不差,沐英在大明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继续汤和、徐达之后的大明战神。
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的那些日子里,沐英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学会了如何带兵打仗,再加上他从小就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成长,给未来的军旅人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朱元璋夫妇的苦心栽培,朱英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他三观端正、吃苦耐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马皇后的良好教育下,朱英谦和恭敬不似其它鲁莽的将军一样。
沐英从来不会与人争功,在众人口中有着良好的名声,他也是个知恩图报的汉子,转战大半个华夏大地为朱元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
最终朱元璋成为了明太祖,沐英也成为了名震天下的大将军,如此大的变化前前后后仅仅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已。
有感于沐英的知恩图报与功劳赫赫,朱元璋继位后很快就下诏赐予沐英土地宅院、封侯拜相,并且还准备恢复它原本的名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朱元璋叫来沐英说:“朱英呀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沐英则回答道:“陛下和皇后对我有养育之恩,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
听到这样的回答朱元璋很高兴,但他一人不断询问刚才的话题,最后朱元璋对沐英说:“你是我的养子,就算你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也不能让你姓朱了”。
朱元璋思考了一会接着说道:“既然你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又口口感念我与皇后的恩情,那么你就姓沐吧,这样你就可以永沐皇恩了,这便是“沐英”名字的诞生”。
开疆拓土,把云南纳入中原版图
感受到朱元璋那份深情的厚意,沐英再度用实际行动回报他的大恩大德,大明朝建立后沐英不断征伐平叛,跟随邓愈、蓝玉等人东征西讨,稳固了明朝在北方的统治。
当然,若是说沐英在明朝开疆拓土中最大的功劳,莫过于替朱元璋攻打西南的重镇云南。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让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一年后消灭残元势力。
与此同时,明军也来到了云南西部大理一带,那里的段氏门阀割据了几百年,又有点苍山、洱海为天险易守难攻,但沐英却主动请缨进攻大理。
事实证明朱元璋没有看错人,沐英靠着自己的才干一举击破了西南的残敌。段氏聚众守在点苍山上下两关,沐英亲自率兵正面佯攻,暗中派遣一队人马从苍山背后而上,段氏不知背后虚实大败投降。
《明史》中有记载,沐英在征讨西南期间,有一个名叫思伦发明了“象军”,毫无准备的明军损失惨重。后来,沐英把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在了一起,发明了类似“三段击”的作战方式。
火枪手因火药装填速度太慢,这期间的空隙就由神箭手来补充,火枪乱射、强弩齐发西南许多部落的军队惊慌逃跑,象军部队也不战自愧(大象害怕枪声)。
总的来说,将大明朝的疆土扩展到云南西南边境,沐英本人居功至伟。古人云“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自秦朝开始以来,云南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那里各民族杂居情况十分的复杂,地理位置上又离中原腹地十分遥远,因此云南常常会发生叛乱,中原王朝又无好的解决办法,不出兵叛乱不会停止,出兵又会空耗国力。
沐英攻占了云南之后,朱元璋命令他就地镇守云南,沐英也不推辞接下了这个任务。
自接到朱元璋的命令时算起,他不知道与各路叛军交战了不知道多少回,虽每一回都能将叛军打得狼狈而逃,但却不是长久之计。
当时,云南一带最大的“军阀”就是土司,各地的叛乱也多因土司出现。同时,老百姓之所以会依靠土司而活,就是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水平也比较低。
根据这些现实情况,沐英在云南大力发展屯田,官吏政绩考核的依据就是屯田增减的情况。短时间内,云南一带的屯田超过一百万亩,诸多流民有了立足之地叛乱减少。
除此之外,沐英还比较重视云南一带的商业发展,他鼓励商人进入云南,开发盐井、茶叶等本土特产,给云南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云南百姓生活富足之后自然也就开始慢慢知礼仪,此时沐英各地重修儒学学宫,府州内还设立县学,民间优秀人才及土官子弟得以进入朝廷做官。
在沐英的治理下,云南几乎被打造成了一个富庶之乡,叛乱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大明朝也算是在云南占位了脚跟,这在唐宋元等前朝难得一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元朝时期疆域、军事和经济实力空前强大,但大理等地的百姓也仅仅是臣服而已,暗地里却是“听诏不听宣”,意思就是不遵朝廷的指令,天高皇帝远再加上云南易守难攻,中原王朝根本没有任何的办法。
沐英等于是从内部攻破了云南百姓与中原王朝的隔阂,还把那里的民生发展得非常好,以至于云南百姓对大明朝的好感逐渐提升,渐渐实现了民族融合,云南也正式融入了中原王朝。
明朝灭亡之后,云南一带的百姓对满清抵制是最深的,直至雍正皇帝派遣鄂尔泰花大力气笼络民心、发展经济才算正式收复此地,可见沐英一系列的作为有多得人心。
大明的新领地在沐英的统筹之下蒸蒸日上,朱元璋也十分高兴,曾几何时或许他也在偷笑,自己当年的一个无心之举不仅成就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将军,还成就了一位封疆干吏。
开疆拓土的本事明朝有很多大将能做到,但治理打下的社稷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沐英却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
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为何放过沐英,一方面是因为两人的养父养子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沐英的才华。
当然,对于沐英来说,朱元璋一家人可以说是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亲人,为他们开疆拓土在他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马皇后、朱标等人去世时沐英哭的也很伤心,因为这里面存有亲情。
可惜的是,沐英英年早逝,公元年因病去世于云南,后被朱元璋追封“黔宁王”,“王”这个字是朱元璋对他最大评价,明朝多位开国将领都无这等待遇。
相比较而言,沐英功劳更多是在朱元璋建国后而非建国之前,所以他的名气不如徐达、汤和响亮,属于一个被时代低估的人。对于沐英,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