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在明治维 [复制链接]

1#

19世纪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冲击,然而两国在经历冲击之后的命运却各不相同:中国自年鸦片战争爆发到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动荡的近代史;相比之下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近代史上唯一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亚洲国家。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的不同命运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国史学界过去的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从而迅速崛起成为近代化强国并进而开始对亚洲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甲午战争后无数志在改革图强的仁人志士在痛定思痛后开始总结日本崛起的经验,然而当时中国人的所有总结都只追溯到明治维新,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所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全是明治维新的功劳。无独有偶当时日本史学界也普遍将明治维新之前的德川幕府时代视为停滞僵化的时代。

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现的新史料证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形态其实已和中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其所著的《文明冲突论》一书中明确地将日本列为一种与西方文明类似的独特文明:日本作为一个东亚国家在历史上曾和其他东亚国家一样受到中华文明影响,以致于日本的文字结构就直接借鉴于中国汉字,然而日本的社会结构却有着和其他东亚国家完全不同的特征。

日本从中世纪以来的社会结构就缺乏欧亚大陆中央集权式的统治特征,反而与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更为接近:日本社会中的大名和武士更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和骑士,而与中国的州牧、郡守等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的地方官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这样一种接近于西方的社会结构使近代日本更容易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历史上始终缺乏像中国一样的大一统王权,而是形成了一种各地由各地武士阶级分控的幕藩体制。

日本历史上也不是没进行过构建大一统帝国的尝试:日本历史上曾频繁派出遣唐使向中国唐朝学习借鉴各种制度与文化。发生于公元年的大化改新就是日本历史上试图按中国唐朝模式构建大一统帝国的尝试。然而日本构建大一统帝国的尝试最终并没能成功:自公元10世纪起日本就进入到各地武士豪强长期割据混战的历史时期,直到公元年的大阪之阵后才出现了日本古代史上少有的二百余年天下承平局面。

这一时期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在总结之前历代政权的经验教训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制度:在地方管理模式上德川幕府延续了以往的幕藩体制即幕府作为中央政府存在,允许地方各藩维持半独立状态。德川幕府把全国各藩划分为与德川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亲藩、由德川家臣统治的谱代藩和由德川幕府建立前的原藩主继续统领的藩这三种不同的类型。

在权力分配上将大领地和高俸禄赐予外样藩,但外样藩主不得担任幕府官职,也就是说外样藩主享受大领地和高俸禄,但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这类似于中国历史上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以高官厚禄笼络其交出实权。谱代藩则往往授予政治上重要的实职,但不享受高俸禄,如此一来就使外样藩主没权力,有权力的谱代藩则缺乏足够的金钱和兵力。这样即使地方藩主们想要造反也缺乏足够的实力。

除了使外样、谱代、亲藩互相牵制之外在京都以及人口多、盛产战略资源的重要地区不设藩,而是设立由幕府直辖的天领:在当地设立直接听命于幕府的代官。幕府在经济上掌握了占当时全国粮食总产量1/4的富饶的土地,和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主要的矿山,还垄断了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在军事上幕府控制之下的直属武士旗本、御家人以及旗本的陪臣号称“旗本八万旗”。

德川幕府规定:所以藩主大名的妻儿必须住在幕府的统治中心江户城。幕府会为他们修建豪宅,但不允许他们出城。这就相当于把藩主大名们的家人当成人质扣在了江户城。德川幕府还制定了参觐交代制度:要求地方藩主半年住在江户,半年住在自己的封地。藩主们住在江户的半年实际上和自家的人质一样处于幕府监控之下,而频繁往返于封地与江户之间则耗费了藩主们大量财力和精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地方藩主叛乱的可能性。

这个办法还起到一点效果:由于地方藩主的子嗣们都是在江户长大的,所以他们和自己家族的家臣们都不熟悉。每当藩主过世后新任藩主继位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团结家臣,从而又进一步降低了各藩发动叛乱的可能性,甚至幕府还能通过插手干预地方藩主的继承人选问题在各藩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与参觐交代制度同时并行的还有一种叫做“手传普请”的制度:强命地方藩主不停修建各种水利、土木工程。

在长期的天下承平局面之下商业和城市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参觐交代制度使各地藩主大名不得不频繁往来于自己的领地和江户之间。这就给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藩主大名们往往处于攀比的心理在参勤上做足派头:纪州德川家第11代藩主德川齐顺在年的参勤就动员了名武士、名工人及匹马。这一路上这么多人的食宿就足以对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刺激作用了。

后来幕府为便利藩主大名们的参觐交代还开通了五大商路和几条海路。交通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举世罕见的农民进城和城市化现象。年江户的人口已达到万人,而清朝的首都北京在75年后才达到74万,直到光绪年间才达到万。除了江户之外日本的大阪也有38万人口、京都有34万,而英国伦敦同期的人口为70万,也不如日本的江户大。

年日本有5-6%的人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而同期的欧洲只为2%,如果算上人口1万以上的城镇,那么日本的城市化率则达到10%,而同期的清朝仅为6.9%。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生意刚起步时日本的金刚组已屹立千年不倒,大阪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期货市场: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始于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创立发行,然而世界上最早的期货交易所却不是诞生于西方国家,而是年诞生于日本的堂岛大米会所。这一年对应的中国历史年号是康熙四十九年。

堂岛大米会所的合约严格规定了交易标的物大米的等级标准、数量、价格变动幅度、交割时间等,确立了现代期货标准合约的诸多要素,完成了人类历史商品经济里程碑式的跨越!

当时堂岛大米会所的交易空前繁荣:从业的做市商有千人之多,会所开出的标准合约最多时有11万多包,而当时全日本的实物大米只有包。在知道这些之后还能说日本的崛起是始于明治维新吗?

事实上明治维新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在之前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奠定的。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教育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学研究,还教民间小孩们识字。地方上的各个藩也有自己的学校,藩校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武士阶层的文化水平。当时日本的军队系统实际由武士构成,包括部队的文书、会计等文职工作也一概由武士担任。

这就要求武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事实上在明治维新之前一些思想较为开放进步的藩校就已经开始增设外语、军事、工程学等学科。年的日本男孩识字率为45%上下,女孩为13%左右,总识字率不仅超过了当时的清朝,也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还会学习《商业指导》、《百商教程》等技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听懂官方文告,学会开具发票、记明细账、阅读农学手册等。

除了学问所和藩校之外日本还有民间学塾和寺子屋。民间学塾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开办的学校,传播儒学、国学,后来转而教授外语和技术。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的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福泽谕吉等风流人物都毕业于民间学塾。寺子屋则是进行儿童教育的民间学校。据《日本教育史资料》统计:19世纪初登记在册的寺子屋就已有家,到明治维新前夕算上没有登记的非正规寺子屋已达到7万家之巨。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不仅在商业贸易、识字率等方面超过了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对外开放程度上也略胜一筹。当时的日本和中国、朝鲜等国一样也实行过锁国政策:年-年期间德川幕府曾先后发布五次“锁国令”。中国自乾隆年间起限定只在广州这一处口岸与外国通商,日本锁国期间则保留了四处口岸:对马藩与朝鲜贸易,萨摩藩与琉球国贸易关系,松前藩与北海道的虾夷原住民贸易,不过最大的贸易港口还是长崎。

长崎港的贸易对象是身为东亚地区传统大国的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先驱荷兰。显然和这样两个大国的贸易量是远远超过朝鲜、琉球这样的小国乃至北海道原住民的。同时其他三处口岸均是由藩管辖的,然而长崎却是幕府直辖的天领。幕府也意识到长崎的对外贸易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所以绝不会把长崎划归某个藩的。当时的长崎不仅是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日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规定:来日通商的中、荷船只在进入长崎港时需要向当地的地方行政长官提交有关海外世界情况的报告书。这种报告书分为三种:兰风说书(荷兰商人的世界见闻)、唐风说书(中国商人关于中国的见闻)、别段风说书(外国商人口述或摘译外国报纸上的时事新闻)。日本通过这些风说书对世界局势始终保持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在年美国黑船造访日本之前日本方面实际上就已得到相关情报。

由于荷兰是日本锁国时代唯一被允许通商的西方国家,所以这一时期日本人把通过荷兰了解到的西方知识通称为兰学。日本的兰学者最先在医学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宝历四年()若狭小浜藩的医生杉田玄白和他的朋友山胁东洋得到京都所司代的允许用死刑犯的尸体进行了一次人体解剖实验。年由杉田玄白成功翻译了荷兰语解剖学书籍《解体新书》,书中所使用的“神经”、“软骨”等词汇后来还传到了中国。

(宽政2年)因海难漂流到俄国的大黑屋光太夫归国后向幕府汇报了旅途见闻,后来桂川甫周将大黑屋光太夫的所见所闻编为系统介绍俄国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俗的《北槎闻略》。文政十年()日本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物理学的书籍《气海观澜》出版,十年后日本史上第一部介绍近代化学的书籍《舍密开宗》出版。《舍密开宗》出版三年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年继位的萨摩藩主岛津重豪在自家领地创办了医学校,后来又建立了研究天文和数学的学校。年岛津重豪的孙子岛津齐彬就任藩主后在今天的鹿儿岛市规划了一片近代化工业试验区——集成馆。集成馆曾尝试仿制反射炉、玻璃、瓦斯灯、水雷、火炮、轮船、纺织机等近代工业产品。过去有的说法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然而如果把日本的近代工业化从集成馆时代算起是比中国洋务运动要早十年左右的。

年美国黑船用炮舰强迫日本打开了国门,七年后日本人驾驶咸临丸号完成了横渡太平洋的壮举。咸临丸是年日本从荷兰购买的一艘小型军舰。咸临丸总吨位不足吨,只配备有马力的蒸汽机,因此只有在进出港时才使用蒸汽,而在航行过程中是借助风力作为动力的。七年前才见识到美国人的蒸汽轮船、学习驾驶蒸汽船技术不过五年的日本人就是用这样简陋的一艘船横渡太平洋抵达了旧金山。

日本开国后不仅主动遣使访问考察欧美国家,还在年派出“千岁丸”号访华。魏源的《海国图志》。这次出访中国的日本考察团中就有后来倒幕运动中的风云人物高杉晋作。高杉一到中国上海就去书店问有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结果被老板反问:“那是一本什么书?魏源是何许人也?”就是这本在当时的中国无人问津的书在当时的日本被先后再版20多次,成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人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