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左宗棠和沈葆桢搞拆迁用了什么高招拆出了马 [复制链接]

1#
年,左宗棠和沈葆桢两位清末名臣主持了福州船*局的开创。这是当时亚洲几乎独一无二的船舶工业基地,堪称东方盛举。然而,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拆迁。福州马尾官街行记到福州开会,老友中国海*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听说我到马尾,便讲那里的“官街”必须去看一看——“否则你会后悔的”。在我心里,到马尾去看的首先是福州船*局的历史遗迹,邓世昌、刘步蟾们读书的地方。“官街”倒是第一次听说,想起日本有个地方叫做“官地”,是海*为上岸官兵买下后发展起来的娱乐中心,难道这个福州的官街是水师将领们年轻时去游玩的地方?官街,果然就在船*局上游不远的地方,靠近过闽江的渡口。不过,要到清末才逐渐繁华起来,邓世昌们是没有机会到这里来的。说繁华也是相对,毕竟马尾在福州市区外面二十多公里,还是属于郊区的。老陈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里来?来了才知道,这里尽管地方僻静,却有很好的吃食。老陈把我带到一家名为“仁景鱼丸店”的小店吃早餐,真正领略了一回福州特色。名为鱼丸店,自然要吃鱼丸,但老陈却问我吃不吃鲨鱼肉。鲨鱼……肉,这东西连人都吃得下,我们吃它的肉,它能干嘛?鲨鱼,到此已经被剁成了一块块的,其实没得反抗的余地,送上来的鲨鱼肉汤不知用了什么法子,仅用了两三分钟的时间就把这海上霸王煮得鲜美。还有煮得更短的,小馄饨只要几秒钟就要起锅,不然据说就没有了鲜味。夹上一个放入口中,因为烫,不得不用舌头拨弄它,感觉就像一条小鱼在口腔中跳来跳去,裙摆一样的馄饨边就像小鱼的尾巴。还有好吃的拌面,需要在一分钟内拌好来吃,不然就不好吃了。果然是鲜。福州人在吃上面十分挑剔也十分有经验,他们会准确地告诉你煮几秒钟的馄饨最好,而如果上一条鱼,也会告诉你在几分钟内吃掉最美味,过了时辰就辜负了鱼。鱼丸终于上来了,大的如同四喜丸子——我以前似乎只在人家摆宴席的时候见过这种装饰性的大鱼丸,但福州人居然用它当早点!真正的惊喜在咬开鱼丸之后,细嫩的鱼肉之内,包裹的又是肉馅,嚼起来别有风味。更不要说人家的招牌——用土豆粉做的鱼丸,吃起来却如同年糕一样弹牙。土豆怎么能做出这个味道?老陈看我狐疑,便告诉我:这福州人啊,在吃上极肯下功夫,所以把很多材料做出了不同的风味和模样。比如……他问道:“你知道林则徐用冰淇淋烫了洋人的事情吗?”当年到海南岛,我家闺女曾对“炒冰”感到万分惊讶,这回轮到我吃惊了——冰淇淋,它怎么可能烫到人呢?原来,福州一直有这样的传说,讲林则徐到广东会洋人,第一次吃冰淇淋出了洋相。其实人第一次吃什么东西难免不适应,这是正常现象,但洋人也不免有浅薄的,便笑话中国官员没见识。老大人很敏感,马上意识到不能被这帮洋*子笑话了。第二天林大人请客,洋人吃过饭后见到也有冰淇淋端上来,便纷纷来上一口——结果,人人被烫得哇哇叫。▲当时忙着吃没有拍照,只好借助网络图片了原来,林大人请客端上来的并非冰淇淋,而是福州一种特别的小吃——槟榔芋糕。这东西看上去丝滑凝脂,酷似冰淇淋,却极烫,洋人不查,自然着了道。他们听说林大人天天吃这种滚烫的“冰淇淋”,不免对老爷子疑神疑*,林大人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窘态,便无人再提。这应该只是一个传说,但见到真正的槟榔芋头和芋头糕,谁都会多信几分。▲林氏祠堂内林大人雕像传说听了,鱼丸也吃了,不免对福州的美食多了几分记忆。老陈说,这里有很多如是小店,虽然外表其貌不扬,却总能做出极有特色的好东西来,让老饕们趋之若鹜。官地,就是这么个地方,有着千变万化的小吃,还有各种各样的海鲜与水果,走在这里,一种属于市井小民的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边走边眺望闽江上的风景,老陈讲出了“官地”的来由。原来,这条街的形成,是与清末一次重大的拆迁有关的。年,左宗棠和沈葆桢两位清末名臣主持了福州船*局的开创。这是当时亚洲几乎独一无二的船舶工业基地,堪称东方盛举。然而,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重大问题——拆迁。▲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也有着和林则徐近似的事业心与操守福州船*局所在的马尾周边,原来有数百户人家,船厂开办在这里,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想象中皇帝要用哪个老百姓的房子办事儿,在封建王朝似乎只是一个命令。真实历史并非如此,中国长期的儒家教育对于爱民、仁*的重视,使左、沈两人都对这件事十分重视。他们认真地分析了当地居民情况,给出了合理的补偿方案。据说当时在船*局开设时受到影响的村民,都得到了较好的补偿,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出现太多不满现象。事实上,后人翻看档案,发现村民们的补偿大多超出了原有的预期。这样,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拆迁案例了吧?左、沈二人却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谈到了一个颇为超前的问题——这些村民们得到补偿,即便一世不劳动,大约也能生活下去。然而,如果坐吃山空,到了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补偿终有吃完的一天,而他们已经不再有土地,那时将如何过活呢?无法过活的村民,也会成为不稳定因素,显然对王朝统治不利。而两人的这种担忧,不仅体现在纸面上,他们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了措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两位大臣拨出款项,在马尾附近购买闲地,作为拆迁补偿的一部分分给村民,使他们每家至少能拥有一家铺面。这样,随着船*的发展,周围必然日益繁荣,那时村民们依然可以依靠这些铺面,得到一个谋生的手段。这块“闲地”,便是如今的官街。封建王朝的大臣,会想到两三代之后的问题,这不能不让人钦佩。左沈二公早已作古,如今这条有很好鱼丸卖的官街,却成了他们无声的纪念碑。他们对于拆迁和小民的态度,或许直到今天仍然值得借鉴。在官街的小摊上看到卖橄榄的,便问是否好吃,小摊主拖着略带怪异腔调的普通话,让我尝尝看。咬一口,满是苦涩,但又透着一丝清香。没舍得吐掉,继续嚼下去,却是越嚼越甜,满口回甘。于是,便买了一大包。小贩说,这种橄榄,叫檀香榄。官街,有鱼丸,还有檀香榄卖,我记住了。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