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勐景来村中缅第一寨,槟榔树间梦境来 [复制链接]

1#

『鸿鹄之志,不坠青云』

奔腾的澜沧江从唐古拉一直蜿蜒流淌至西双版纳的中缅边境,来到中缅第一村寨——勐景来村。在这里,清澈的打洛江从寨子西侧流过,形成天然的国境线,遮天蔽日的菩提树和金碧辉煌的佛塔塑造出佛国的氛围,溪水和江河滋润着秀美的村寨,古老的风情亘古不变,祥和、宁静。

勐景来,初听很容易误以为是“梦境来”,但这个具有“月光下的凤尾竹”风情的寨子,绝不辜负“梦境来”。

妙香佛地,天人合一

勐景来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多年。20世纪5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后,这里被划入勐海县。“勐景来”是傣语,“勐”是村寨,“景来”是龙的影子。传说当年天子为追赶一只金鹿,来到此地,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的影子。人们就来到这里守候天子的到来,可等了很久都未见其踪影,于是就索性在此建起了村寨。故称其为“景来”

循着花的芳香走进寨子,一棵高大的榕树耸入云霄,这个就是传说中的菩提树、大青树。菩提树在傣族人的心中很神圣,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菩提树生长很快,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护佑着傣家人平安、吉祥。

在傣族寨子里,最显眼、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佛塔和佛寺了,可谓金碧辉煌。傣族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佛寺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圣地,自然最受重视。勐景来的塔林十分壮观,在公元年,傣王为了表彰位高僧,共建大小佛塔座,后悉数被毁,现在的58座塔林,均为后来修复。58座大小不一的佛塔,犹如一支支雨后春笋直指天穹。塔檐的小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佛音入心,似乎心内立刻就清明了许多。

在勐景来村,至今仍保留着男子从小入寺为僧,年轻时再还俗的传统。傣家男子从八九岁便跟着师傅既学习佛法知识,也规范行为举止,学习待人接物。之后既可以还俗结婚生子,也可以继续为僧,根据修行的成就晋升为不同级别的佛爷,备受尊敬。

传统技法,传承至今

走进勐景来村,傣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像幻灯片一样纷至沓来,手工造纸、傣陶制作、葫芦丝好芒锣制作、竹器编制、民间打铁冶炼、古老的轧糖技术、民间染布、酿酒等等,多少年来,勤劳的傣族人在这片土地上自给自足,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和灵性追求。

榨糖,被当地人称作“甜蜜的技艺”。这种技艺在西双版纳历史悠久,人们至今保持着人力劳动,将两根甘蔗放在木桩上一起转动,被挤扁的甘蔗从另一边出来,甘蔗汁流淌下来,经过过滤,流入预先准备好的容器内,这样手工榨出来的甘蔗汁,清甜甘冽。在经过加工,甜甜的榨糖就制作出来了,是傣家人自食和待客的必需品。

傣陶大有返璞归真之感。勐景来的傣陶不是简单地为生活之需,还有深刻的宗教痕迹。傣陶制作既有生活中用的陶锅、陶罐、陶壶和饰物,还有更多的佛寺神龛。烧制陶器技艺很是特别,没有专门的烧制窑,而是随地挖坑堆放一堆木柴,将所烧陶器层层放置到柴火上面,外围用稻草覆盖后再用普通泥土将稻草包裹严实,形成“土馒头”状,再用手指戳几个洞口,经过一天一夜的烧制,便成了美丽的陶器。

最令勐景来人骄傲的莫过于造纸术了,这是利用当地的构树树皮刮掉表皮层,舂烂成茸后煮熬成桨,倒进水池里,然后用纱网在水里反复荡漾,让纤维均匀地铺在网上,晒干而成。傣家人称为“贝叶纸”,主要用于抄写佛经,这里面记载了傣族的社会历史、天文历法、法律法规、风俗民情、医药卫生、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的内容,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傣族文化因而得以记录保存下来。

边境小镇,异域风情

立于寨中河畔的是号界碑,标识着祖国领土的尽头。界碑自是标识了国土的范围,但打洛江两岸的居民却是世代和谐共居。勐景来的傣族与对岸的掸族往来频繁,进行通婚和贸易。

寨子并不大,傣族的文化风情却沿袭至今,走进勐景来,你会发现很多老汉的身上都有纹身,这是傣族人图腾崇拜的延续。纹身身与宗教巫术相结合,派生出多种多样的纹身方法。用黥、剌、文、墨方法,在皮肤上剌纹,留下印痕或图案。有简单粗条纹、细条纹或符号、咒语、生辰、名字等,还有图腾像、龙(蛇)、牛、鸟、蜜蜂、花、树等。

在这里,你也能听到比《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有傣族风情的音乐,踏着民乐的节拍,唱起祝酒歌,喝着傣家人自己酿制的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兴起必然要来一支舞,傣族女子擅长孔雀舞和其他祭祀性的舞蹈,优美的舞姿让人享受。

傣族人还有“吃奇”、“吃生”的习惯。在寨子边上的孔雀河,常有妇女把竹筛子浮在流水上“唰唰”地筛洗着东西,远看还以为是小鱼小虾,走近一看是筛洗小蝌蚪。一问才知这是勐景来傣家人喜欢吃的传统食物。如果住在村民家,还能品尝到更有特色的傣家土味——炸青苔、舂干巴、香草鱼、喃咪……

“天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这是当年兰溪“天一堂”创始人诸葛棠斋的办店宗旨。“天一堂”的诸葛行*散、卧龙丹,皆按相传是诸葛亮认定的古方配制而成,疗效显著,为家藏救急的必备良药,至今畅销不衰。当年诸葛亮的后裔弃儒从商,致力于中药业,以“敬业”“为民”为办店宗旨,成为浙商中的佼佼者。

兰溪诸葛氏秉承先祖遗风,为官者严于自律,为民者勤劳务实,为医者以德为先。正是这样的品格,在他乡之地,扎下根基,并且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馨香。

这里的田园风光真实自然,心灵的信仰能荡涤凡尘一切的世俗,古朴的村寨里保持着傣家人原味的生活......一入勐景来村,便使人变得惬意而新奇,让时光慢溯,追寻一段逆旅。

看完就完事儿啦?

原创不易,还请点个赞分享再走呗~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2#

(3)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考试内容:熟悉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整体布局、景观构成;掌握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一台、二族、三区、四宝、五项、九馆、十绝”的内容及黎族问候语“波隆”的含义;熟悉黎锦龙被、槟榔文化、绣面文身、黎族服饰等黎族民俗、文化知识;了解海南黎族分布地区、五大支系、生活习俗、婚俗、歌舞、八音乐器等民俗、礼仪;掌握旅游区的游览线路和游览注意事项等。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即将前往的是被誉为海南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槟榔谷地处三亚市与保亭县交界处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距三亚市仅28千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槟榔谷两边森林峻峭,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千米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景区由原甘什黎村、苗族狩猎文化区和大型原生态黎苗歌舞表演《槟榔古·韵》三大板块构成,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形态,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体的复合型旅游风景区。槟榔谷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优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项目,赢得了八方游客的口碑,更以其独具韵味的原住民风情、神秘迷人的原始雨林风光,风靡整个海南岛乃至全国全世界。现已成为海南省十大最佳特色魅力旅游风景区之一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里面保存着最原始、最淳朴的黎族风情。槟榔谷可以说是海南民族文化活化石。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二字可以说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而聚居在海南中部山区的黎族,以神秘雨林山谷为栖身,只有走人槟榔谷,走人黎家文化,进入这一片神秘雨林谷地,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在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槟榔谷就展示了其中黎族打柴舞、船形屋、八音器乐、树皮衣制作技艺等10个项目.所以走进槟榔谷景区那一瞬间的那种感觉就仿佛自己穿越到了原始社会的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项目有高空滑索、竹竿舞、拉乌龟、攀藤摘花、牛拉木车。其中高空滑索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朋友切忌体验.

体验完这些特色项目,接着欣赏纹身馆民俗馆、图腾艺术馆、陶艺馆以及黎族龙被等九个馆区。等会到达景区的时候大家可以仔细留意一下黎族的图腾,那是一个大力金刚神的形象。大力神作为一种图腾崇拜,映射出先民的原始生态意识,同时人们也希望将大力神的神力赋予在自己的身上,保护自己。在景区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脸上绣着图案的黎族阿婆在织着麻衣,大家可别小瞧她们,脸上的这些图案据史料记载是在她们年轻的时候为了抵御外敌的侵辱,用白藤的刺沾上染料往脸上扎由此而产生的。这些阿婆平均年纪在80岁以上是世界上仅存最后一批纹身老人了,因此黎族的纹身绣面习俗也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族秘辛待会大家到了馆区的可以详细了解一下。

各位游客朋友,了解完黎族的文化历史,接下来我们去欣赏槟榔谷中最精彩的表演椰风古韵这是景区的一大特色,这是一场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生动的将黎族生活展现在这舞台之上.所以只有当我们走进槟榔谷,走进黎家文化,进入这一片神秘雨林谷地,才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朋友们,我们已经到达景区了,相信大家现在的心已经飞到神奇的槟榔谷中去了吧,不过进去之前提醒一下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请大家要尊重当地民俗,避免发生冲突,好了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祝大家在槟榔谷的行程玩得开心,谢谢!

END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对版权问题有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不想错过推送的考生们,记得点击订阅号添加星标/置顶设置,第一时间了解导游动态哦!长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