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植物五树六花之槟榔 [复制链接]

1#

欢迎订阅『PITAKA文化艺术』

收藏智慧,分享美好

“五树六花”是南传佛教植物与傣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本土化的显现。“五树六花”大都是生长在热带的植物,“五树”——菩提树(Ficusreligiosa)、高榕(Ficusaltissima)、贝叶棕(Coryphaumbraculifera)、槟榔(Arecacatechu)、糖棕(Borassusflabillifer);“六花”——荷花(Nelumbonucifera)、文殊兰(Crinumamabile)、*姜花(Hedychiumchrysoleucum)、鸡蛋花(Plumeriarubra)、缅桂花(Micheliachampaca)、地涌金莲(Musellalasiocarpa)。

说起槟榔(学名:Arecacatechu),即使北方人也并不陌生,在很多影视作品和去往南方的旅行中都能看到。“槟榔”一词源于马来语“pinang”,它也有很多别名,比如:傧郎、宾门、螺果、仁频、仁榔、洗瘴丹、仙瘴丹、台湾口香糖,等等。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分布区域涵盖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热带地区、东非及大洋洲。

槟榔树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树干不分枝,主干可长至廿米。茎直径约15公分,6-9枚叶簇生于茎的顶端。果实外皮坚硬,内含多粒槟榔子。

槟榔与佛教结缘,成为“五树六花之一”,是因为它是佛教供奉时不可或缺的圣品之一。《文殊师利问经卷上》:“佛告文殊师利,有三十五大供及以可味香和槟榔杨枝浴香”。佛教高僧认为,吃槟榔可治病,唐代玄奘当年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取经,可以享受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并供给大人米一升。

槟榔

五树之一

棕榈科常绿乔木

学名:Arecacatechu

傣文名:锅麻

佛教供奉时不可或缺的圣品

槟榔具有生物碱,包括槟榔碱(主要)和槟榔次碱,槟榔果实含有浓缩单宁(原花青素),此原花青素尚未证实具有抗老化“自由基”的作用,咀嚼果实有些微成瘾性,萃取物已证实有抗抑郁效果。亚洲有许多地区,例如台湾、湖南、海南、广西、四川、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及印度,均有嚼食槟榔的风俗。中国南方还有服用槟榔抵御寒冷、驱除湿热的习俗,韩愈、柳宗元、苏轼、*庭坚、朱熹、刘伯温等都有食槟榔的纪录。槟榔吃后会面红耳赤,如醉酒一般,苏东坡还曾写过“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槟榔原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中医认为可以利尿消积,可防治寄生虫、消化不良。在各种中医的书籍中,都会述及槟榔是中药的一味,名叫“大腹皮”,有驱虫、健胃、去瘴疠、止痢的功效。槟榔剖开煮水喝可驱寄生虫(绦虫、钩虫、蛔虫、蛲虫、姜片虫等)。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有记载如下:「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薰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去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虽然有很多药用功能,但槟榔本身却含有致癌物质。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依据新有的研究证据,确定了槟榔子属于第一类致癌物,证实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槟榔子也会致癌。槟榔,就像很多有*的植物一样,即可治病救人,也可久食致病,但以槟榔在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如此广布流行来看,它更是一种适应当地水土的药用植物,用参天如伞盖的枝叶为众生撑起一片荫凉,用丰饶饱满的果实为众生治病除瘴,槟榔当之无愧成为南传佛教文化中的“五树六花”之一。文

PITAKA艺术图

网络编

斑马关联阅读:佛教植物|五树六花之菩提树点击图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