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怎样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解表剂
1.麻杏石甘汤
发热不恶寒,哮喘及咳嗽剧烈,有发汗与口渴的倾向
2.葛根汤
可以治疗各种炎症性疾患,还有肩凝、上半身神经痛、荨麻疹等
葛根汤加辛夷川芎(使药效更加集中)
辛夷与川芎相伍,能加强对鼻炎、副鼻窦炎的排脓作用
类方比较:荆芥连翘汤:体质中等,鼻窦、外耳、中耳、扁桃体等部位易发生炎症,且分泌物呈脓性时应用
3.川芎茶调散
治疗慢性头风,风寒头痛(与桂枝汤相比较偏实证,无津亏的症状)
4.麻*附子细辛汤
阳虚表寒,可温表利水,因为患者以阳虚为主,所以用方后不一定出现明显典型反应
5.五虎汤(麻杏甘石汤加桑白皮)
胃肠障碍较少,而是突出了其治疗水*的症状,比起麻杏石甘汤其咽喉痛以及咳嗽的症状要明显
6.升麻葛根汤
病在阳明,属表实热证,常用于一些热性病发疹初期疹出不显时使用
诊断要点:有上呼吸道症状
和解剂
1.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
与小柴胡汤适应症相似,但咽鼻耳的热性症状较为明显
2.柴胡桂枝汤
心下支结,自汗盗汗,肩背发挺,支结烦疼
3.柴桂姜
少阳虚证的里寒证,少津,舌稍干,有点类似柴龙牡的虚证,有肝郁所导致的精神症状
体寒,寒冷,有贫血倾向,心慌,呼吸困难
4.柴陷汤(小柴胡合小陷胸)
当气管,肺,胸膜部位的炎症属于半表半里时,当热与痰饮积于下者
脉弦或滑数,苔白厚或*
5.柴朴汤
有咳嗽咯痰等呼吸系统炎症症状,或者是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咳嗽
舌胖大苔白厚
柴、朴两汤均可以用于咽干而咯痰量多者,而呼吸道干燥引起的干咳则不宜用
6.柴苓汤
浅田宗伯:治小柴胡证而烦渴下痢者,对暑疫有特效
7.竹茹温胆汤(温胆汤+柴胡茯苓麦冬桔梗香附+姜枣草)
肝气郁结,气血两虚
急性热性病余热不退,咳嗽咯痰胸闷
脉弦滑,舌湿润,苔白腻
8.加味(丹栀)逍遥散
柴胡剂及驱瘀血剂所具备的合证(郁而化火)
偏向于体虚的妇人,可有肩凝,易疲乏,精神不安,尤其是有便秘倾向的下列各症:寒冷、体弱、月经不调等
9.神秘汤
麻*、杏仁、柴胡、陈皮、厚朴、苏叶、甘草
(痰少但咳喘剧烈的偏于肝郁咳嗽)
10.半夏泻心汤
脉沉紧,常见苔白厚
11.*连汤(半夏泻心汤中以桂枝代*芩)汉方家偏向于用桂皮更合适
桂皮:扩张血管,缓解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
与半夏泻心汤相较本方有“腹中痛”之症(通便不定:腹泻或便秘)
表里双解剂
1.大柴胡汤
体格健壮并伴有便秘倾向,有广泛的胸胁苦满,脉有力,苔白或*厚
2.防风通圣散
易出荨麻疹或湿疹,用此方排去其湿浊
脉沉实或滑数,舌红,苔*厚或腻,多用于中年肥胖患者,大腹便便而硬,肩凝
川芎、当归、白芍:火热灼血时用此三药养血
3.五积散
治郁积于体内的气血痰寒食(病在波及表里的太阴病期)有明显的寒证
诊断要点:虚症,贫血貌(面色无华)上热下寒,下腹、腰及大腿部出现痉挛,有腹泻倾向(按原方术朴的量大)但是若减术朴的量而增枳实的量,则也可偏于便秘倾向,适用于各种痛症等
关于五积散的应用补充:
五积散初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主治气血痰火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所以名为五积散
麻*苍术白芷当归白芍川芎枳壳桔梗桂枝茯苓厚朴陈皮半夏甘草姜葱
局方里五积散的炮制分熟料和生料两种,生料炒至*色则为熟料,两者运用上也有差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
《严氏济生方》:“本方主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强拘急,恶寒或腹痛;又伤寒发热,头疼恶风,内伤生冷,胸膈胀满,风寒湿气客于经络,腰脚酸痛及夫人难产,血滞不通,月候不调。”
明代龚信父子则主张五积散与防风通圣散为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要方也
叶橘泉老先生运用五积散的心得体会:
1.胃内停滞寒饮宿食,胃痛或呕吐,脘腹胀满,或胃有振水音,腰膝有冷感者
2.脘腹挛急疼痛,疝气上冲,或冷气攻冲,呕吐,饮食不能上下,上热下寒,或四肢厥逆
3.妇人血气不调,月经不匀,或痛经,白带下,腰以下冷痛,脉沉迟
4.妇人难产,或胎死腹中,或胞衣不下,腹痛,恶露不绝,伴有寒证、实证色脉者
5.咳嗽气喘,动悸迫促,胸内苦闷痞塞,喉间痰涎壅塞,伴有肩背臂痛,腰股挛急痛,脉沉实有力
6.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膂冷痛,脚气,脚膝拘挛疼痛,疝气腹中冷痛,或遇冷则发病,腰脚冷感者
7.感冒风寒,恶寒头痛,不发热,全身疼痛,胸闷,咳嗽气逆,或腹痛,脉实无汗者
4.参苏饮
治疗感冒咳嗽,部分时候可以代替麻*剂
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
泻下剂
1.大承气汤
脉沉实迟,舌红而干,苔*厚或黑
2.大*牡丹皮汤
针对常用(肠管周围有单纯性或化脓性炎症)
舌红而干,苔薄*而腻,还可以针对腹腔炎症
(回盲部,麦氏点有压痛)
3.桂枝加芍药大*汤
太阴表寒实证
常兼有腹满便秘,也可大便里急后重,脾实则脉沉实
4.大*甘草汤
二药相伍能保持肠中水分,提高泻下效果
清热剂
1.龙胆泻肝汤
下焦有炎症,伴有充血、肿胀、疼痛(少阳里实热)
小便淋沥浑浊,肝阳上亢,腹直肌紧张
有排尿痛、残尿感、尿浑浊、白带异常
2.三*泻心汤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3.温清饮(四物汤合*连解*汤)
(少阳血虚血热)脉细数,舌边红,苔白或微*
诊断要点:皮肤干燥,掉皮屑,口渴,血热性皮疹,黏膜溃疡,心下痞硬,易头晕眼花
4.荆芥连翘汤
用于改善腺病*性体质:
幼年期:偏柴胡清肝汤证
青年期:转荆芥连翘汤证
以耳鼻喉、肺、皮肤的慢性炎症为使用目标
(方:温清饮+荆防败*散去茯苓人参前胡羌活独活+荆芥连翘)
肌紧张,患部易化脓,手掌与脚掌出黏汗
5.柴胡清肝汤
温清饮+柴胡、薄荷、桔梗、连翘、牛蒡子、栝楼根
主要用于改善小儿腺病体质:肝郁血,偏食而神经质,发育不良,有发痒的征象
REALLY?
“文学是救不了中国的——郭沫若”(JUSTAJOKE)
可以用于治疗颈部或颌下淋巴结肿大,还有慢性扁桃体炎或湿疹
脉弦,舌红,湿润,苔*
6.清肺汤
咳嗽,粘稠痰,使痰易于咯出
*芩、山栀、天冬、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桔梗、桑白皮、竹茹、陈皮、茯苓、姜枣草
(与养阴清肺汤相对比)
7.排脓散及汤(吉益东洞经验方)
桔梗、枳实、芍药、甘草
化脓及浸润倾向的皮疹,脓,粘性痰,时出现脓血便
有明显的浸润性炎症,以体表症状为主(枳实有消除炎症浸润性的作用)
8.辛夷清肺汤(辛夷、*芩、知母、石膏、山栀子、枇杷叶、麦门冬、百合、升麻)
升麻发火郁
少阳表实热。诊断要点:粘痰不断,鼻塞,脓性鼻涕或头痛,肺热
9.清上防风汤(*连解*汤去*柏+连翘合荆防败*散去茯苓羌活独活前+白芷)
粉刺(粉刺尖部化脓)颜面发红,无汗,气上冲,尿少便秘
10.十味败*汤(华冈青州)(荆防败*散去枳实前胡羌活加朴樕)
朴樕:槲皮(治恶疮,镇痛消炎)
处于虚实之间的风湿热所致的皮疹,初期有炎症化脓倾向时常用本方
证似小柴胡但腹症无小柴胡明显(对分泌物多,已苔藓化者有效)可见胸胁苦满
11.消风散
因湿热引起的皮疹,对分泌物多,有痂皮形成的皮肤疾患有效
分泌物多,瘙痒明显的慢性皮肤疾患:湿疹、荨麻疹、脚藓、痱子、皮肤瘙痒
12.治头疮一方(连翘、银花、荆芥、防风、红花、苍术、川芎、大*、甘草)
多用于小儿头疮,具有显著的中和及解*作用
脉浮或沉实,舌红稍干苔微白
分泌物多,有结痂倾向的皮疹,瘙痒,便秘倾向,胎*
类方鉴别:清上防风汤主清热,此方主解*
13.乙字汤(浅田宗伯)(柴胡、升麻、*芩、甘草、大*、当归)
阳明里实热,治疗痔疾(出血、脱肛、裂伤、痔壳等)的特效药,伴疼痛出血时常用的柴胡剂,脉弦滑,舌稍干,苔*腻
(柴胡可使盆腔肌肉恢复正常肌张力,当归可改善郁血性肿胀)
14.立效散(细辛、升麻、防风、龙胆草、甘草)
治疗牙痛神效,可用以治疗口腔内炎症性疼痛
脉稍沉紧,舌淡红,苔薄白或无苔
15.茵陈蒿汤
尿量减少,稍有便秘
*疸、肝硬化、荨麻疹、口腔炎
诊断要点:头汗、胸脘堵塞感
脉沉滑数,舌红干,苔*腻
16.茵陈五苓散
治疗脾胃湿热所致*疸的代表方
17.五淋散《局方》
专用于膀胱有热所致的尿少,且伴有尿频、排尿痛、残尿感等膀胱刺激症状(少阳、下焦、湿热)
脉沉滑数,舌红润,苔微*,少腹紧满
方:山栀子茯苓泽泻车前子*芩当归木通滑石地*甘草芍药
18.猪苓汤
促进利尿,除下焦蓄积之水热,可用于湿热所致之腹泻,小便异常
在伴有皮肤干燥、面色无华等血虚的症状或慢性血尿时,可考虑与四物汤合用
汪昂:“五苓散泻湿盛,故用桂术,猪苓汤泻热盛,故用滑石。”
无排尿痛,但若见头痛眩晕等水*证可用猪苓汤
舌红苔*腻,脉多沉实
19.三物*芩汤(*芩、苦参、地*)
血热血燥,四肢烦热,脉细数,舌干红多数无苔(也可以用以脚藓顽藓)
20.清心莲子饮(莲子肉、*芩、麦门冬、地骨皮、茯苓、车前子、人参、甘草)
中气不足,上盛下虚
上盛:烦躁失眠心慌(心火偏旺)
下虚:尿少尿频排尿痛(肾水不足)
中不足:胃虚弱,易疲劳
脉沉细,舌干红无苔
温里补阳剂:
1.安中散(桂枝、延胡索、茴香、高良姜、牡蛎、砂仁、甘草)
里寒,空腹时胃痛,胃部可见停水,喜食甜
2.小建中汤
改善胃肠虚弱的体质,多用于小儿体质虚弱者(腹部软弱,腹皮拘急)
脉浮弦或沉而略弦,舌淡少苔或无苔
3.*芪建中汤
有显著的自汗气喘易困等气虚的表现
或有因虚证引起的化脓或皮肤损伤、溃疡等症(*芪可以促进皮肤肉芽组织的形成)
可利用*芪的特性,治疗痔瘘、脓疡、消化性溃疡、皮肤溃疡、过敏性鼻炎、慢性中耳炎等
4.吴茱萸汤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无眩晕感(胃中有停痰,可有眩晕感?)胸口发堵,烦躁
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相比较而言,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持续性头痛不明显,而以眩晕为主症
5.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以手足厥冷为目标,治疗寒冷证,痛无定处
下腹左右或一侧能触及条索状物抵抗(女性术后数年常出现此种情况)
6.温经汤
下身寒冷,口唇干燥,手心烦热
脉沉细舌淡白稍紫或无苔(贫血貌,手心烦热或角皮症)
月经不调,痛经,白带,更年期障碍,失眠,神经症,湿疹
7.真武汤
亦称少阴病的葛根汤,常用于新陈代谢衰退之症(有站立性眩晕)
8.肾气丸
脉沉而尺弱,舌淡白湿润,苔白滑或无苔(阴虚)
下身机能低下(腰痛,膝软)耳鸣,排尿障碍(夜尿多),脐下不仁(下腹部中间部位软弱)
牛车肾气丸:有明显的小便不利和浮肿的倾向
补气剂:
1.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之虚症
症状由实到虚:小柴胡汤、加味逍遥散、补中益气汤
2.启脾汤(四君子汤+陈皮、山楂、山药、莲肉、泽泻)
增强消化功能,脾胃虚弱,有消化不良,或软硬或水泻样便(太阴里虚寒)
脉沉弱,舌淡白,湿润胖大,苔白腻
补血剂:
1.芎归胶艾汤
补血药+止血药,治疗血虚出血(少阴里虚寒)四肢烦热
脉沉细,舌淡白,湿润,无苔
2.当归饮子
太阴表虚寒,常用于皮肤萎缩干燥所出现的老年性皮肤瘙痒证,夜痒
脉沉细或弱,舌暗红,稍干,无苔(血虚生风耗阴)
1)偏寒性的分泌物较少的慢性湿疹
2)贫血性的皮肤干燥
3)无出疹,发红及分泌物等引起的瘙痒证
3.七物降下汤(大塚敬节经验方)
四物汤+钩藤、*柏、*芪(有冷、肤干的四物汤证)
里虚寒、瘦弱、寒冷倾向,血虚而血压升高者(舒张压较高:低压比高难降)(肾性高血压)
有时会见到蛋白尿
气血双补剂/p>
1.归脾汤
心脾两虚,脾不统血,脉沉细微,舌淡润苔薄白无苔
贫血貌,失眠健忘抑郁,出血倾向,通便失常(无肝阳上亢的症状)
2.加味归脾汤(归脾汤加柴胡栀子)
心脾两虚+头昏发热(胸闷烦躁)少阳里虚热
滋阴剂
1.滋阴降火汤《万病回春》(当归、芍药、地*、二冬、知母、*柏、陈皮)
阴虚所致的肺热症状(发热、咳嗽、喘息、咯痰、盗汗、口干)皮肤干燥稍黑,持续不断
咯吐粘痰,干性罗音,便秘
苔薄白或无苔,脉沉数
肝肾之火上炎熏灼脾肺,与滋阴至宝汤相比有较明显的便秘倾向
2.滋阴至宝汤(逍遥散去生姜+麦冬、知母、贝母、地骨皮、香附、陈皮)
主治妇人虚劳的病症,现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咳嗽(伴有痰难咯,低热,盗汗,手足心热等阴虚的症状)
脉弦细数,舌红稍干,苔薄白或无苔
3.麦门冬汤
治疗慢性炎症或消耗性疾病,胃中津液缺乏,呼吸道粘膜引干燥而受到刺激,引起痉挛性咳嗽,常用于体弱之人(也常用于妊娠咳嗽)颜面潮红,痉挛性反射性咳嗽
脉沉细数,舌红,苔薄白
4.(东垣)清暑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去生姜大枣升麻柴胡加五味子麦冬*柏(苦夏)
脉浮弱无力,舌红而干,苔微*腻
理气剂:
1.半夏厚朴汤
治疗气机郁结所致的痰涎凝集的症状(少阳里实)
脉弦滑时数,舌胖大湿润,边有齿痕苔白而厚
治疗咽中炙脔,胸部堵塞,神经官能症倾向,为行气之主方
有情绪不舒畅,咽喉及食道有异物感,时心慌眩晕甚则伴有呕吐
2.香苏散《局方》
“治四时瘟疫,伤寒。”(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生姜)
用于气虚表寒(有头重、眩晕、耳鸣等加感冒的症状)
类方鉴别:参苏饮偏虚症,病转为慢性时常用
苏叶有“利大小肠,解鱼蟹*”的作用,故常用于误食海鲜所引起的荨麻疹
3.女神散《浅田家方》又名安荣汤
总方为祛瘀剂,伴有气滞与心火偏旺(气上冲与血热症状)(少阳里虚热)
有心下痞与下腹抵抗痛、压痛
脉沉或数,舌尖稍红,苔白
方:香附、*连、*芩、当归、川芎、人参、白术、桂枝、槟榔、甘草、木香、丁香
4.钩藤散《本事方》
“治肝厥头晕,清头目。”
钩藤、菊花、防风、茯苓、人参、石膏、麦冬、甘草、生姜
钩藤:除心热,平肝风,镇痉解痉,缓解头面部充血
防风:散上焦风邪,理上焦气滞
本方疗脾气虚伴肝阳化风(烦躁目眩)
中年后持续性慢性头痛或有高血压倾向者
(多见于身体结实爱挑剔的老人)
可用于脑动脉硬化
5.抑肝散《保婴撮要》(柴胡钩藤、当归川芎、茯苓白术甘草)
原为治疗小儿痉挛的名方(发热、惊悸、抽搐、肌紧张)
眼睑痉挛,咬牙,神经过敏,腹直肌紧张
脉弦,舌红,湿润,苔白
抑肝散加二陈汤:可见苔白腻,明显有痰饮者可用
安神剂/p>
1.甘麦大枣汤
抑制过度兴奋,缓解急迫性痉挛,呵欠频作
脉数稍弱
2.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里虚热)
皮肤干燥,虚症,脉弦细数,胸中烦闷,兴奋或嗜睡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少阳证伴气郁(胸胁苦满,脐上悸,烦惊)
脉弦数,舌淡红(可偏暗),苔*白(偏实证)
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因肾虚导致的气血不足?)
脉浮弱迟,舌淡白,湿润,苔薄白
胸胁苦满的症状不明显
利水剂:
1.五苓散
调节体内水分代谢异常
脉浮滑,舌湿润,苔白腻
口渴,小便不利,出汗,饮水即吐癫眩
2.茯苓饮
四君子汤减甘草加陈皮枳壳
治疗胃内停水,脾胃虚弱出现的恶心呕吐
3.小半夏加茯苓汤
用于妊娠呕吐及多种病症所引起的呕吐,比如:急性胃肠炎,渗透性胸膜炎,水肿性脚气等
4.半夏白术天麻汤
脾虚停水水饮上冲所致的阵发性头痛及眩晕(血压可高低不定)
5.当归芍药散
血虚+水*
脉沉弱而细,舌淡白润,苔薄白或无苔(寒冷证,眩晕)无力型体质,下腹部可伴有疼痛
6.苓桂术甘汤
由于水*上冲及气逆,引起的心悸亢进,呼吸急迫及站立性眩晕,尿少,尿频,脐上悸,胃中有振水声
脉沉紧,舌淡白,稍湿润,苔白滑
若寒冷感明显则考虑使用苓桂姜甘汤
7.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治疗因寒痰引起的咳喘或咯痰(流清涕、贫血貌、小便不利)
可以看做是小青龙汤减麻*桂枝芍药加茯苓杏仁,用于小青龙汤证中胃肠虚弱且无表证者
无小青龙汤解表之功,但增强了镇咳祛痰利水的功效
脉沉滑,舌淡白湿润,苔滑腻
8.防己*芪汤
气虚风水(太阴风湿)患者多虚胖,色偏白,多饮,多汗,易喘,或伴有关节变形疼痛(或有积液)有下肢浮肿倾向,少尿
脏*=风邪+蕴热?
偏实证者可以考虑用越婢加术汤(可出现手足的痛症)
9.木防己汤
疗支饮,口渴,烦躁,发热,喘息,面色偏黑,有时出现郁血性肝脾肿大;浮肿,心下痞,有重压感
木防己:泻下焦血分湿热,疗风水之要药,利水消肿
10.麻杏薏甘汤
治疗皮肤因血虚生燥,兼有水湿造成的风湿表证
恶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或用于痛无定处而以肿胀为主者
脉浮紧,舌质无显著变化,有时苔薄白
11.薏苡仁汤(麻*、桂枝、薏苡仁、苍术、当归、芍药、甘草)
主治湿痹:因湿邪引起的关节与软组织病变
用于关节腔内有积液渗出液,缓和肌肉紧张,治疗血液循环障碍
脉浮滑,舌润泽,苔白腻
12.二术汤
方:苍白术茯苓、威灵仙羌活、半夏天南星、香附陈皮、*芩甘草生姜
治痰饮双臂痛者,又治手臂痛,是上焦湿痰横行经络中作痛也。
用于水*性肥胖体质,因上焦湿热引起的疼痛
脉浮滑,舌润泽,苔白腻
13.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痹,有关节发红或有热感,特别是膝关节肿胀,上下肌肉萎缩,或下肢运动及知觉麻痹者为使用目标,可有皮肤干燥
脉沉细涩,或浮弱,舌淡红苔薄白
14.大防风汤
十全大补汤减茯苓桂枝
逐风湿+防风羌活;增强肌力加杜仲牛膝;补阳加附子
用于久病阴阳失调,身体虚弱出现的麻痹,运动障碍,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祛瘀血剂/p>
1.桃核承气汤
实证,瘀血症状,少腹急结,头晕烦躁
脉沉实或涩,舌干苔*
2.桂枝茯苓丸
广泛用于各种瘀血症状
脉沉涩或弦,舌稍紫红,舌底络脉曲张,苔白
皮肤症状及炎症明显时加薏苡仁(少腹硬满,有瘀血压痛点)
3.通导散(当归、红花、苏木、枳实、厚朴、陈皮、大*、木通、甘草)
治疗瘀血兼有气滞(胸闷、腹满、便秘)
阳明里实热
脉沉涩或弦,舌暗红,稍紫,苔白
4.治打扑一方
用于骨折或打扑引起的肿胀疼痛(不受脉象或腹症限制)
川骨(萍蓬)朴樕(槲皮)川芎桂皮丁香大*甘草
一点思考
关于《伤寒论》中“瘀热”的一点讨论
图片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扫描《伤寒论》
在宋版《伤寒论》里,提到瘀热在里的有五条条文,分别是抵当汤两条,茵陈蒿汤两条,麻*连翘赤小豆汤一条,在康平本里仅找到茵陈蒿汤条文:“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渴,小便不利,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但是在宋版《伤寒论》里,第条比康平本要多出了两个小条: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
2.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茵陈蒿汤主之
第条多出了一个小条: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两者唯一相同的一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麻*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猜想:“瘀”实则同“郁”,在《伤寒论》中,有“郁冒”,“阳气怫郁”,“郁郁微烦”,“郁郁而痛”,郁字多与气相合用而少与热连用。而在《伤寒论》中,瘀血一词也仅出现在抵当汤的条文中,“有瘀血,宜抵当汤”,但是仲景有一般不讲病机只讲证治,“瘀血”这个词在《金匮》中倒出现了很多次,所以这个“瘀热”有没有可能就是郁热在里而没有瘀血的症状呢?而且从麻*连翘赤小豆汤来看,也是风寒使湿热郁于里而没有明显的血分的症状。而上面红色字体的两个小条对比起来看,热越和郁热相对应。但是有一个观点是茵陈蒿汤所主的瘀热是邪热瘀滞,是湿热郁结在血分,有没有在血分呢?从药物组成来看,茵陈和大*都是能入血分的。想起这个是因为发现很多汉方医学的书中都讲郁血,而非我们经常讲的瘀血,比如上面有讲到的柴胡清肝汤所主的肝郁血,郁血在百度上是什么解释呢:由于管腔受阻或管外受压等原因,血液郁积于静脉内。这个解释和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又是不一样的,瘀血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汉方医讲的郁血,就类似于瘀血,而瘀热,的确可能有湿热入血分的症状,不过也可以是单纯的气分郁热,当然有时候不必太拘泥于文字,有是证用是方,能中病机能愈病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