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唐帝国,死于气候变化从公元741年的一 [复制链接]

1#
局部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7019202.html

有关气候与王朝兴衰的话题直至近代才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史学新方法的引入,中国学者开始系统性地收集中国古代王朝时期的气候数据,研究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内在联系。

民国时期的气候史研究尚且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直到建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气候史研究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在年,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这篇文章凭借着详密的数据和扎实的考证,已经成为中国气候史研究中的经典论著,在这篇论文中竺可桢对近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变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叙述,建立了中国年气候变化周期表。

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唐朝属于气候温暖期,此后哥本哈根大学W.Dansgaard教授根据格陵兰冰块制作的年来的世界气候变迁图也显示,中国隋唐时期是一个气候温暖期。

但是,近50年来,竺可桢的唐代气候温暖说受到了学者的广泛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在唐玄宗时期,大唐遭遇了一次气温骤变,中国气候开始从温暖期进入寒冷期。正是这场气温骤变,加剧了大唐帝国的内外危机,间接加速了大唐帝国的衰落。

大唐前期的气候与社会局面

1.大唐前期的温暖气候

竺可桢在判定唐朝处于温暖期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数据是长安梅树的生长情况。众所周知,尽管梅树有着较好的耐寒性,但梅树更喜温、喜湿,在温暖环境中生长地更快。因此,竺可桢根据《梅妃传》中所记载的长安宫苑梅树生长情况判定彼时的唐朝处于温暖期。

此后,也有学者质疑竺可桢的判断,他们指出,这些记载中的梅树局限在宫廷之中,无法全面说明长安的气候情况。

这些反对派学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唐代早期,梅树不局限于长安宫廷之中,在北方其他地区也有生长。根据《鄜州志》记载,陕西鄜县西北三十多里有一处山岭名为梅柯岭,这处山岭的名称源自唐朝,因唐朝时此地多梅树。由此可见,唐朝时期,陕西等地的气温较现代更温暖,适宜梅树的生长。

除了梅树外,柑橘也是一种喜温、喜湿的亚热带植物,因此,柑橘的生长情况也是判定唐代早期气候条件的重要指标。竺可桢利用《杨太真外传》中记载的宫中栽种柑橘的记载论证唐代温暖气候。

此后,张德二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进一步系统统计了唐代柑橘种植地点,并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了唐代柑橘种植地图,从中不难发现,与现代柑橘大多位于长江以南不同,唐代柑橘种植地可以延伸到今天的陕西、甘肃等地,由此进一步证明了竺可桢的唐代温暖期学说。

2.唐代早期温暖气候与大唐盛世

唐代早期的温暖气候给唐代的农业、*治都带来深远影响。众所周知,气温是农产品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唐代早期,北方地区相对温暖

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在唐代早期,北方地区开始普及粟麦轮种制度,这无疑得益于唐代的温暖期气候。除此之外,唐代的水稻种植也由长江以南向北扩展。据现学者邹逸麟统计,唐代的水稻种植区域分布极为广泛,西至河西走廊,北至陕北。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年,洛阳附近的水稻大丰收,直接拉低了粮价,当年的“(米价)斗仅十一钱”。

要知道,在汉代,平均的粮价大约是斗米60-钱,由此可见,水稻在唐代北方地区种植之盛行。

由此,唐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颇为优越,不少原本种植在长江以南的作物出现在长江以北,增加了北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除此之外,温暖湿润的气候带来了大量充沛的降水。

根据现代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降雨量每增加毫升,华北地区的农作物就会增产50kg左右。根据这项研究,我们不难想象,唐代的农作物产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一个高峰。

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唐王朝许多帮助外,温暖气候还在*治上给予唐王朝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的关中气候温暖,夏季十分炎热,《新唐书》、《旧唐书》中有大量皇帝“苦京师(长安)盛暑”的记载。

于是,唐代前期的历代帝王建造了大量行宫进行避暑,这些行宫广泛分布于长安-洛阳两地及其往返道路上,这加速了长安-洛阳两京枢纽的形成。

气候转冷与大唐危机

1.年的雪与经济危机、社会变迁

根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大雨雪,稻禾偃折……京城寒甚,凝霜封树”。

这次气温骤降事件实际上蕴含着寒冷期到来的信号,在此之后,气候逐渐由温暖期转向寒冷期,这种气候转变给大唐帝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农业发展上,气候转冷给原本欣欣向荣的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在北部边疆的屯垦地区。受到气温下降的影响,北部地区的霜冻灾害日益频繁,降雨量迅速下降,前期能够自给自足的屯垦已经无法满足边疆需求。

根据《新唐书》记载“(凉州)岁食六万斛,屯田所收不能偿垦”。面对这种状况,唐朝*府不得不从内地调遣大量物资支援边疆,加剧了内地百姓的负担。

与此同时,对*河流域的农业而言,气温的下降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水稻在*河流域的种植面积急剧萎缩。

根据现代学者对《全唐诗》的统计,在开元二十九年()之后,宫廷咏梅诗歌数量迅速减少,许多诗人转而开始歌咏雪天。这暗示了长安地区梅树的迅速减少。

简而言之,温暖湿润的气候让唐代农作物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唐代农业迅速发展,成为大唐前期繁荣强盛的重要经济基础。开元末年,随着气温下降,气候变得寒冷干燥,北方地区农业遭遇了巨大打击,百姓负担开始加重,埋下了唐代由盛转衰的种子。

除了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外,气候变化还给唐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盛唐时期的女性服饰较为开放,女性穿着往往较为轻薄。这一点可以从西安地区的盛唐壁画墓壁画中得到证实,这些壁画墓中的女性大多袒胸露背,穿着纱制服装,颇为清凉。

在盛唐时期,流行一种半臂装,这种半臂装有对襟,身长及腰,以小带当胸打结,领口宽大,穿着时上胸袒露,颇为性感。这种袒胸衫一度成为盛唐时期的标志之一。

可是,随着唐代气候的转冷,毛织衣物开始流行,袒胸装迅速消失。

气温转冷与边疆危机

唐代前期,气候温暖湿润,唐朝在边疆地区开展的屯田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时期,郭元振受命屯田于河西地区,连续多年获得大丰收,所产粮食总量足以让驻守士卒吃上十多年。

除了农业发达外,唐代前期的畜牧业也颇为发达。唐朝前期,唐*府在陇西、金城、平凉、天水四郡养马,由于水草丰茂,畜牧业发展迅速,到唐高宗麟德年间(-),唐*府牧场的马匹多达匹。

丰厚的粮食贮藏和大量的战马供应,是大唐帝国前期能够南征北战,令周边少数民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的重要前提条件。

但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气候开始逐渐变得寒冷干燥,特别是在*河流域,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导致边疆地区的屯田生产大不如前,唐王朝也就此失去了和少数民族对峙的经济底气。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生活的草原地区受到气候转冷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畜牧随之减产。

于是乎,游牧民族不得不向南进*,掠夺农耕地区的财富,同时寻找更加适宜的牧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等少数民族*权不断侵扰唐帝国边境,甚至于,吐蕃还攻陷了陇右和关中地区。

最终,在少数民族不断南下的浪潮和唐代内部的动乱中,唐帝国一步步走向衰亡。

总结

唐代早期,唐朝处于一个温暖气候期,华北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农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水稻等南方作物在北方也有大面积分布,极大地提高了北方的农作物产量。

此外,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助于北方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唐代前期的国营牧场和边疆屯垦农业发展势头大好,借助这些牧场和边疆屯田,唐帝国得以组建起一支战力卓越的*队,帮助唐帝国南征北战,平定四方。

可是,在公元8世纪50年代以降,唐朝进入了寒冷期,北方气候明显变得寒冷干燥。水热条件的恶化导致北方农业的减产。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和国营牧场中,减产直接导致了唐王朝*事力量的下降。

另一方面,在游牧民族当中,寒冷期导致了游牧民族生存环境的恶化,为了生产,游牧民族不得不南下入侵大唐帝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气候变化是导致大唐帝国衰落的罪魁祸首之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