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霸气陆游大手笔之作,短短几句又酷又有水 [复制链接]

1#
唐宋两个朝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代以诗见长,宋代以词扬名。不过在这其中也有文人例外,就像晚唐著名文人温庭筠便擅写词,是“花间派”的首要词人,更是被尊为“花间派”鼻祖。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是以擅写诗而出名,就像陆游和杨万里。杨万里的诗大都清新自然,擅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就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都是择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场景作诗。而陆游的诗中则多是抒发铿锵有力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倘若宋诗也分派别,那么杨万里应该就属婉约派诗人,而陆游就是豪放派诗人。笔者本期要分享的,便是陆游的一首大手笔之作,短短几句可谓是又酷又有水平,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振聋发聩,堪称豪迈到了极点。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陆游的这首《金错刀行》。《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首诗创作于公元年,当时的陆游已经48岁。在前一年,四川宣抚使王炎驻军南郑,聘请陆有为干办公事。当时的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志,在这个地方他是前敌指挥部的负责人员,这自然是让他欣喜不已,毕竟在这里有望完成自己的志向。所以陆游到了这里后便四处奔走时差,积极投身于此,还写了《平戎策》,提出了“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的军事主张。倘若能这般下去,陆游收复中原的志向或许还有完成的希望。怎料朝廷羸弱,最终否决了北伐计划,王炎被调回京,而陆游则是被调到嘉州。这件事也给满怀热情的陆游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让他忧伤不已。而这首诗正是在他调任嘉州后,根据自己在南郑的经历和感受写就。这首诗全诗表达了三层意思,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前四句借咏金错刀引出一位渴望上阵杀敌的爱国壮士形象,这其实说的就是陆游自己,当时的陆游已经48岁,“丈夫五十功未立”说的正是他,虽有满腔收复中原之志,奈何朝廷羸弱,这也让他只能“拔剑四顾心茫然”。中间四句是第二层意思,诗人由己推人,说明想要精忠报国的并不只有自己,在朝廷中依旧还是有一群和他一样的爱国之士,他们意气相投,想要为国尽忠收复中原。最后四句则是从自己的从军经历来揭明全诗的主旨。每日清晨对着山石嶙峋的终南山,其上白雪耀眼,和刀光相互映照,这也让诗人的“一片丹心”更为赤诚。于是内心蓄积已久的报国热情喷薄而出,发出诘问,当年楚国虽被秦国蚕食,但即便只剩三户,他们依旧有着消灭秦国的雄心和信心,难道如今堂堂中华大国,还没有能人志士将金虏驱逐?陆游这首诗写得霸气又有水平,从开篇到结尾都够酷。借金错刀言明自己的志向,抒发出誓死抗金、中华大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尤其是结尾的诘问更是振聋发聩,让人读之不由热血沸腾,想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和诗人并肩而行,一同驱除金虏光复中原。对于陆游这首大手笔的《金错刀行》,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