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为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流传入中原地区就迅速在民间流传。但佛教在中原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由种种原因引发的无数次“灭佛运动”,令佛教的发展之路一次次的深受打击;其中有四次大规模地“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统治时期发动的灭佛事件,统称为“三武一宗之厄”或“三武一宗法难”,今天就详细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事件
北魏存在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也是北朝中的第一个北方政权;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虽然出生于被汉人视为“蛮夷”的鲜卑族,但其一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是位有抱负有理想的君主。
拓跋焘(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崇尚“以武治国”理念的拓跋焘而言,心目中就是希望举国皆兵;拓跋焘在位期间北驱柔然,南攻刘宋,大破胡夏、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地区,随着征服土地范围的扩大和统治子民数量的增多,为了长期控制中原地区并巩固政权,拓跋焘无限增长的野心势必和佛教产生冲突。
在拓跋焘刚刚继承皇位初期,也喜欢和佛门有德高僧谈经诵佛、坐论禅理,随着北魏信奉佛教的人民数量急剧增长,佛教在北魏的势力也逐渐发展壮大;自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为适应民间的传播发展需要,势必和阴阳五行、吉凶预测之类的神秘学说扯上关系,人民信奉佛祖而不敬畏统治阶级,必定妨碍到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权威。
拓跋焘(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由于出家之人向来有免除税赋和徭役的特权,也可以免服兵役,相对于北魏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有重大影响,很多人就是为躲避苛捐杂税以及兵役徭役而视佛门为避难之所,更本着佛门“慈悲为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远离战争,造成了北魏军队兵源的招募困难,国土扩张步伐的停滞,使拓跋焘对佛教不满之心日渐滋长。
自佛教传入中原以来,对本土盛行宗教特别是道教的冲击不止是一星半点。太武帝的宠臣,官拜北魏司徒的崔浩出身于世族大家,平生涉猎阴阳五行和易经术数学说,极度笃信道教,特别推崇北朝道教领袖代表寇谦之的“天师道”,经崔浩极力疏佛近道的劝谏和影响,拓跋焘在募兵过程中极不顺利的情况下,接纳并加入了寇谦之吸收儒家理论改良过的“五斗米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太延四年,一直将战争视为强国之业的拓跋焘在攻伐北凉前颁布诏令,勒令年龄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加入军队服役,为国征战沙场。
公元年,拓跋焘改年号“太平真君”,深信道教的他在国内兴建道场道宫,成为彻头彻尾的虔诚道徒;公元年,太平真君五年,拓跋焘开始轰轰烈烈的“灭佛大计”,先是诏令天下禁止豢养容留僧人,若有私藏者限期交出,逾期或隐瞒不报者死刑并诛全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太平真君六年九月,陕西杏城发生了聚众十万余人,反抗鲜卑族残酷统治的“盖吴起义”,翌年拓跋焘领兵镇压叛乱过程中,途经长安一所寺庙时发现僧人私藏兵刃,怀疑僧人和叛贼盖吴私下勾结,震怒下屠尽整间寺庙和尚,崔浩乘机进谗言劝拓跋焘“灭佛”,于是北魏佛教迎来灭顶之灾。
北魏太子拓跋晃对佛教情有独钟,屡屡上书劝阻拓跋焘的“灭佛运动”,与父亲意见产生巨大分歧,虽然“灭佛运动”暂缓,但僧人们还是成为过街老鼠,除部分闻迅遁逃外,还是有很多无辜僧人难逃劫数,经书被焚、佛像被捣、寺庙被毁、僧人被诛,北魏国家内和佛教有关的全部未能幸免,全国上下人人自危,与佛门有关联的人更是惊弓之鸟,草木皆兵;太子拓跋晃尽己所能秘密隐藏了一批经书佛像外,还营救了不少僧人性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魏的灭佛运动,史称“太武法难”。灭佛不久后的公元年,寇谦之病亡;公元年,崔浩因在其主持编撰的国史中,昏了头揭露拓跋焘祖先的屈辱历史,除本人被拓跋焘腰斩还诛连族人数百,史称“国史之狱”;公元年,拓跋焘也被北魏权臣宦官宗爱所弑;太武帝驾崩后,继位者文成帝下诏停止“灭佛运动”,佛教才在民间渐渐恢复兴盛,至孝文帝元宏统治时期,北魏僧尼数量已超过万人之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太武法难”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首先是宗教与统治阶级的利益产生冲突,其次是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的利益产生冲突,最终信仰冲突产生的矛盾急剧白热化,在封建制度下发生的一幕悲剧。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事件
又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北周第三位皇帝,为人尊儒重道,致力于发展国家统一,也是位有德明君,同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宇文邕自小至孝聪慧,为人大度,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宇文泰死后,宇文邕的几位兄长上位,但被堂兄权臣宇文护以各种借口屠戮殆尽;17岁时,宇文邕被权倾朝野的宇文护架上皇位,成为“北周武帝”,但宇文护只是将宇文邕扶植为自己的傀儡,宇文邕虽有帝王之名却无帝王之实,北周军政实权一直把持在宇文护掌控中。
宇文护的任性妄为,独霸北周行径自然令宇文邕大为不满,在权势和影响力不及宇文护的不利情况下,宇文邕只能见机行事;宇文护极为推崇佛教,亏心事做太多就妄想能得到佛祖保佑而高枕无忧,利用权力在国内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宇文邕为明哲保身,不得不依附宇文护一起投其所好大力宣传佛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宇文护的羽翼袒护之下,北周佛教工作发展的一日千里,如火如荼,和尚尼姑成为当时最吃香的职业,不仅享受无数特权,而且可以不用纳税,不少怀揣梦想之人“飞蛾扑火”地投身这个伟大事业,一时间北周出家风气盛行,劳动力都跑去当和尚,原来的耕地农田上盖起了寺庙,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停滞不前。
公元年,北周天和二年,对佛教心有不满的卫元嵩勾结道士张宾,上疏请求宇文邕废除佛教,此事正中北周武帝下怀,于是“灭佛运动”开始计划酝酿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北周天和七年,宇文邕用计诛杀宇文护后大权在握,启动了“灭佛运动”的前奏。翌年年末,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僧道共同探讨,提出了“儒为先,道居次,佛为末”的断言,为“灭佛”埋下了伏笔。
公元年,北周建德三年,宇文邕下令“灭佛断道”,然而倒霉的不仅仅是佛教,连带道教也一并属于被禁之列,一夜之间北周国内经书道书被焚烧,佛像神像被融解或被捣毁,僧人道士被驱逐,塔庙道观被夷为平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北周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前全国人口万人,灭北齐后人口激增至万人,僧尼的数量却突破了万,几乎占据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当然其中也有心怀不轨之徒混水摸鱼,并不是单单奔着真心“弘扬佛法”的目的性而来;此时宇文邕将“灭佛断道”运动扩展至整个北方地区,毁寺庙4万余座,勒令强迫万僧道尼还俗。
次年五月,宇文邕率军兵分五路北伐突厥途中病倒,六月回到洛阳当天病逝,享年35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固然有部分是因为宇文护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国家。宇文邕的政治理念“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在宗教和统治阶级利益产生抵触,在由其主导的“灭佛运动”过程中,虽然时间周期长,覆盖范围广,却使北周国力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宇文邕只是强迫僧道尼还俗,并未予以残酷极端手段大肆屠杀,其治国手段的灵活变通,不仅让北周军队规模得到扩充,更使国家耕地扩大和经济发展得到恢复;由宇文邕主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灭佛运动”,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性举措。
唐武宗李炎灭佛事件
正所谓“乐极生悲,物及必反”,此次的“灭佛运动”,发生在佛教鼎盛时期的唐代。隋唐两代,其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崇并提倡佛法,一时间这种外来宗教以极快速度在民间漫延开来。
公元年,唐元和十四年,大唐第11位皇帝唐宪宗李纯在关中佛门圣地法门寺奉迎佛舍利至宫中,三日后送往长安各寺庙供僧人和信徒瞻仰礼拜,又在大唐国内掀起了一股狂热的佛教浪潮。
李纯(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朝开国以来,佛教势力根深蒂固并开枝散叶,寺庙和僧人都不用缴纳税赋,而且还需要社会底层百姓的供养,越来越多好逸恶劳和逃避税赋之人遁入空门,长此以往形成社会问题并有很严重的国家隐患,逐渐连唐朝中央政权也深受影响;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力量逐渐强大,僧、道两大势力也在蚕食着儒学的影响范围。
此时唐代著名大诗人韩愈站出来发声,向唐宪宗上表以儒家的主观立场坚决反对佛教,大意是认为佛教源于外邦,与中国风俗人情各方面都不相同,若是佛祖这么灵验,有什么因果报应尽可以往我韩某人身上施展等云云。韩愈这篇奏表原本是一片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强化中央集权,确定儒家正统”,却与唐宪宗一意向佛之心背道而驰,李纯恼羞成怒下原本要处死韩愈,多亏了旁人说情,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触犯天子之威的韩愈还是免不了被贬官的下场;信奉孔孟“忠君孝亲”儒家之道的韩愈向来不喜佛教,认为佛教来自夷狄之邦,与中原风俗文化格格不入,但他的反佛行为正处于唐朝全民向佛的鼎盛时代,下场显而易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纯在位期间礼佛信仙,滥用丹药,朝廷间各势力相互倾轧,导致唐朝国势日渐衰败,之后继位的穆宗、敬宗、文宗依旧大力弘扬佛教,结果就是国家负担日益严重,僧尼数量直线激增,国家财政大量流入寺庙导致国库空虚。
直到唐武宗李炎即位后,这种极不平衡的社会状况才被打破;与先辈们礼佛不同,李炎极其信奉道教,于会昌元年便开始策划“灭佛运动”;公元年,唐会昌二年,在唐代道教名仕“赵炼师”赵归真的唆使下开始“灭佛运动”,勒令有犯罪记录、破戒和欺诈的僧尼还俗,寺庙财产充公。
李炎(图片来源于网络)
会昌四年至六年间,唐武宗的“灭佛运动”达到高峰,除东都洛阳留两寺,西都长安留四寺,一州只留一寺外,其余全国寺庙近五千所全部拆毁,强迫僧尼还俗者近三十万人,佛像佛钟等融铸钱币或制成农具,寺庙财产全部充公,寺庙土地回归国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唐会昌六年,李炎因服食赵归真丹药中毒暴毙,赵归真也获罪被杖杀;直到信奉佛教的唐宣宗上位后,才宣布停止了“灭佛运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唐武宗灭佛史称“会昌法难”。佛教在唐朝的兴起,和当时统治者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的第三次“灭佛运动”从最早的发起人傅奕,直到中期的韩愈,至晚唐李炎才最终实现,其中寺庙经济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只是唐朝政权也病入膏肓,最终唐末爆发的农民起义使中原佛教又一次遭遇重击,人员流失加上佛经丢失,没有了基础的佛教再不复当年的香火鼎盛。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事件
唐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南北大分裂,各个割据政权交替出现,彼此之间纷争不断,这个时期就是“五代十国”;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就是这个乱世的一位英明君主。
柴荣(图片来源于网络)
柴荣一生南征北战,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为之后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北宋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中各个小朝代都为了巩固现有领土并抵御外侮,在宗教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性措施。
五代十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年,后周显德二年,柴荣为增加国家劳动力和军队兵源问题,开始对国内的寺庙和僧尼进行大整顿。柴荣并未对出家人大挥屠刀,只是对僧人的出家条件进行规范化,颁布诏令严禁寺庙私自招度僧人,严禁作奸犯科之人遁入空门等等,同时还拆毁没有获得官方承认的寺庙三万余座,勒令还俗僧尼六万多余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后周世宗的大力整顿,全国只剩不到三千座寺庙,原本已经衰弱不堪只能勉强维持的佛教更加走向衰败,儒佛道的三教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了,即使不能和平共处,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缓和许多。
综上所述,后周世宗柴荣的第四次“灭佛运动”虽然没有之前的三次那么激烈,却是影响力最为深刻的一次,他令原本一蹶不振的佛教更是雪上加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以上面这四次规模最为宠大,西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大重要支派受到打击影响最深,北方佛教派系基本凋零,南方佛教派系迎来了发展高峰。
佛教十宗中唯余大乘八宗的净土宗和禅宗,由于他们属于自给自足,自耕自食的性质,此后发展成为中原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余大乘六宗和小乘二宗归于沉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佛教自传入中原地区以来,与中原儒家、道教之争从未间断。儒家的“忠君孝亲”,以及儒家伦理著作《孝经》的《开宗明义章》中的“身体毛发,授之父母”,与佛教中的剃渡出家,典故“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有很大的抵触,其“慈悲为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更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战争扩张、掠夺屠戮的理念方针南辕北辙。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出于各种原因开展“灭佛运动”,镇压取缔沙门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和文明遗产,以及艺术珍品就此被毁,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重要缺失。
(以上文字,整理不易。如果喜欢,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