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有兵法之前,此战为临敌制胜后发制人的 [复制链接]

1#

公元前年的长勺之战,最早记录于《春秋左传》,这在历史上可以与韩信的井陉、谢安的淝水齐名,战役前后所体现的“取信于民”、“临机制胜”、“骄兵必败”、“一鼓作气”、“彼竭我盈”、“后发制人”等众多军事理论和经验,对华夏战争史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哪怕是到红军时期,游击战的经典战术“敌疲我打”,都闪烁着长勺之战的光芒。为了感念山东先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故以下开始以山东方言念长硕之战。

先介绍一下背景,战争发起方齐国,国君是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小白,防御方是鲁国,国君是鲁庄公姬同,时代背景是刚刚进入诸侯争霸扩张的春秋时代。齐鲁两国因为地理毗邻,为了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矛盾激化后双方刀剑相向实属必然。而对当时志在称霸的齐桓公来说,一上位第一个目标就是鲁国,通过消灭或者打击与周室血缘最近的老牌诸侯国,既能报仇立威又能积累经验值。

为什么要选择并不算弱的鲁国来刷经验值呢,首先就是因为齐鲁两国的世仇,在齐桓公小白没回国继位之前,当时他的哥哥齐襄公诸儿和亲妹妹文姜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这段历史《诗经》描写的比较细腻,各位文言文好的看官有空可以看一看,后来文姜被鲁桓公接盘,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年还给鲁桓公生了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姬同,公元前年鲁桓公携文姜回娘家探亲,结果齐襄公和文姜一见面,就火花四射旧情复燃,齐襄公竟然留宿文姜三天不开朝会,鲁桓公被绿的心神不宁,然后在酒宴之中语气夹枪带棒,而齐襄公也舍不得让妹妹离开自己,竟然安排公子彭生趁鲁桓公酒醉将其扼杀,堂堂一个国君竟然以这样窝囊的方式死去。

鲁国刚失其君也自知实力也不如齐国,顾虑重重之下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而齐襄公也知道做的过分了,抢了小舅子老婆还害了人家性命,鲁桓公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强藩的君侯,高高兴兴的去走个亲戚却死在了那里,齐襄公最后只能抛出公子彭生替死了事,大仇就此结下。

公元前年齐国宫室发生政变,荒唐的齐襄公被其老表公孙无知暗杀,而姜无知自立仅两个月又被臣子所杀,齐国君位已然虚悬,剩下适合继位的是两个身在他国的质子公子纠和小白,公子纠身在鲁国,公子小白身在莒国(今山东莒县),为了支持“自己人”上位,也为了政治押宝的回报,两位公子和他们背后的诸侯国开启了生死速递。

因为莒国距离齐国更近,所以鲁国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出军队护送公子纠尽快回国,另一方面派管仲率军截击公子小白,当管仲带兵赶到即墨时,得知小白在莒国军队的护送下刚刚过去不久,于是率军猛追,追上之后管仲毫不啰嗦,张弓搭箭就射向了小白,只见小白身体中箭,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看上去死的不能再死了。管仲对自己的箭术也挺自信,认为小白肯定死透了,于是公子纠听说小白已死安下心来,慢慢悠悠地向齐国进发。

然而等他到达齐国国境,就听说小白不仅早就到达了国都临淄,并且已经继承了国君之位。公子纠当时就懵*了。原来小白根本没死,管仲那支箭只是射中他的铜带钩,小白又演技过人,连管仲这老江湖都被他蒙混了过去。公子纠无奈之下只能回到鲁国,而鲁国这次的政治图谋也随之落空。这是多年以来,鲁国对齐国少有的政治机会,但却因为管仲的一次失误而错过了,如果这次鲁国得逞,后续就不会再有长勺之战了。

所以很多时候,总有人说历史的发展存在必然,那恐怕是唯结果论了。就算可以找到无数种理由可以论证齐桓公必然称霸,但总不能说,因为他会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才有没被管仲射死吧?而如果他当时真被射死了,又岂会有后来的齐桓公呢?因此,偶然性才是历史的正常现象。成功者的位置肯定会有人占据,但究竟是谁,应该不存在必然之理。

可以说在鬼门关溜达一遭的齐桓公,对鲁国会是多么的恼火和不忿,毕竟论亲戚他也和公子纠一样,都是文姜的亲弟弟、鲁庄公的亲舅舅。然而,这才是春秋时代的政治常态,从郑庄公说起,就已经开了兄弟相残箭射周王的先例。

而鲁国也不会甘心一番图谋就这么轻易落空,很快,就在这一年(前年)的秋天,鲁国趁着齐桓公初临大位、根基未稳之机,发兵挑衅齐国边境,指望打败齐国再立公子纠为齐国国君。此战《左传》记录了结果: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从这段儿可以看出就算《左传》出自鲁国人手笔,记录此败也不敢过多掩饰,想必也是败得极惨,鲁庄公丢弃了自己原本所乘的战车,换了一辆轻车才逃离战场。而他的战车“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为了给他争取跑路时间,打着他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此战鲁庄公可谓是输阵又输人,颜面尽丧。而此战齐桓公不但巩固了自己的君位,甚至齐国君臣上下开始产生骄纵之心,继而改变了对其他诸侯国的外交姿态。

乾时之战后不久,齐桓公就再次派兵攻打鲁国,要求鲁国交出死的公子纠和仇人管仲,否则齐国将继续攻伐直至灭杀鲁国。鲁庄公估计还没从心胆俱裂中缓过来,迫于无奈,只得逼死舅舅公子纠,囚禁了管仲。此时鲁国的大夫施伯谏言:“管仲有大才,如果他被齐国重用,将来肯定对鲁国及其不利,不如杀掉管仲,只将尸首交给齐国”。应该说施伯看人的眼光很准,这个做法对鲁国也是上策。然而管仲这次之所以能逃过一劫,恐怕就要感谢他的老朋友鲍叔牙了,鲍叔牙不仅是乾时之战齐军的领军者,也是这次围攻鲁国的策划者。鲍叔牙一直非常推崇管仲,一定考虑到了当时管仲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他应该对鲁国施加了相应的压力,所以鲁庄公才没有采纳施伯的意见,否则如果杀掉管仲,大概率鲍叔牙会继续撺掇齐桓公对鲁国穷追猛打,历史再一次证明了只有努力的提高自己,能力强了被人赏识或有利用价值,最起码关键时刻不但能保住小命还可能飞黄腾达。

最终鲁国献出了公子纠的人头和活着的管仲,鲍叔牙和齐军就势退兵,鲁国总算渡过了这次次难关。而到了齐国的管仲被鲍叔牙竭力推荐给齐桓公,齐桓公虽然恨不得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但此时却展现出了一代霸主应有的胸怀,两人畅谈三天三夜后,齐桓公有点害羞地问管仲说:“寡人好田猎、亦好色,这影响霸业乎?”,管仲答曰:“嘿嘿,不影响”,于是桓公大喜,决定自此委政于管仲,而君与臣之间的信任、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基情,便在这三天彻底燃烧了起来,齐桓公小白拜管仲为相,尊其为“仲父”,齐国开始进行全方位改革,国力迅速强大,开启了春秋时代第一个诸侯霸业。

大概是乾时之战的胜利给了齐桓公信心,积极准备谋划再伐鲁国,鲁国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封国,在政治上爵位尊贵,是唯一有资格“奏天子乐”的封国,单从血缘宗法上论,齐国无法与之相比,齐桓公要想称霸中原号令诸侯,鲁国无论政治环境还是地缘关系,都是齐桓公首先要拔除的主要障碍。

其次,虽然与齐国相比,鲁国的实力的确有所不如,但那也只是相对齐国而已。就当时的东周格局而言,鲁国的军事实力只是稍逊齐国,鲁国也在春秋时代的政治、军事舞台上频频亮相,在郑庄公“小霸”的过程中,鲁国作为郑国的盟友,就曾多次联合或协助郑国进行征伐扩张,并且获得了不少实际利益,比如郑国送它的宋国两邑,比如鲁国四次击败宋国,一次击败卫国、燕国,即使是对齐国,鲁国也是有来有往并不完全处于下风,一旦鲁国回满生命值加满BUFF,对齐国绝对是极大的威胁。

然而就在齐桓公认定鲁国新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历史给了齐桓公当头一记重拳,公元前年春,齐桓公剑指鲁国大军压境,才经历过乾时大败的鲁国君臣人心惶惶,就在此危急时刻,鲁国突然国运来了,长勺之战的灵魂人物曹刿拿到OFFER走上前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让人耳熟能详。有人说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这个说法估计和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差不多,据《左传》记载,曹刿已不是“肉食者”。所谓“肉食者”,“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按照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隶等社会阶层划分,以及曹刿有直接晋见鲁君的资格来看,其身份应该属于“士”这一阶层。

《左传》记载曹刿在面试过程中,直接秀起了反套路组合拳,他没有按照“君臣问对”的正常套路来回答鲁庄公怎么赢,而是反过来套路了面试官,要鲁庄公自己说与齐国作战的凭仗。通过这样一个翻转,完全掌握了面试的主动权,可见曹刿也是玩弄心理和熟知人性的高手,另外,曹刿如果在战前把“击鼓时使诈”的战术方案说出来,鲁庄公是不可能相信的,就算在战后鲁庄公也是听了讲解才明白。

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叙述了长勺之战并的历史背景,只是要给各位看官汇报当时的政治生态,也好描述长勺之战的政治影响,并顺带求个双击点赞。

接下来正式进入长勺之战,齐国这回是带着攻灭鲁国的战略目标,而鲁国为了自保必须倾国而出,因此长勺之战俨然成为鲁国的生死决战,鲁国在长勺(位于今山东省莱芜市苗山镇)布好阵势,因为这个地方两边是丘陵,中间较为平坦适合战车发挥,鲁庄公看到齐军军容整齐,想擂鼓出击,打算“先发制人”一举破敌,这也是当时的传统战法,毕竟先发者制人,而后发者制于人,然而他的这一命令却被曹刿迅速制止。

一来曹刿发现齐国兵力占据优势,二来齐国士气旺盛,鲁军若是贸然出击胜算不大,因此曹刿建议鲁庄公冷静下来,舍弃主动出击而代之以坚守阵地,“持重防御”、以逸待劳,伺机反攻,“后发制人”。对面齐军自乾时之战以后,就一直有很强的心里优势,见鲁军没有出战只是防御,更是认定鲁军胆怯畏战,齐军求胜心切且兵力占据优势,因此连续三次向鲁军发起猛烈进攻,但三次主动进攻都没能撕开鲁军严密的防御,不仅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造成齐军士气衰落、战力下降。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军前两次主动进攻无果后,鲁庄公都打算击鼓反击,但全被曹刿制止,直到第三次曹刿果断建议擂鼓反击。此时双方士气全然逆转,鲁军反守为攻、后发制人。凭借着强大的士气优势,一鼓作气,一次性冲垮了齐军的车阵,鲁庄公见齐军败退,立刻就要下令发起追击,然而又为曹刿所制止,原来曹刿担心齐国军力强大,眼前的情形不排除有齐军诈败设伏的可能。曹刿先是下车查看齐军的车辙混乱,又远望齐军的旗帜歪斜散乱,这才确定齐军是真败,方才建议鲁庄公下令全军追击扩大战果,将残余齐军彻底赶出鲁国国境。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鲁国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后发制人,是为中国战争史中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当然鲁庄公能够慧眼识英,又能虚心接受曹刿的正确建议,在当时虽然有赌的成分,但难掩其身为明君的基本素质。只能说,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体现出的众多军事谋略和战法,虽然几千年后的人觉得稀松平常,但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既然从未出现过,鲁庄公能从谏如流并听之任之也真的难能可贵。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正是这一战的教训,齐桓公对内强力支持管仲改革,不断提升国力,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旗号,并信守承诺归还鲁国失地,最终成就一代霸业。而鲁国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找回了面子,但由于在内政上改革乏力,国力始终没有什么实质性提升,最终慢慢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