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国歼灭五国,最后独自面对秦国的齐国,当 [复制链接]

1#

《秦始皇本纪》中,齐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齐国出兵防守:

“二十六年,齐建王与丞相盛出兵守西境,阻击秦国。秦派大将王弼从燕南攻齐,俘获了齐建王。”

《田万中万世家》中,齐国被主动出兵进攻的秦国所灭:

“四十四年,秦兵攻齐,齐王听相之谋,不战而降秦,秦王俘虏同筑而迁。”

即:秦国认为齐国灭亡的责任在于齐国,而不是秦国;齐国认为,齐国灭亡的责任在于秦国,而不在于齐国。

只有明确了齐国的灭亡到底是秦国主动还是齐国主动,才能真正理解齐国被灭时的心情。

齐国的灭亡是谁的责任?

公元前年,即秦始皇亲政元年,即秦朝十年,昭王、齐王前往秦国“买酒”,有臣服的意思。正是因为齐王来咸阳买酒,秦始皇在随齐王一起来的毛角的劝说下,劝说赵姬回到甘泉宫。

齐建王知道,去咸阳买酒之前,就公开了。这是为了齐的利益:

从秦灭六国的过程来看,秦无意灭齐:

公元前年,汉灭;公元前年,魏国灭亡;公元前年楚国灭亡;公元前年灭赵,参与代、燕余部;公元前年齐国灭亡。

从灭国的重要性来看,秦国要想灭齐,就应该在灭了楚国之后灭齐,而不是继续追击赵、燕的残部。先灭赵、燕余部,再灭齐,似乎不明朗。齐国的领土、人口、经济都比代、辽东重要得多。

秦始皇如果真想吞并齐国,不可能在灭掉楚国之后,先攻打代、辽东两处荒地,放弃齐国这个经济强国。

戴和、辽东之后灭齐,说明秦始皇不必灭齐——,只要齐国听从。卫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此顺服,秦始皇不朽。

但齐国的现实情况是,齐简王愿意臣服,但齐国贵族和居住在齐国的三晋贵族却不愿意臣服。《战国策》中勇门司马的话,充分表达了齐国贵族无意臣服秦国的意思:

“齐国千里之外,甲胄之人百万,三晋诸臣皆不便秦,而甲、娟之间者数百,大王以百万收之。”遣其三晋故土,今可入晋燕、郢关,臣不欲入秦,而南有数百人。王将率领百万大军,夺取楚国旧地,即能入武关,则齐国可立,秦国可灭。”

甲、娟有百余贵族,韩、赵、魏灭亡后流离失所,欲借齐攻秦复国;

居住在齐国的百余名楚国贵族,也一心想利用齐国攻打秦国,恢复秦国。

齐国云集韩、赵、魏、楚诸国贵族,由此可见雍门司马谏齐王的时间是在公元前年、前年。

韩、赵、魏、楚诸国贵族齐聚,攻秦复国。这表明齐国成为反秦复辟的中心和根据地。这是秦国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秦国使节被拒绝进入齐国后,秦始皇决定灭齐齐国。

齐国最终面对秦国时的心态

总的来说,很多人都觉得齐国最终面对秦国时感到孤独和无力。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齐王全心全意投降,没有反抗的意思,也没有凄凉的感觉,就像蜀汉刘禅不思蜀;

齐国贵族意气风发,想利用韩、赵、魏、楚等亡国贵族的志向来对抗秦国。这和乐毅打败齐国,以两座城池恢复时的情况是一样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士气和舆论都在,但唯一的麻烦是,自公元前年皇后上台以来,齐国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战争。到公元前年,齐国已有43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他能抵挡秦军吗?

这就是为什么秦末汉初,六国之中,只有齐国长期被原齐贵族控制,其他韩、赵、魏、楚、及颜皆短寿。

齐王简为了保存齐国贵族的实力而投降。

概述

从秦国先攻戴河、辽东而不是齐国的事实来看,秦始皇可以容忍齐国投降。但齐国贵族和流亡齐国的韩、赵、魏、楚等国贵族,急于以齐国为根据地反秦,迫使秦始皇灭齐。

齐建王以社稷为借口,到咸阳买酒;当面对秦军的进攻时,他为了保全齐国的力量而投降,并被饿死。齐国百姓对此评价齐王无知,却忘记了齐国已经43年没有打过仗了。怎能与作战经验丰富的秦军抗衡呢?

齐王牺牲自己,保全了齐国的实力,这也是田氏在秦末汉初仍能控制齐国的根本原因。原来被秦灭的韩、赵、魏、楚、燕六国的其他贵族,即使复辟,也无法左右。

这就是崇祯皇帝和齐建王的区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