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中国历史上,很多末代皇帝下场都不好。就连才华横溢的文人皇帝李煜,也没能躲过宋太宗的怀疑,最后死得稀里糊涂。

几百年前,那个出名的亡国之君刘禅,虽然被人怀疑,但他最终还是得以平安老去。爱写词的李煜可能没看过历史书,要是他能学学刘禅那一套,说不定也能安享晚年呢。

在《三国演义》里头,为了让诸葛亮显得特别聪明,作者很巧妙地掩饰了他的一些失败。有些失败被说成是老天爷不帮忙,就像那次在上方谷想用火烧司马懿父子,结果偏偏下起大雨来。

北伐的部分失利要怪刘禅扯后腿,他之所以不赞成北伐,是因为被黄皓这类奸臣给迷了心窍。

不少人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觉得刘禅就算有了像诸葛亮这样特别厉害的人帮忙,也没能让汉朝再兴盛起来,最后还把刘备他们好不容易建起的江山给弄丢了,实在是又笨又没胆量。

所以说到刘禅,大家都爱用一句老话来形容他:“怎么帮都站不起来的阿斗”。

后来这话就变成了骂人的口头禅,就连好多没上过学的老百姓也都清楚刘禅是个没本事又糊涂的君王。

说到当皇帝这事儿,刘禅的表现确实不算拔尖,但要是说他糊涂无能,甚至是个傻子,那就有点冤枉他了。

要是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说法,诸葛亮一走,刘禅要是又笨又没本事,那蜀国就算不会立马完蛋,也肯定会很快乱成一团,没法收拾了。

不过书上写着,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还又撑了三十多年。这期间,朝廷里虽然还是有人斗来斗去,但蜀汉国内还算安稳,没有出现杀大臣的乱子。而在那时候的东吴和曹魏,权臣被整个家族被杀的事可不少见。

由于朝廷局势平稳,蜀地的老百姓终于有了个喘息的机会,国家力量慢慢恢复。在姜维的带领下,蜀汉的军队又能去北伐了。虽说北伐的阵仗没诸葛亮那时候大,但这也足以看出刘禅管理大局还是挺有两把刷子的。

其实,说到刘禅,史书里夸他的话可不少。像《三国志》里就提到,诸葛亮说刘禅:“十八岁的小皇帝,天生聪明又仁慈,很尊重手下的大臣。”简单说,就是刘禅年纪虽小,但聪明伶俐,对大臣们很好。

其实,要是在和平安稳的好时候,刘禅当个稳稳当当的皇帝是没问题的。但三国那会儿太乱了,光守着老本可不行。“人就像白布,得看你怎么染”,陈寿就是这么评价刘禅的,就是说刘禅这人性格温和,太没主意了。

这种脾气让刘禅没法管住黄皓乱搞权力,也解决不了大将姜维和黄皓之间的争斗,朝廷里的文官武将都不团结,这样一来,蜀汉衰败的根儿就算埋下了。

只要没有其他国家来攻打,蜀国还能凑合着过日子。可是到了公元年,邓艾悄悄绕过了阴平,接着诸葛瞻在绵阳那一仗被打败,还丢了性命。

绵阳一战打完,蜀国立马就乱套了,特别是那个没什么主见的刘禅,更是吓得不知所措。经旁人一番劝说,刘禅琢磨了一会儿,最后决定不打就投降了。

蜀汉投降那会儿,还占据着不少地方呢。说到兵力,尽管在绵阳一战里,蜀汉的精锐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但姜维手里还攥着好几万兵马。

并且那时候蜀汉的国库还囤着好多金子和银子,外加二十万匹绢帛呢。要是刘禅先守着城池不出去,盼着其他地方的军队来帮忙,那邓艾一个人带着军队往里冲,肯定讨不到啥便宜。

按咱们中国人的老想法,刘禅在这种情况下举手投降,看起来挺怂的。但你要是回到那时候的蜀汉去看看,就会明白刘禅投降不是因为胆小怕打仗,更像是没办法的办法。

从公元年起,诸葛亮一次次地带着军队往北打了好几仗,虽然赢了不少,可蜀汉的老百姓早就烦透了战争。这些仗打下来,两国的局面还是老样子,没变多少,倒是把蜀国给拖垮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跟着苦了起来。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扛起了“重振汉朝”的大旗,接着往北打了好几仗。

姜维虽然多次出兵北伐,但每次规模都不大,可这样没完没了的打仗,让蜀国的老百姓感到十分厌烦,大家都盼着能过上太平日子。所以,当邓艾率领的魏国大军到来时,百姓们心里已不想再打仗了。

另一个原因是,蜀地的贵族和来自荆州的势力之间不和,导致蜀汉内部不能团结起来对敌。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把荆州当作起点向外发展,攻占了益州,建起了蜀汉,这时很多荆州来的人,比如诸葛亮、魏延等,都成了朝廷里的大官。

在刘璋当家那会儿风光无限的蜀地本地大户们,后来权力被削弱了。刘备封的五大猛将里头,愣是一个蜀地人都没有,不过像法正、张松这些本地人,刘备也给了他们大官做。刘备自己做老大的时候,瞧出了这不对劲儿,就开始提拔李严这些蜀地人,这才让矛盾暂时没那么大了。

刘备过世后,因为刘禅不太行,诸葛亮就接过了大权,实际上跟国君差不多了。诸葛亮自己是荆州人,所以他特别看重荆州的才子,像蒋琬、马谡、费祎、董允、杨仪这些荆州来的,都被他提拔了起来。这样一来,荆州人在蜀汉就成了最有势力的一群。

李严是当地派的头面人物,也是刘备指定的托孤重臣之一,但刘备一死,他立马就被晾到了一边。心怀怨气的李严老是跟诸葛亮过不去,结果在第三次攻打魏国时,他故意拖后腿,耽误军粮供应,最后被贬为了老百姓。

诸葛亮过世后,当地的杨仪和来自荆州的魏延,为了抢夺权力闹起了别扭,这让朝廷乱成了一锅粥,最后他们俩都因为这权力之争丢了性命。而原本荆州人和当地人之间的不和,也渐渐变成了想要和平的人和主张打仗的人之间的对立。

所以在蜀汉快结束的时候,诸葛亮亲信的姜维和当地的官员们总是处不来。这样一来,当邓艾的大军打到城门口时,蜀地的大家族们大多都想着要投降。对这些大家族来说,蜀汉没了,就代表荆州那一帮人彻底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这才是导致蜀汉最终消失的关键所在。

很多人从小就读《三国演义》,都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用兵妙计,还有蜀汉那些勇猛无比的将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姜维他们。但说实话,虽然战争场面精彩,但其实经济才是打仗最重要的基础。

以前啊,要看一个地方经济好不好,主要就是看那里有多少人。曹魏呢,不光地盘最大,而且它占的地方还是当时咱们中国最热闹、最发达的黄河流域。

曹魏那边人口有多万,反观蜀汉,最多时才90万人。人口差这么多,自然导致他们兵力、粮食产量都不一样。

从人口数量来看,如果不影响平时的劳作,曹魏能拉起40万大军,东吴能凑齐20万士兵,蜀汉呢,顶多只有10万人马。

换句话说,在打蜀汉的时候,曹魏只需用上四分之一的兵力,就能让蜀汉全国感到压力山大。要是再多加上四分之一的兵力,蜀汉就只能靠着蜀地那险峻的山路死守了。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啥在史书和故事书里,老是提到有上百万的军队,或者一下子就出兵二十万,就连三国时候,几十万人的大战也不少见,可为啥强大的魏国军队才四十万人呢。

咱们来聊聊古代打仗时军队人数那点事儿。你看那些古时候的演义故事和史书,经常说一出兵就是百万大军,或者发个二十万人的大军。但实际上啊,古代将领为了让敌人害怕,经常会把人数说多,把随军的民夫、还有当地的老百姓都算进去了。真正的能打仗的士兵,往往也就一万来人左右。

由于这三个重要原因,蜀汉最终走向了终结。尽管刘禅选择了屈服,但在刘备的后代中,仍有硬骨头存在。刘禅的儿子刘谌,因为坚决不愿投降,先杀害了自己的妻儿,然后跑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投降后的刘禅,很快就感受到了自己已无法做主。成都被邓艾攻下没多久,邓艾就偷偷计划起兵造反。这事儿被钟会知道了,钟会立刻派兵在成都城里大肆屠杀。刘禅的儿子刘璿在混战中丢了性命,其他家里人也都受到了牵连。

打败邓艾后,为了让蜀汉好管一些,曹魏的大官司马昭把蜀汉的皇帝和大臣都带到了洛阳。对于那些蜀汉的大臣,曹魏给了他们爵位和新的工作。

不过为了让蜀汉的人心安定,同时也显得自己宽容大量,司马昭让皇上给了蜀汉国君刘禅一个安乐公的封号,还在北京顺义区那块地儿,给他弄了个安乐公国,让他能享有万户人家的税收。

虽然表面上给了刘禅一些功劳和土地,但司马昭心里防着蜀汉再起来,就没让刘禅真的去那块地方,而是找了很多理由让他在洛阳待着。并且,他还派人紧紧盯着刘禅,只要有风吹草动,司马昭就打算要了刘禅的命。

刘禅心里明白自己就像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所以他行事特别谨慎,不过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很享受现在日子的模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司马昭没瞧出刘禅有啥不对劲,那些投降魏国的蜀汉大臣们都在好好干活,魏国管着的蜀汉地区也挺安稳的。

尽管如此,猜疑心重的司马昭还是不信刘禅愿意当个无忧无虑的有钱人。为了摸摸刘禅的心底怎么想,他老让刘禅和那些投降的蜀汉大臣一起去吃饭,还特地先让蜀人演魏国的歌舞,然后再演蜀国的,想试试刘禅的反应。

投降的大臣们瞧见魏国的歌舞表演,心里都挺不是滋味;而换到蜀国的歌舞时,一个个都忍不住掉眼泪。可唯独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完全不在意这是哪国的表演。

司马昭瞧着刘禅这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便问道:“你难道就不想念蜀地吗?”

当司马昭问起时,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这里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国了。”

刘禅的回答让蜀汉那些投降的臣子们既尴尬又恼火,趁着他起身去厕所的空档,蜀人郤裕紧跟着出去了。他悄悄对刘禅讲:“司马昭可能还会问你想不想念蜀地,你得说想回去,这样我们这些人可能还有机会重返故乡。”

不过,郤裕的小动作被司马昭给发现了。坐回位置上后,司马昭又一次问刘禅想不想回到蜀国去,刘禅这回装出一副难过的样子,回答说想回去,还照着郤裕教他的话又说了一遍。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的心思,他还特意闭上了眼睛。

司马昭瞧见刘禅一脸难过,可眼里却干干的没掉泪,于是便试着问了他一句:“你咋说出和郤裕一样的话来啦?”

刘禅一听,立马睁开了眼,惊奇地回道:“没错,是郤裕让我这么说的。”

刘禅说完,司马昭和魏国的大官们都笑了起来,司马昭边笑边说:“人怎么能冷血到这种地步,就算诸葛亮还在,这国家怕是也撑不久咯!”

与曹魏那边的欢声笑语不同,蜀汉的投降大臣们觉得非常丢脸,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蜀国人愿意接近刘禅了。

这件事被历史书记载下来,还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不少人觉得这说明刘禅很糊涂,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刘禅那次看似出丑的行为,反倒让他和家人躲过了一劫。

在刘禅选择投降的前几年,司马昭对曹氏宗族大开杀戒,就连皇帝曹髦也没能幸免。这么一比,刘禅的结局可算是幸运多了。

这件事情过后,刘禅为了让司马昭彻底放心,就在家门口挂了个木牌子,上面写着“寨中山”。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到了司马昭耳朵里,大臣们都在琢磨“寨中山”是个啥意思,司马昭却乐呵呵地说:“你们倒着念念看。”

大家这时候才搞懂,原来“山中寨”就是说刘禅躲在山里,他把自己当成了乡下的老百姓,既不打算恢复国家,也不想被卷进那些危险的权力斗争里。

司马昭懂了刘禅的心思后,就不再紧盯着他了,刘禅也因此过上了安稳又自在的日子。他一直活到了晋朝刚开始那会儿,在公元年,于洛阳安详离世,终年64岁。

挺有趣的是,晋武帝给刘禅封了个“思公”的死后称号。这里面的“思”字,让人好奇是不是跟他那个“乐不思蜀”的故事有关。

刘禅离世后,他的子孙接过了安乐公的头衔。史书上说,西晋闹起内讧时,刘禅的子孙们都往南边跑,逃过了战乱的灾难。

后来,刘禅的后代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他们在四川、湖南、广东等许多地方都扎下了根,有些人还自称是刘备的后裔(不过他们通常不提自己是刘禅的后代)。

刘禅究竟是真的笨呢,还是其实聪明但不外露,这个问题在史学专家和老百姓中间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

说说三国几个皇族最后咋样了,曹家的人大多被司马家给杀得差不多了,孙权的家族呢,因为内部争斗太厉害,实力大减。司马家族呢,在两晋的混乱里也被杀得七零八落,最后还被刘裕给灭族了。只有刘禅的后代还挺有活力的。

从这里能瞧出来,啥事儿都不是绝对的,对于皇族的长远打算来说,投降也不一定全是糟糕的事儿。

参考书籍:《三国的故事》

《三国英雄传》说的是那段三国时期的故事。

说说刘禅的聪明与糊涂《法治社会》

阿斗:一个倒霉皇帝的生活窍门《黑河学刊》

阿斗:一个衰败帝王的处世之道《华夏》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春季图文激励计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