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与地震相伴的城市
之前写了两篇传说,今天我们来扒一扒银川的历史。
电影《唐山大地震》剧照。资料片
讲真,写银川这个城市的历史,最绕不过去的一点,就是银川城的地震。从公元9世纪,有记载以来银川第一次大地震开始,这个城市就伴着地震几度兴衰。作为西夏王都时期,银川就发生过灭顶之灾的大地震,而此后的元明清三朝,更是地震不断。据说银川这个地方原本也有帝王之基,但就是因为地震太多太频繁,除了西夏以外,真没有哪个朝代敢在这里建都。
地震帮蒙古人灭了西夏国
历史上银川因为地震几度荒废。比如宋末,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年算起,到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2年。就连成吉思汗本人,也在攻取西夏的过程中受伤,导致在攻取西夏后过世。时间延续如此之久,一方面是因为同为游牧民族,西夏党项人的战力也相当可观,另外党项人一直秉持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然而为何最后西夏还是被蒙古人灭国了呢?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是地震帮了蒙古人的忙。
蒙古军队进攻西夏路线图。
年6月,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西夏的时候,西夏兴庆府(今银川市)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史载:“地大震,宫室多坏,王城夜哭。”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兴庆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能力。西夏末主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告谕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
同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区的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江伤重不治,弥留时立下遗嘱:死后暂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内所有兵民统统杀掉。不久,末主投降蒙古,蒙军带着末主及几位夏将行至萨里川时,成吉思汗病亡。为了防止夏主生变,蒙古军队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夏末主等杀死,并一举荡平兴庆府。至此,建国年的西夏王朝终被成吉思汗灭亡。
蒙古灭夏之战。资料片
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取夏地安宁之意。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西夏三号凌西北碑亭基址的过程中,发现在圆形的台基面上有无规的裂缝,且分布甚广,初步认定为地震所致。
饱受地震侵袭的宁夏大地
中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资料片
根据中国地震区划表,宁夏全省共有两条大的地震带,一是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而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则又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地震带,年这里发生了人类有数据以来,烈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为8.5级的海原大地震。
早在西夏建国初期的宋哲宗元佑七年,西夏天佑民安三年(公元年),宁夏就发生了地震,致使西夏佛教圣地护国寺佛塔受损。西夏梁太后和皇帝祟宗李乾顺下诏动用大量人才、物力和财力于天佑民安四年(公元年)6月动工重修护国寺(就是如今的银川西塔)。但这次地震的强度并不大。公元年,西夏境内又发生强烈地震。震后,仁宗李仁孝立赈济法,下令按受灾的不同情况,减免租税。
海原大地震后俯拍照片。资料片
近年来,关于地震的记载日趋详尽,而有记载的宁夏7级以上地震就有以下这些——
年07月25日,中宁7.5级地震。“地裂涌黑黄沙水,压死监牧军千余户”;“压死军民无算”、“城舍倾十之八九,死人大半”……
年02月25日,固原北部7级地震。“星殒(陨)如雨”,周边城垣震塌余丈,房屋倒塌余间,死多人、余牲畜……
年10月14日,中卫南7.5级地震。“城墙倒余丈,塌民舍余间,压毙居民甚多。”
年01月3日,银川—平罗之间8级地震。“地裂盈丈,热水涌溢,城垣、堤坝、房屋尽倒,死5万余人。”
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地震。为世界罕见,震中烈度高达12度,地震遗迹甚多,土壅塞河成湖几十处,灾害致死23万多人。
……
资料片
海原大地震发生在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8.82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有感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此次地震之烈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后惨状。资料片
据说当时远到北京上海甚至香港都有明显震感,而越南海防的钟表都因海原地震停摆。试想在当年地广人稀还普遍住土坯平房的西海固地区,一场地震竟然能导致近30万人死亡,可见其空前绝后。
据老太太说,地震时她才8岁,虽然距离海原直线距离有近公里,但当时银川城也出现了惨烈的伤亡。不少房子倒塌,人被活活埋在废墟底下,“西塔都被震斜了”。
改变银川的年大地震
虽然海原大地震不论从震级、伤亡人数还是时间上似乎都对现代宁夏人影响更大,但对银川市而言,影响最大的却是另一场地震——年银川-平罗大地震。这场地震直接改变了银川市的城市规划,地震后的银川规划也创造了如今的银川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雏形。
清代的银川城。资料片
据史料记载:“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陡然地震,竞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又因天时寒冷房屋之中俱放烤火之具,房屋一倒顷刻四处火起,不惟扑救无人,抑且周围俱火无从扑救,直至五昼之后烟焰方熄。被压人民除当即刨出损伤末甚者救活外,其余兵民商客压死焚死者甚众。一应资财、衣帽、家具、什物俱已焚毁”。因此,由地震而引发的火灾、冻饿、无居等次生灾害是这次地特征之一。
海原大地震后救灾场景。资料片
这次由于地震造成的喷水冒沙现象,尤以平罗、宝丰、新渠一带最为严重。据史料记载:“宝丰、新渠并所属各营堡以及沿河户民一带,地震后裂开大窟,旋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涨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以至六、七尺不等……,而满城一带地裂缝宽约数寸或一、二尺。地中涌泉直立丈余者不计其数,四散溢水深七、八以至丈余者不等……。自新渠而起二、三十里之外,越宝丰而至石咀子,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周回一、二百成一片冰海……”
清高宗川陕总督查郎阿、甘肃巡抚元展成的报禀(左图)记有:“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上黑水更甚,或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被溺被冻而死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郡城内抬埋之压死大小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余躯,此瓦砾之中存尸尚多”。因此,处在地震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地下水在地震力的瞬时加荷作用下,产生了很高的水压,沿地裂缝喷涌出来,造成水患,灾民余存者依栖高阜,聊图苟活。喷水冒沙雍塞渠道、淹没村堡、毁坏农田,给灾民恢复生产带来困难,使灾情进一步扩大。
民国时的银川鼓楼大街,基本保留了银川古城的基本风貌。资料片
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是惨重的,其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地震部门将这次地震确定为中国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72次地震之一,官署、庙宇、兵民房屋倒塌无存,重要的历史典籍毁于一旦。房倒火起,火势甚炽,延烧彻夜,三四日不息。压死官民00余人,被溺、被冻死者亦复不少。清及唐、汉三渠之底口淤塞及裂缝者甚多,波及甘、陕、豫、晋、冀等省47州县,最远到河北容城,约公里。由于这次地震,新建才十几年的宝丰、新渠二县被朝廷裁汰,属地大部划归平罗县管辖,朝廷拔银七万两用于重建平罗县城。
现代的银川全图,上面星罗棋布的水系,很多都是那场地震形成的湖泊。
这场地震对如今的银川有哪些影响?其实看看地图就明白了。
一、地震前,清政府原本在银川老城城东的现丽景街道办事处建立了一个专供满族八旗士兵和家属居住的满城。但这场地震后,原满城被夷为平地,又被漫卷上岸的黄河水冲得啥都不剩。于是清廷重新在银川老城以西的平伏桥一带建起了一座新满城。这就是如今的银川新城。
满清八旗军。资料片
二、明代到清初的银川城,原本面积要大得多。例如如今已经被拆毁的银川西门是在凤凰转盘,但最早以前,银川西门是在唐徕渠边上,唐徕渠一直是银川城的护城河。但因为这次地震震塌了银川各城门和城墙,为了节约成本,新修建的银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城墙都向里缩进了至少20丈,形成了后世的银川老城。
晚清的银川北城门。资料片
三、银川北部一直到平罗沙湖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很多都是那次地震造就的。据当时官员的描述,地震后银川平原山崩地裂,黄河水和地下水全涌上了岸。其实正值隆冬,河水迅速结冰,以至于黄河到贺兰山脚下的大片地区成了“千里冰原”。而这场地震造成的大面积土地塌陷,也为来年开春后这些冰原化水找到了好去处——变成了包括沙湖、爱依湖在内的银川周边大小湖泊。
那些年我们亲历的银川地震
你要跟银川人说起台风,恐怕大多数人根本就没见过台风啥情况。但要说起地震,恐怕只要是个银川人,都能跟你巴拉巴拉一大堆自己经历过的地震。作为一个老银川人,我也不例外。
80年代的银川汽车站。资料片
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段时间,银川地震很频繁。记得当时宁夏电视台一度还在本应放电视剧的黄金时段播出过一个防震抗震的专题片。
老银川人应该记得,当时曾有种说法说银川是地震高发地区,不适宜建高层建筑。因此一直到90年代初,银川最高的三栋现代建筑分别是中山公园西门对面的宁夏科技馆、进出口公司和新市区的宁夏电视台大楼,都只有九层十层高的样子。印象中当年的“银川最高楼”宁夏电视台大楼,也就是现在西夏区的宁夏广播电台办公楼还被印在了小学生的作业本上……
年,作者在宁夏教育学院(现宁大南校区)和小伙伴们合影。
那时候,我家住在宁夏教育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宁大南校区。印象中年夏天我5岁左右时,银川曾发生过一次震感比较强烈的地震。当时教育学院的职工、家属和学生都跑到空旷的户外,已经很晚了还不敢回去睡觉。
作为小孩我们是感觉不到什么惊慌失措,只记得那天晚上大人们都带了垫子、各种吃的坐在宽宽的路边聊天,我们就满院子乱跑着抓蜻蜓,还有胆大的小伙伴抓到一只蝙蝠,大家小心翼翼聚上来研究这只“长了翅膀的大老鼠”。
年的宁夏教育学院。
然而晚上9点多以后温度转凉,到底有些胆大的开始陆续回家。就在我妈抱着昏昏欲睡的我准备回家时,我看到教育学院一位姓朱的老师一家——他本人、老婆、老妈还有两个上中学的女儿,一家五口排成整齐的队伍,分别抱着被子、脸盆、痰盂以及若干家伙事,向着当时新建成的图书馆走去。当时有人问他们干嘛去,他们说教育学院图书馆是用空心砖建的,就算地震震塌了也砸不死人。一家人是要到那里过一夜。
记得当时家里逼着我练电子琴,翻来覆去弹的一首曲子就是潘正声老师的《小鸭子》,里面歌词是“我们公社养了一群小鸭子,我每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去……”当时已中年发福的朱老师迈着鸭子步,后面摇摇摆摆跟了一队抱着被子脸盆痰盂的一家老小一下就让我想到这首歌。然后这幕画面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虽然过去了30年,但仍记忆犹新。
后来在教育学院的老房子还经历了若干次地震。比如有一次正做噩梦,忽然床在晃。当时完全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现实,于是把头埋在被子里一直躲到听到我妈起床扫地的声音,才“哇”的一声大哭出来。
80年代银川某工厂。资料片
后来全家搬到老城的玉皇阁南街,但地震也并没有少一点。记得年春天的样子,我在银川21小上小学三年级,因为第二天有公开课,所以当时我们语文老师提前给我们把公开课上一遍,正上着课,忽然地震,晃得特别厉害。然后班里一群男生怪叫着往门外冲,一帮女生吓傻了,躲在后面哭鼻子。一堆人挤在教室门口,没几个人跑出去,反而把门堵死了。
地震停了以后老师一个一个把跑出去的男生揪回来痛骂,并且现身说法告诉他们这样不但跑不出去,反而可能造成踩踏。然后教我们,地震一起,先钻到课桌底下,因为21小的小楼只有两层,就算塌了也不一定砸死人,但课桌可以保护我们不被落下来的天花板砸。
讲完后继续上课,可刚讲了不到3分钟,又一次地震来了,比第一次更大。然后我都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语文老师身手矫健地躲进了讲桌下面,然后同桌小姑娘拽我的衣角,一回头才发现同学们已经齐刷刷地蹲到桌子底下了。我也赶快蹲进去,然后就记得我和同桌小MM在桌子底下对着笑,还要一只手抓住桌子腿,防止它被晃倒。记得小MM叫李荣,现在也得是快40岁的中年大婶了。
年秋,作者就读的银川21小四年级4班去贺兰山郊游时,男生合影,后排右一为作者。
第二波地震结束后,心理素质强如语文老师,也不敢再继续上课了,于是挥手让大家放学。也没安排放学时根据家庭住址排成一排的路队。
走到21小门前的街上,才发现满大街站的全是人。我们学校的小学生,隔壁15中的初中生,还有不远处银川二中的初中高中生,把马路挤了个满满当当。记得当时我们怀着过嘉年华一样的心情,跑进学校旁边小卖铺买恐龙特急克塞号的贴画和忍者神龟的洋片,然后又地震了。
这次周围可没有桌子可以躲,好在我和同学站在门口,于是撒腿往街上跑。一旁的同学眼疾手快,没给钱拽了一版洋片就跑街上去了。后来回家路上他很大方地把他哄抢的那一版洋片给我们一人分了两张,印象中上面画的应该是当时还没上映的圣斗士星矢,还印着“一张顶一万张”。
80年代小孩经常玩的洋片。资料片
然后我们又兴奋又害怕地往家走,好在这一路再没遇到地震。走到家门口,看到老妈正在玉皇阁前面的小花园坐着,告诉我暂时不要回家,先在外面躲一躲。然后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地震发生的时候她和左邻右舍怎么冲下楼,然后我家楼上住的王阿姨因为没拿钱包和金首饰,又要冲进去拿,被她拉住了……
后来记得公布的这次地震震级5.5级,真不算少。以后虽然时有地震,但都没有那次重。直到年汶川地震,当时我还在山东威海工作,看新闻才知道地震了,当时威海完全无感,但银川震感好像挺强。老妈说她一感觉晃动就往家里厕所跑,结果跑到厕所门口还晃得摔了一跤。
电影《唐山大地震》剧照。资料片
这就是我们在银川经历过的几次印象深刻的地震。不知这篇回忆是否也勾起了您当年的回忆?如果你也有难忘的地震经历,不妨以留言的形式发给我。我会整理后刊登出来哦。期待您的参与!
本文所有标注资料片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各位,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