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新郑市的郭家店镇附近有四座后周时期的皇家陵寝,即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为后周太祖郭威墓,在周庄村南约米处;庆陵为后周世宗柴荣墓,在陵上村西米处;懿陵为后周世宗皇后符氏之墓,位于陵上村中;顺陵为恭帝柴宗训的墓,位于郭店镇陵上村东北。今天我们要探访的是恭帝柴宗训的墓-顺陵。
柴宗训(郭宗训)(年—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赵匡胤,使他产生了做皇帝梦。公元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8年后去世,谥号“恭”,陵号“顺陵”,史称柴宗训为恭帝。
柴宗训的顺陵处在村子外的田野之中,一个不怎么大的封土堆便是,如果没有文保碑的出现,过路人根本不会将这个土堆和一位帝王的陵寝相联系。处在田野之中,非常的凄凉。顺陵的地宫之前是被打开过的,地宫为砖砌,顶部为穹窿顶,规模不大。毕竟在其去世时,他已经不是皇帝了,江山已经转移到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从八岁小皇帝柴宗训手里夺走江山。美其名曰:禅让。赵匡胤还算仁慈,在取得江山后并没有将上一任君主杀掉,而是养了起来。并且颁布圣旨优待幼帝,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并且在其临死之时,还特别对其后代强调,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如果有谋逆的行为,也只能在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
而柴家的这块免死金牌在后世中还演绎出很多的故事,比如《水浒》中的柴进,亦是柴家的后人,手里也有免死金牌。但他生活在北宋末期,他的家族在北宋的政治生态里已经被忽略不计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丹书铁券,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所以在高唐州,柴进险些丧命知府手下。
也有人说柴宗训在二十岁时就因病去世,可能是赵匡胤害怕其长大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但是在个人看来,宋太祖能杯酒释兵权,这个前提是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明太祖都做不到的事情,宋太祖却很轻松地便解决了。而且当时的柴宗训除了享受一些特权之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权利,更别想起兵造访,所以害死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有人说柴荣一代明君,死得太早了,否则历史要改写。但这就是历史轨迹,没有人能够改写,历史记载时代变迁朝代兴衰。顺陵并不算一个旅游景点,一个文保碑,一堆封土,再无他物,但是背后的故事却蕴藏着血泪酸痛和诸多无奈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