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说话,大口吃肉;大家好,我是吴吞:
你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武侠是什么时候吗?
我第一次接触武侠,是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守在家里的15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前,观看83版的《射雕英雄传》。上学时,还会和班里的男生比划降龙十八掌。
《射雕英雄传》经典印象黄日华饰郭
而第一次翻看武侠小说,已经是初升高时候的事儿了。那是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爸妈出差,我被送到小姨家住几天。我的小姨夫是个武侠迷,金庸、古龙,温润安,黄易等大师们的作品应有尽用。
记得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天龙八部》。也是这部书,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文字比图像更有魅力”。
你最近一次看武侠小说是什么时候?
我是不记得了,反正很久都没碰过武侠小说了,最多看一看武侠类的影视作品。
我最近在学习中国文化,意外发现了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你也许没有看过原书,但多半听过书中的故事;这本书一直都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你猜猜会是哪一部?
答对的朋友,文史+10分。
我们为什么喜欢武侠?
人们说:武侠是成人的童话。
我很赞同。中国有武侠小说,西方有推理、骑士文学,日本有武士小说,霸占世界银幕的好莱坞,西部片、动作片、枪战片等等都是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大类。观看这类暴力题材内容产品,是宣泄暴力冲动的最好途径。
但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武侠不仅仅是用文艺的形式呈现暴力。武侠既是驰骋幻想之地,也是我们认同彼此的精神故乡——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谁的青春还没点暴力冲动?谁的心里又没有过“仗剑天涯”的武侠梦呢?
千古英雄侠客梦
今天我们聊武侠小说,先要定一下范围,什么是武侠?什么又是武侠小说?
不然按照金庸老先生的定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体量太大,我可驾驭不住。
我聊的是“侠之小者——侠是操守和血性的融合,他们是快意恩仇、捍卫公平的殉道者”。
好像也不够小。这样说吧,我理解的“侠”,是一种价值观,是愿景,是理想;“武”则是本事,是技术,是手艺。
“武侠”是手艺和理想的组合,是技术与愿景的结合,是用自己的本事去实现梦想的过程。这一点,与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实现自身价值的意义是相通的——但侠客们,更多地是在“捍卫他人”的利益。
这么说吧,武侠就是快意恩仇,捍卫公平,依靠自主意识和行动(主要是通过武力方式)去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被各种羁绊牵制着,在遭遇不公或人祸时,不敢、不愿或不能维护自己和他人利益时——这个时候,就特别希望郭靖大侠出现,一掌把坏东西暴徒拍死!
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哪一部?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为“武侠小说”做一个定义,原因同上。
从前文我们可以推出,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应该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快意恩仇”这两个基础特征的。不然所有使用武力,报恩或报仇的虚构故事都算是武侠小说的话,那共工怒触不周山,炎黄二帝战蚩尤等神话都是武侠小说了。
历史学界认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先秦诸子中,小说家编写的纪传体小说《燕丹子》,讲述的是燕太子丹,礼遇荆轲,请其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说《燕丹子》这部古书是小说,而不是史料,是因为它记载的荆轲与其他史料并不融合,里面的观念和情节,倒是充满了世俗趣味,这些正是小说的特点。
荆轲刺秦王
故事中,燕丹子请荆轲出山,过程中双方进行了几轮试探。两人骑千里马出行,荆轲故意说“听说千里马的肝很好吃”,燕丹子立刻把马杀了,给荆轲做马肝吃。
两人饮酒的时候,让美人弹琴助兴,荆轲说:“美人的一双手生的好看”,太子丹就命人把美人的手砍下来送给荆轲。
故事里,燕太子丹用这种即变态又像是放债的知遇之恩,迫使荆轲不得不报答。
勇义刺客·荆轲
其实,真实的荆轲,哪里会这么糊涂?历史上的“荆轲刺秦”,主要是因为刺客荆轲需要通过刺杀秦王的方式来实现他的职业操守与个人价值。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中,荆轲的刺秦行为是出于被迫,有快意恩仇的气魄,却没有自我意识,所以算不上侠士;也直接导致《燕丹子》只能算是中国第一部武士小说或刺客小说。
而在一百多年后,另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侠客形象,满足了“自我意识”和“快意恩仇”这两个基础特征——那就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刺客豫让”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刺客豫让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年的晋国。这时,晋国名义上的国君,也向周王室一样衰败了。
国内最强大的贵族是智氏家族,以及韩、赵、魏三家。晋国的实际控制人,智家的首领智瑶,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家。
在城池快要被攻破的时候,赵襄子策反韩、魏,实现了反杀,灭了智家满门。几十年后,韩赵魏又瓜分晋国,这就是标志着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启的著名历史事件“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家分晋
在那次狼狈的惨胜之后,赵襄子恨智瑶入骨,就把他的头盖骨涂上漆,做成了饮器。什么是饮器?说文雅点是便器,说白了就是尿壶。古人认为头颅是魂魄以及生命精气所在,如此对待仇家,就是为了让对方魂魄不安,死也不得安生。
可见赵襄子对智瑶的愤恨之深。但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一个智瑶过去的家臣。他叫豫让。
豫让认为:主公虽然死了,但人头尚存,精魂尚在,绝不能让主公的魂魄继续受罪。并留下一句流传千古的金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此仇必报。
可是怎么报?豫让自己一没钱,二没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混进赵襄子家里,搞暗杀。
仔细思虑过后,为了混进去,豫让挥刀把自己阉了,成为刑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工作资格(由此可见,赵襄子距离王侯就差一个名分了,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样)。
豫让混进赵府之后,为自己谋了个涂厕,即打扫厕所的工作。这样做,一可以刺杀赵襄子,因为上厕所通常是人们最松懈的时候;二是可以偷得主人智博的头颅。
但是他的行踪意外败露,导致被抓。
赵襄子也真是好生了得,说:“智家已经没人了,此人还愿意为主报仇,真是义士。以后我应该躲着他。”
说完竟然让人放了豫让。豫让就趴在街上继续刺杀赵襄子。
话剧《刺客》中,豫让的形象
为了不再被别人认出来,他用生漆涂在身上,遍体生满毒疮,又吞下燃烧的木炭,使嗓音变哑。他终日在街上行乞,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来。
但是豫让的一个朋友识破了他,朋友哭着对他说:“以你的才干,何苦作践自己?哪怕假意投奔赵襄子再行刺也行啊。”
豫让回答说:“那样做,我就是怀着二心之人了。”
刺客豫让·汉砖拓片
赵襄子出行,车走到一座桥前,马突然受惊。赵襄子心知:“又是豫让。”
果然,随行的侍卫从桥下抓住了已经面目全非的豫让。赵襄子见到他,问了一个问题:“你也不是只有过智瑶一个主公。你之前的主公还被智瑶给灭的。怎么你就偏偏要为智瑶报仇?”
豫让回答:“那两家对我就像普通人,所以我对他们也像普通人。而智瑶拿我当国士,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
《刺客》濮存昕饰赵襄子何冰饰豫让
赵襄子听罢,仰天长叹说:“先生你的名节,今天算是成全了。我之前放过你一次,也够了。这次不能再放过你。”
豫让坦然地接受,并提了最后的要求:恳请赵襄子脱下外衣,让自己砍两下,作为报仇的象征。
赵襄子同意。豫让拔剑而起,斩在空袍子上,说道:“我已经报达智瑶于九泉之下。”随即伏剑自杀。
从单独成书时间来看,《史记·刺客列传》中豫让的故事不是最早的武侠小说(《史记》中,荆轲的故事也部分参考了《燕丹子》),但《史记》把刺客、游侠群体塑造成了不朽的文学形象,说它是武侠小说的起源,并不为过。所以说成书于公元前90年的《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端。
自我意识和快意恩仇
《史记·刺客列传》的故事为什么好看?
司马迁作为文学大家的伟大之处,是能用历史来呈现人性。
太史公与春秋时代距离三四百年,即便他抱以最认真的态度,也很难相信他笔下所写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但不这么写,作者胸中的激情和激愤,就不能释放。这段难得的人格光芒,就会显得黯淡。
因为里面的刺客,并不是受人指使的暴力工具,都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性格。像豫让对智瑶的忠诚,完全出于自发、自主和自愿。
这也正是侠义精神的前提:从自我意识出发,认定有一套比自己的生命,比权威更高尚的原则,义无反顾地执行它。
另外,在豫让的行动,还体现了武侠文学的第一个重要元素:“快意恩仇”。
豫让的“士为知己者死”,是一对一的报答私人之间的知遇之恩。
侠客侠客江湖里也有一个规矩,就是欠人情要还。哪怕道不同,也要先还清人情债。而这也是世俗社会的规矩:为什么大家争着买单?因为相互欠情、还情,交往才会越来越深。
相识是缘,表达为话;我是吴吞,感谢您的降临!
参考资料:
《史记》《燕丹子》《提头来见》《贾行家说武侠》等
缘来,你在看呐,wohenrong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