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7.html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刘秀(公元25—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刘秀生于西汉元年的陈留郡济阳宫。当时正是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之时。
作为汉室宗亲,刘秀跟随兄长刘演在南阳郡起兵,号““舂陵军”。
更始三年(28年),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在河北鄗县南千秋亭即位,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
经过长达12年的统一战争,刘秀灭亡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
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顿官风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
大兴儒学、提倡气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中元二年(57年),刘秀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六十二岁,葬在了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作为中国历史上评价颇高的开国皇帝,面对着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刘秀没有灰心丧气,他勤于国政,勇于改革开拓,终于使得大汉王朝在一片废墟中又站了起来。
有关刘秀的历史故事很多,今天只介绍他接见日本使者,以及没有趁匈奴式微时进攻的两则故事。
早在汉朝的时候,日本列岛就已经有国家向中国奉贡朝贺了。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最早对日本作出记载的是《三国志·魏书》的《倭人传》。该传认为在中国汉朝时,古日本就已经开始派遣使者来华,“汉时有朝见者”。
刘秀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接见日本使者的帝王。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也是刘秀在位的最后一年,刘秀接见了日本使者,使者表示愿意成为汉朝臣藩。请求汉朝皇帝赐给国名,汉朝以日本人身材矮小,赐国名“倭国”。并向倭人“赐以印绶”。
日本使者又请求汉朝皇帝赐封,光武帝遂又赐日本国王“倭奴王”。
当时日本想的是凭借着臣属于汉朝树立自己的权位和王位,所以举国都很高兴。
年,在日本的九州地区福冈县的志贺岛上,有一个名字叫甚兵卫的农民发现了一件珍贵的物品——那是一枚汉朝时期的金印,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三行五个字的金印,也就是中国《后汉书》里记载的光武帝所赐的印章。
这枚珍贵的金印被认为是刘秀当时日本倭奴国主作为藩属国的认证。
而刘秀之所以要赐给倭奴国王蛇钮金印,并且以诸侯王的规格对待,说明了汉朝对于倭奴国遣使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于日本列岛交往的重视。
东汉刚建立的时候,匈奴、羌、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对东汉政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和破坏。
刘秀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
这些温和的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外国。
刘秀是怎样对待匈奴人的呢?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郎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刘秀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刘秀的这种政策并不是妥协政策,和汉武帝不断追击匈奴的策略完全不同,但是效果也是很成功的,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对匈奴的政策,真正让人感叹此一时彼一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