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有“三湘四水”之称的湖南省,以地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湖南,简称“湘”。又有“三湘”、“潇湘”、“三湘四水”之别称。
只要提到上述五个称谓之一,人们都知道是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毛主席家乡——湖南省!
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峰因舜奏韶乐而名世“湖南”,作为省级行*区划名称,其由来一直毫无疑义。
并且,对于其别称中的“潇湘”之名和“三湘四水”中的“四水”为湘资沅澧,以及不能简单地仅用“楚”或“荆楚”来代指,均形成了共识,亦无争议。
萍州春涨。永州八景之一,潇湘交汇处但对其简称为“湘”的来历,特别是对“三湘”之称谓中,究竟是指哪“三”湘?
历来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因而,有必要从文献史料和历史沿革、地名变迁中,剥丝抽茧,以解开层层迷雾。
湘妃塑像。美丽神话成就人文湖湘先谈简称之“湘”。
流行的说法是: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自南向北穿过省境,注入洞庭,故以水而名。
千里湘江万古流。湘江东安段紫水汇合处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对的。
尽管“湘”之简称,确是来源于湘水之名。但并不是泛指湘江流域,而是实指因湘江得名的最早的行*建制治所——“湘县”。
橘子洲头。滚滚湘水见证历史:谁主沉浮今湖南省之所以简称为“湘”,是因为秦始皇伐楚功成、统一全国后,以楚原有洞庭、苍梧(一说零陵)二郡为基础,所设的“长沙郡”,其郡治在“湘县”(今长沙市区)。
乃“一地两名”之故也。
湖南省地域基本上是长沙、黔中两郡范围秦之长沙郡,于始皇帝26年(公元前年)所设。为直属的一级行*区,秦初置的三十六郡之一。
共辖有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耒阳、郴(桂阳)等9县。
古城零陵。永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九县,是古代湖南最早的一批县级行*区域。
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永州等,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桂林等地。
总面积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今湘西、怀化部分地区,时归属相邻的“黔中郡”)。
漓江风光。时属零陵县,后随始安郡入桂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年),又置“湘州”。
它是分荆州、江州两州而新置的。辖衡阳、建昌、湘东、临湘、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八郡,治临湘县(今长沙市)。
其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湘、资两水流域和湖北省陆水流域。
总的讲,始置的“湘州”,已不及秦长沙郡广阔,只是加强了湖湘之名而已。
岳阳城陵矶。全国历史名城内河最大港口再来说下何谓“三湘”。
总结起来,历史上和近代共出现了六种观点:
有漓湘、潇湘、蒸湘说;
有潇湘、蒸湘、沅湘说;
有潇湘、资湘、沅湘说;
有湘中、湘南、湘西说;
有湘潭、湘乡、湘阴说;
有上湘(湘源)、中湘(湘潭)、下湘(湘乡)说。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芷江风雨桥。曾为道府治,风光今何在?近年来,从“全面摡括”今湖南省全境区划层面上,似乎“潇湘、蒸湘、沅湘”和“湘中、湘南、湘西”两说占了上峰。
但细究“三湘”来源,这“以今概古”的两说,不仅“小众”到不占主流,而且其所依据的“独特观点”,反而是硬伤。
这一点,稍后详述。
陶渊明像。诗曰“遥遥三湘,滔滔九江”“三湘”一词,虽然用以代指湖南,却早于“湖南”出现。
虽如此,但既然它能代指湖南,我们就可以从历史沿革和文化认同的角度,找到两者间的直接关联。
今湖南*区图。辖14市州,省府驻长沙这样做,从而筛选出“最合乎史实、影响最广、最为民众所接受”的答案。
答案,只有一个!
亦即上述“六说”中排位第一的“漓湘、潇湘、蒸湘”说。
这次,流行的,恰恰是正确的!
湖南省地形水系图。四水蜿蜒均归洞庭“湖南”之名,源自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
从此,在中国行*区划史上开始有了“湖南”之名。
长沙天心阁。二千余年里大都为湖南省治所谓“湖南观察使”,又称湖南道,全称为“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是从江南西道划出而设置的地方衙署。
设置之初,观察使下辖衡、潭、邵、永、道5州。治所在衡州(今衡阳城)。
长沙定王台鸟瞰。汉景帝子刘发封长沙王大历三年(公元年),迁到潭州(今长沙城),辖区也增加了郴州和连州,共统领7州。
所以,“湖南”设置时,主要是管辖湘江流域!
马王堆出土的世界最早地图。潇湘大地那么,以湘水的上游(漓湘)、中游(潇湘)和下游(蒸湘)为三个节点,来划分“三湘”,自在情理之中了。
这一点,也被当时的官府和当地民众(主要是汉和瑶)高度认同。
事实上,以湘水及其与之相交相合的流域而提出的“三湘”各说中,这也是最早的“版本”。
雁城衡阳,蒸湘之地,湖南最早“省治”有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事件佐证:
湖南观察使最初设治于衡州时,大家相安无事,*令通畅。
但4年后,衙署搬迁。从衡州的湘水中下游分界点蒸湘,而搬往更下游的潭州(今长沙),就引发了各郡的极度不满。
兵变。战争的表象背后必有深层次原因公元年,这种不满,最终酿成了湖南兵马使蔵玠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的兵变,并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战争。
这场兵变笑话,成为大唐中央*权对地方割据势力掌控无力的标志性事件。
全州湘山寺。明朝之前其周边均属湖南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湖南观察使”阶段时的永州,下辖了湘源县(今广西全州、资源、灌阳、兴安北)、临源县(今广西兴安、灵川)等县。
亦即“漓湘之地属矣”。
而湘源县(全州县),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年)八月,才因韩观平定当地瑶乱后,奏请将全州(下领灌阳)改隶广西承宣布*使司桂林府。从此,脱湘入桂。
陶渊明为晋末宋初人,晋书宋书中均有传关于“三湘”,最早见于诗文典籍的,当属东晋末、刘宋初时的陶渊明所作《赠长沙公诗并序》,其中有“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句。
以“三湘”对“九江”。分别指代长沙公和自己的居处。
诗作赠予的对象“长沙公”,乃陶渊明族侄,承袭了东晋大司马陶侃之爵“长沙郡公”。
长沙郡与周边关系图。东晋时的长沙郡,辖地虽较西晋湘州时有所增减,但总体为湘、资二水流域及陆水流域。
而刘宋时,将陆水流域割属郢州。却增辖了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漓江和贺江流域,以及广东省北部北江流域大部。
灵渠风光。秦于此引三分湘水入补漓江如此以来,陶渊明作诗时的“三湘”,与其以后于唐时所改置的“湖南”,辖区基本上一致。
其用“三湘”代指东晋之长沙郡(即后来的湖南),妥妥的!
梳理后,我们就此知道:“漓湘”之名早于“三湘”六百年,而“三湘”合称更早于部分“漓湘之地”划归广西达八百余年。
至于“潇湘”和“蒸湘”,更可上溯至夏禹之前了。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与陶渊明同时代的颜延之,自漓湘之源沿湘水经潇湘、蒸湘而直下洞庭,于公元年,与友人登临岳阳楼。
其所作的史上第一首咏岳阳楼诗——《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更是直接写道:
“三湘沦洞庭”。
灵渠山川图。兴安以南原属零陵郡始安县始安郡,三国吴末帝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十一月分零陵郡南部都尉始置,辖7县,治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市)。
其时,仍归荆州刺史部管辖。
晋时,为始安公国,刘宋复为郡。
而始安划归广州郡管辖时,并没有将今兴安境内的湘江流域一带划走,仍属零陵郡(永州府),直至明初。
九嶷山舜帝陵。王莽新朝改零陵为九嶷郡唐初欧阳询等所撰《艺文类聚》,其中亦辑载有多处涉“三湘”诗文。
但凡“三湘”,几与九疑、五岭、衡岳类比。
特别是唐置湖南观察使时,在与之接壤的郢州当刺史的朗士元,有《题刘相公三湘图》诗作传世。
这些诗文资料里,自晋末至宋初,“三湘”一词的运用,越来越多。
虽然都指向湘水或湘江流域,并不涉及到其它水系。但湘及潇湘之名,却渐被“三湘”分去了无数风流。
南岳衡山,风景如画。七十二峰擎湖湘由于“漓湘”这个湘江上游节点,最终被划入了“八桂”。
明清后,特别是近代,便陆续出现了将“沅湘”或“资湘”替代“漓湘”,以求表现出湖南的“领土完整”。
更有少数人对湘江下游衡阳这个节点,选择蒸水这条小于涟水、洣水的河流来代表,提出异议甚至诟病,并发展到干脆取消“蒸湘”的做法。
舜帝塑像。舜南巡,德隆天下其实,“蒸湘”之名显世,据传与舜溯究其流并辗转至韶峰有关。
就象“漓湘”之名显世,与秦修灵渠沟通两大水系有关一样。
它们都与更为名世的“潇湘”一般,均有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千年传承,是不宜随意变更的。
魏源像及《海国图志》诗文资料中,直解“三湘”的,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名人,就是邵阳人魏源。
近代魏源有诗作专悯“三湘”,却以“潇湘”、“资湘”、“沅湘”为题。
由于其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又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高瞻远嘱,所以,他的新提法曾有一定影响力。
但违背了与湘水相合的自然地理环境,仅以湘地划分,被后人多指为因有家乡情结使然。
此说,随着时光流逝,目前已几近摒弃。
湘江第一湾。晚霞下的沉香寺记载“三湘”具体地名,最早见于诸志类书的,是宋初《太平寰宇记》的湘潭、湘乡、湘阴三县合称“三湘”之说。
特有意思的是,此说却是记在《江南西道十四全州》子目里。
而全州,又恰是湘源(湘川)县。宋承唐制,此说就有点令人费解。
汉置零陵郡,郡治就在今广西全州西南恰因如此,便产生了上湘(湘源)、中湘(湘潭)、下湘(湘乡)说。
但简单粗暴地以并不能代表地域特点的具体县名,来拼凑为“三湘”,既不“文艺”,也欠“文化”。
解放前后湖南省*府办公楼我们再重新回到以“湘水相合”为标准的区域划分上,来分析下:
以湘水流域分为漓湘、潇湘、蒸湘“三湘”的提法,是最普遍、也是最早的。
而潇湘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因而,其与其它几种说法的区别,主要是选择“沅湘”,还是“漓湘”。
潇水中间的香零山。永山永水的代表景观重点研究下“沅湘”。
“沅湘”一词,出现时间很早。古诗文里,屈原是最早使用此词的人。
经检索,屈原共使用了4处。
如屈子《楚辞九歌怀沙》:“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楚辞》,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个人诗集而诗文中使用沅湘之称的,以宋人居多,尤用以酬唱抚慰屈子之事。
至于史籍中亦有记载。聊举《晋书》记平湖南两广事:
“既平上流,于是沅湘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
此“沅湘”乃为实指,并非泛称。
盖因沅水直入洞庭故,沅、湘二水实未相合。
尽管秦置长沙郡,北辖罗县,但于湘水而言并非下游,而是共同归宿。
古洞庭湖、云梦泽等长江中游水势山川图有人推测,古时江湖水泽变化,古云梦泽时,沅水未必不先合湘水再入洞庭。
若真如此,沅湘列入“三湘”确更能囊括湖湘大地。
遗憾的是,据相关对禹河(*河)、江水(长江)水系的专题研究,证据不支持并否定了此推测。
历代四水汇洞庭后的水文情况地形图最后,我们再来看下按区域划分的“湘中、湘南、湘西”说。
表面上看,这一说完全概括了当今湖南全省,又有历史沿革变迁支持。
但却有两个“硬伤”:
民国湖南省撤并武陵道后形成的区划格局一是湖南全省分“三道”,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国五年,即年10月,撤并武陵道之后了。
此前(公元年6月),湖南省仍沿袭清朝旧制,设有四道,为湘江道、武陵道、辰沅道和衡阳道。
它们分别对应自清康熙三年(年),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省正式建立后,下设的“长宝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备道、衡永郴桂道”四道。
因此,“三道”出现的时间,相对于“三湘”而言,晚了足足一千五百年。
历史的天空,绚烂而多彩二是“湘中”的说法,仅是指夹在湘南和湘西两个行*区中间的一个地域概念,而不是真正的行*区划。
韶峰耸翠事实上,正式的大的行*区划名称只出现过“湘南”和“湘西”。
新中国成立后,曾于年11月20日设立湘南行*区,下辖今衡阳、永州、郴州三市的28个县,驻衡阳市。年6月撤销。
张家界旖旎风光。武陵郡中武陵源而湘西行*区设置的时间相对早些。民国31年(年),即置省府“湘西行署”于沅陵,辖第八(驻永顺)、第九(驻沅陵)、第十(驻洪江)3个督察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撤销。
湖南和平解放后,年元旦,新中国湖南省临时*府重置湘西行署,驻沅陵。
并于年1月8日正式成立,辖今湘西、怀化、张家界等22个县。
年9月撤销,分置湘西自治州和芷江专区。
沅陵风光。曾为湘西行署驻地要说与“湘中”最接近的,就是撤销武陵道后,将其大部分划入后的“湘江道”了。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湘江道,道治长沙,共辖27个县。
它除了管辖有湘江下游的部分地区外,更多的反而是资水和沅水流域的县。
年,湖南撤销道制,全部75个县市均改为由省府直辖。
“三道”格局,只维持了六年!
岳麓山下章公馆。湖南和平起义酝酿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湖南省历史上没有“湘中”建制,但却曾经设有“湘东”行*区划建制。
公元年,即东吴太平二年(蜀汉景耀元年),分长沙郡设湘东郡(蜀称湘东王国),治所酃县(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隶荆州。
古酃县垒城示意图。衡阳建城之始其辖境相当今洣水、耒水、舂陵水流域。西晋以后,虽略有扩大,西部扩至湘江以西的蒸水下游。
此后,到南朝齐,又扩大到蒸水中游。一直到陈亡时(公元年),湘东郡与衡阳郡合并。
衡阳市蒸湘区风光。蒸水虽小,名气却大但总体上,“湘东郡”仍属于一个小区域,只能算是“湘南”或者“蒸湘”的一部分而已。
年国民*败退台湾前,亦曾短暂设有湘东行署,旋即自然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