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日,是以六十干支的顺序轮转来纪日。
比如公历年10月19日,是乙酉年丙戌月丙子日。其中“乙酉”是纪年,“丙戌”是纪月,“丙子”是纪日。
第二日年10月20日,纪日为“丁丑”日,“丁丑”在“六十干支表”排在“丙子”的下一位。
第三日年10月21日,为“戊寅”日,排序在“丁丑”的下一位。
第四日年10月22日,为“己卯”日,排序在“戊寅”的下一位。
余类推。
干支纪日法,和干支纪年法类似,区别是一个对应年、一个对应日。所以六十干支历循环轮转60天,60天之后干支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比如公历年8月8日,为六十干支之首的“甲子”日,一直到公历年10月6日,为六十干支之末的“癸亥”日,期间六十干支轮序一次,不会出现干支重复的情况。
到公历年10月7日,又为六十干支之首的“甲子”日,和公历年8月8日的干支纪日相同,如此循环往复。
《资治通鉴》的“广德元年秋七月壬寅,君臣上尊号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壬子,赦天下,改元。”
其中“壬寅、壬子”都是干支纪日,那么“当皇帝”的壬寅日和“赦天下”的壬子日相差几天?
两者的天干均为“壬”,我们知道,天干十日为一个循环,天干相同的相差必然为“10”的整数倍。
到底相差是“10”的几倍?
查阅“六十干支表”的排列顺序“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可以发现,以“壬寅”日第一天,“壬子”则为第十一天,其中间隔为十日。
干支纪日在夏朝就已经使用。《春秋》中鲁隐公三年(公元前年)二月己巳日就已经在使用干支纪日,《春秋》中有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上图中的“己巳、庚戌、辛卯、庚辰、癸未”都是干支纪日。
《左传》也中干支纪日的记录,上图中“正月丙午”的“丙午”就是干支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