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说说历代的纪年法,简述三种纪年法
《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说文·车部》载”段玉裁注:“又假借之为始.‘才’之假借也。才者,草木之初也。夏曰载,亦谓四时终始也。”载,为“才”之假借,“才”为“草木之初”的象形,因有“始”意,由表示一年之始,进而用以表示一年。“岁臼,《说文》释为“木星”.称年为岁,取岁星(即竺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星次之意。
《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祀,本义为祭祀。商王根据不同的时间举行各种祭祀,祭完一遍,即为一年,因以“祀”表年.《书‘洪范》:“惟十有三祀。”表示纪年的“年”,甲骨文和金文皆上为“禾”形,下为“人”形,表示庄稼成熟,收’割回家.五谷熟曰“年”.《春秋·宜公十六年》:“冬,大有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见《尔雅》邢禺疏)一年之中又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为三个月,但在殷商前是否如此尚不清楚,但从甲骨文中有“春”、“秋”二字,且都是指一年之义,非四季中之春秋。
《书·尧典》可能当时仅有春、秋两段时间的划分(据草木的荣衰而划分,这是最易观察到的),因以“春”、“秋”代表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遂又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如《墨子》、《管子》、《礼记》称四时顺序为“春秋冬夏”,而后才又变为“春夏秋冬”,可见历史上还有以“春秋”以纪年的时代。编年休史书不少以“春秋”为名,当为以竺春秋”纪年法之遗.以下说说儿种常用的纪年法。
岁星纪年法。岁星,即五大行星中的木星.占人把*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依次为星纪、玄梅、娘曹、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星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经过一个星次,故用以纪年.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次年便为“岁在玄格”,后年则为“岁在妞昔”.以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如《左传·襄公三十年》“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岁在大火”,即为岁星纪年.
太岁纪年法。古人把*道附近一周天,又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分别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就是十二辰,其安排方向和顺序正好和由西向东的十二次相反。由于在周日视运动中,日月星辰皆东升西落,于是人们较习惯于十二辰的顺序。而岁星由西向东运行,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感到不便,于是古代天文占星家就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又名“岁阴”或“太阴”),使之和真岁星运行方向正好相反,而和十二辰一致,如某年岁星在长纪,太岁便在析木,这一年即为“太岁在寅”;次年岁星运行玄格,太岁便运行到大火.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等等。.为了和十二辰对应,古人还取了十二个太岁年名:摄提格,为寅;单阔,为卯;执徐,为辰;大荒落,为已;敦胖,为午;协洽,为未;君滩,为申;作孤,为酉,阉茂,为戌;大渊献,为亥;困敦,为子;赤奋若,为丑。如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阪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一般认为即太岁年名。据郭沫若推算为公元前年(太岁在寅之年);孟佩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为生日干支(为初七)。据此,则屈原的生辰为寅年寅月寅日.
大约西汉时,星历家又取了十个“岁阳(亦名“岁雄”)名称。这十个岁阳和十个天干一一对应:阔逢.为甲;解蒙,为乙;柔兆,为丙;强困,为丁;著雍,为戊;屠维,为己;上章,为庚;重光,为辛;默玄,为壬;昭阳,为癸。这十个岁阳和二个太岁年名相配,以“阔逢摄提格”(即甲寅)为第一年,第二年就是“旗蒙单阔”(即乙卯年).第三年就是“柔兆执徐”(即丙辰年)等等,以此类推,六十年周而复始。
但由于岁星绕天一周实为11.年,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每年恰好走完一个星次,而是稍多一点,积至八十六年,便多走一个星次,是为“超辰”,所以它的名称并不能反映岁星逐年所在的方位,后来就废而改用千支纪年法了。但后人仍有习用此古年名纪年者,如清代的朱彝尊在《曝书亭集》里的古今诗系年,就用了这类年名。又如徐澄宇在《楚辞札记》序末曰:“太岁阔逢阉茂玄月。”“阔逢”,为岁阳名,对应的天干为“甲”;“阉茂”,为太岁年名,对应的十二辰为“戌”;玄月,九月也;所以这一年就是甲戌年,据之再查出对应的公元纪年即可(为年,即民国二十三年)。
干支纪年法.有人认为“干”就是“斡”;“支”就是“枝”。天干有十个,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名“十干”,地支有十二个,曰: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又名“十二支”。早在殷代的甲骨中,就发现了一个相配为六十组的完整的干支表.未经刻钻,可见并非用于占卜的。最初,干支是用以纪日的,再后来才用以纪月。用干支以纪年,已经到了汉代了。西汉以前的年代,有的历史年表也标以干支,那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天干的奇数配地支的奇数,天干的偶数配地支的偶数。当十干轮完六遍时,十二支恰好轮完五遍,总计可以配成不相重复的六十组,称为“六十甲子”、“六十花甲”.然后周而复始,又从“甲子”轮起。像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丙辰清明,都是用的这种干支纪年法。应用中应注意:若由公元查干支,查到即可;但若由干支查公元,则须有相近之年以为旁证,因干支纪年六十年一重复,甚多相同者。
生肖纪年法。大约因为这种干支纪年法,在民间不易记牢,所以有人又想出了以动物纪年的办法。这种方法以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叫“十二生肖”或“十二属相”.印度、希腊、埃及也有.不过十二种动物大同小异。早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明确叙述了十二地支和这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生肖纪年法大概即由此而来吧?郭沫若认为是我国汉代的西域各国依照巴比伦的*道十二宫而制订,但也难确知。生肖纪年法较形象具体,较易记住某人生年,是猪年生的,还是狗年生的,但由于十二年即一循环,用于历史纪年则显得不够详密。
以上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