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大学者历时十余年校勘整理(引题)
二十四史之《周书》修订本背后的故事(主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通讯员吴江龙
上月,二十四史之《周书》修订本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年《魏书》修订本出版后,“北朝四史”修订本中出版的第二种。
近日,该书修订负责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安志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讲述这项耗时十余年的修订工程背后的故事。
《周书》是由唐代令狐德棻主持编纂,岑文本、崔仁师等参与修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全书50卷,包括帝纪8卷、列传42卷,记述了从公元年北魏分裂到年杨坚代周建隋为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
这段持续仅48年的历史,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周这段历史,正是处于隋唐的延长线上。”刘安志介绍,《周书》中的“周”,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周。“二十四史”中,魏晋南北朝加上隋朝占据了12个“品种”,时间跨度长达四百年,从汉末开始,历经三国纷争、南北朝对峙,一直到隋统一,四百年间风云激荡,交流融合,酝酿出隋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关中本位*策’、隋唐时期的府兵*府分布、西北地区边防等,这些*治*事遗产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刘安志说,尽管经历了千载风云,《周书》大部分并未亡佚,仍是研究西魏、北周史珍贵的一手资料。
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周书》,由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主持整理。年,“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作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正式启动,“北朝四史”的修订工作仍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担,体现学术的传承与发扬。
唐长孺先生是中国中古史领域的权威学者,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著作等身。他点校的《周书》以清乾隆武英殿本为底本,与三朝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金陵书局本以及百衲本六个版本互校,同时通校《册府元龟》和《北史》中的有关部分,并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唐先生的点校工作,将校勘与研究有机结合,广受中国史学界推许,‘北朝四史’点校本也因此被誉为古籍整理的典范。有大家珠玉在前,我辈自感压力倍增。”刘安志说。
自年开展《周书》修订工作以来,刘安志带领团队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增删改补’是本次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刘安志介绍,本次修订中,搜集综合了新出的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如日本所藏唐抄本《周书》卷一九残卷、新出石刻资料与敦煌吐鲁番文书等;修订本虽仍以武英殿本为底本,但严格坚持底本校勘法原则,凡有改动处则出校说明;标点分段则按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进行处理,修订本总修改点校本标点有余处。此外,还订正了点校本中存在的若干错误之处,谨慎删改增补校勘记。
比如,点校本页第3行有“纵酒饮燕”四字,在宋本及《北史》本传中,“饮”记作“欢”,在修订本中增加《册府》书证,改“饮”为“欢”,是为“纵酒欢燕”。刘安志介绍,《周书》点校本总有校勘记条,修订本删除了78条,新增条,沿用了条,修订条,总有校勘记条。
“经过本次修订,我们对唐长孺先生的治学理念和学术路径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积累了古籍整理的若干宝贵经验,为后续整理《唐会要》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