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西湖的朋友都知道,西湖有“三堤”,分别为苏堤、白堤、杨堤(亦称杨公堤)。
“苏堤”连接着岳王庙和花港观鱼,“白堤”连接着孤山和断桥,”杨堤“串联起曲院风荷、杭州花圃、浴湖湾和花港观鱼等景点。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杨公堤”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全长3.4公里,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
堤上有六桥,与东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
明朝中期,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疏浚西湖,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的长堤。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
驾车驶过杨公堤可以免费体验“过山车”~
那么,你知道“白堤”的由来么?
01今朝——
“白堤”原名“白沙堤”,原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
白堤横亘湖上,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
白堤宽阔而敞亮,特点是一株柳树一株桃,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
所以每到春天桃红柳绿、芳草如茵的时节,游人走在白堤上时,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
白堤的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著有一诗《钱塘湖春行》,即指此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所以叫它“白堤”。
02古时——
公元年开始,白居易到杭州做了三年的刺史,任职不长,但他非常喜欢西湖,曾经写过很多诗歌歌咏西湖:
“未能抛得西湖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做的最大的利国利民的事情,就是在杭州兴修水利,他组织民工蓄积湖水,保护堤防,做到湖、河、田畅通无阻。
还重新对李泌在杭州修建的六井进行疏浚,给州民用水带来很大的便利。
任杭州刺史期间,他的确在西湖边主持修筑过一条堤岸,但不是现在的这一条,而是从钱塘门到昭庆寺(今少年宫)再到白沙堤的东端,称为“白公堤”。
不过此堤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城市地理的变迁,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
白居易修堤现在这一条“白堤”,并非“白公堤”的简称,而是“白沙堤”的缩略。
这条“白沙堤”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叫做“沙堤”,当初是为了储蓄湖水用于农业灌溉,时间显然早于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之时。
到了宋代,这条堤叫做“孤山路”。明代时,在堤上铺上石头,两边种满桃树,被称为“十锦塘”。
我们都很熟悉的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其中提到的也是“白沙堤”,可见当他在西湖游览时,这条堤岸已经存在,并且叫做“白沙堤”。
那时候的白沙堤,也并非如今天这般游人如织,而是相对比较荒凉的地方。不然,白居易也无法在那里骑马驰骋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今日人们所知的“白堤”,虽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市长”,把这条和白居易的姓氏巧合的堤改称“白堤”,一直沿用到今天。
如今的“白堤”,虽然没有“苏堤”那么长和宽,但同样具有旖旎婀娜的自然风光。
堤岸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近看是一座缤纷的画廊,远望则如一条彩色的锦带。
堤上不“断”的“断桥”,也一直传颂着白娘子与许仙的动人爱情故事,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游览。
尽管今日的“苏堤”并不完全由苏东坡所建造,“白堤”跟当年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公堤”更无明显关联,但后人为了表述对这些*绩昭然的贤明地方官的怀念和敬意,还是主动用他们的姓氏来命名这两道景色优美的堤岸,并传颂千古。
或许,也只有这两位有德于民造福一方却两袖清风的杰出人物,才能匹配和代表苏堤、白堤这样无与伦比的美好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