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明代最早也是最晚的文正公,方孝孺被屠十族
TUhjnbcbe - 2023/8/10 23:44:00

方孝孺

方孝孺,是建文的大忠臣。朱棣的首席顾问姚广孝对方孝孺十分崇拜,他曾多次求朱棣不杀方孝孺,所以朱棣对方孝孺最开始也是极度拉拢。但方孝孺软硬不吃,最终朱棣莽夫心理发作,灭方孝孺十族,陪葬者达人。按理来说,不论皇帝怎么变,天下都是老朱家的,给谁当臣子不是当啊?历史上贤相管仲、魏征都是跳过槽的,可到了方孝孺这怎么就这么死脑筋?其实方孝孺是理想主义者,像他这么忠于儒家经典,经典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可能也就只有王莽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方孝孺就是王莽变法事业的继承人。

一、王莽变法

说方孝孺的行为之前必须先看看王莽对儒家事业的忠心,如此才能看出,为何文史君说方孝孺是王莽事业的继承人。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他姑姑是西汉元帝的皇后王*君。王家凭借王*君的关系9人封侯,这些人都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都是祸国殃民的好手,只有王莽不同,他自幼喜爱读书,王莽以儒学为信仰,以儒家为行动准绳,养成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王*君

到了公元前1年,8岁的汉平帝继位,在太后王*君的主导下,王莽被选为大司马主宰朝*,类似于宰相。此时是西汉末期,天灾不断,民间暴动频繁,颇有改朝换代的倾向,对此王莽认为是制度出了问题,所以要进行体制改革,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和卫氏外戚对此进行了抵制。王莽就通过*治斗争杀了吕氏一族。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继任的孺子婴只有2岁,王莽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马上想到了周公摄*之事,于是就代天子理*,称“假皇帝”。但假皇帝毕竟不如真皇帝放得开,一些过激的改革必须是真正的统治者才能做到,所以公元9年,在儒家“民贵君轻”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天下黎民的幸福,王莽只好改朝换代。

王莽篡汉后大力推行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复古,因为他熟读儒学,处处以儒学为准则,所以出现了一堆荒唐指令。当时民间暴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而儒学中提到周朝实行井田制和公有制,所以篡汉当年,王莽就以井田制为基础,禁止土地买卖,山川河流收归国有,这是王莽改革的核心。同时他以周礼为基础,把秦以来的官名都改为古名,比如大司农改名叫羲和。王莽改革言必称三代,但与其说他想恢复三代,不如说他是想实现儒家描绘的那种社会。

王莽

二、方孝孺为什么忠于建文

方孝孺,年生于浙江台州,此地是浙东学派的根据地,明初刘伯温、宋濂都是浙江人。方孝孺没有王莽那么高的身世,他的父亲只是小吏出身。方父奉公守法,是公务员中的楷模,年因为父亲干得好,直接被提拔成了济宁知府,方孝孺对此事可是感激涕零。方孝孺在建文朝得势后,仍对太祖提拔父亲之事不敢忘怀,反复诉说此乃“非常之恩”。如此可以看出方孝孺忠于建文的原因之一,就是太祖曾提拔了他的父亲,方孝孺要报太祖之恩。

方孝孺

方孝孺自幼熟读儒家经典,长大后跟随宋濂读书,如此儒学就成了他终身的信仰。儒学,尤其是理学中的大义名分、正统论,也就成了他忠于建文的原因之二。

年,方孝孺就被明太祖召见,他行为得体、回答得当,深受明太祖喜爱。此后虽然太祖送方回家,但心中已经记下了他,太祖曾对太子朱标说,方孝孺有才且正直,你应该用他到老。很明显,太祖是想将方孝孺培养为朱标朝的重臣。到了年,方孝孺被授予教授职衔,算是进了体制。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方孝孺被召入京城,充当建文身边的贴身顾问,建文事事都找方孝孺商量,虽然方的职衔不过就是个侍讲学士,但凭借和皇帝朝夕相处的近水楼台之便,实际影响了建文帝决策。这样太祖、建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也就成了他忠于建文的原因之三。

三、方孝孺改革和儒学信仰

建文时期面临的头等大事有二:一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土地兼并出现,二是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凭借封地拥兵自重,成了建文的心腹大患。

建文帝

对于让建文头疼的两大问题,建文的首席顾问方孝孺将二者毕其功于一。方孝孺从儒家经典中找寻痕迹,最终发现了井田制,他认为只要把天下土地收归国有,不准买卖,这样本来是诸王的土地就成了天子的土地,诸王经济基础就被剥夺了,同时还限制了豪强兼并土地,减轻民间压力,缓和社会矛盾,可谓一举多得。于是复古井田制就成了建文新*的核心。方孝孺改革的另一内容是以《周礼》为基础改革官职,内容还是老一套,给现有官职改名,以周礼的六官为新官职的名称,内容和王莽改革类似。可以说建文新*的实质还是复古。

通过上面这些事情,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方孝孺对儒学的坚定信仰。所以可以想象儒学中的君臣大义、重义轻生自然也是方孝孺的信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棣靖难之后,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方孝孺坚决不向朱棣低头。

朱棣进南京

四、方孝孺之死

方孝孺这种单纯复古的改革实际不能应对当时的局势。在*事上,一介文人出身的方孝孺,并没有朱棣那样沙场征战的经验,甚至方孝孺还是个天真派。当朱棣造反的消息传到南京,方孝孺居然不急不恼,接着和建文商量变法事宜。结果*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建文*权的灭亡。另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向的复古行为甚至会适得其反。

进攻南京

年南京沦陷,建文失踪,方孝孺被俘虏。朱棣正式入南京城前,朱棣的首席参谋姚广孝叩马请求朱棣,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一定要留方孝孺一条命。刚开始朱棣的确按照姚广孝的要求做了。当时朱棣进入大殿,士兵将俘虏的建文大臣带上来,《明史》说,当方孝孺上殿,朱棣“降榻”(离开座位走下台阶以示尊重),给方孝孺说尽好话,说只要方孝孺答应给朱棣写一篇登基诏书,就给他高官厚禄。方孝孺听罢,“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建文

《明史纪事本末》在这个场景下补充了一句话,就是在方孝孺拒绝草诏后,朱棣莽夫心理发作,大怒说你不怕死九族吗。方孝孺说你就是杀我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倔劲上头,说十族就十族,就把方孝孺的门生故旧一起抓来充当第十族,这样方孝孺十族一共人被杀。按《明史纪事本末》说,朱棣手段极其残忍,朱棣将方孝孺留在最后,每个受害者都得在方孝孺面前被杀,朱棣以此为乐,就想看看方孝孺的表情,最终“孝孺慨然就死”,时年46岁。

建文忠臣全部被杀称壬午殉难

文史君说

方孝孺被灭十族之事,归根到底就是两个倔人之间发生的矛盾,朱棣不愿服软,方孝孺又过分顽固。方孝孺的顽固源自他对儒学的绝对信仰。《明史纪事本末》说,杀十族的时候,方孝孺不屑一顾,表情毫无波澜。因为方孝孺心中的儒学已经神圣化,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王莽搞改革的时候,有一条是不允许滥杀奴隶,但他的二儿子却无故杀死奴隶,王莽就将儿子处死。现在都认为王莽杀子是作秀,但仔细想想,如果把王莽杀子和他的儒学信仰联系起来就能明白他“虎*食子”的行为了。可惜王莽、方孝孺二人都过分相信儒学,企图把儒学勾勒的美好社会现实化,但这种只存在于遥远的三代时期的社会,强行复制只能迎来一次次失败。到了南明弘光时期,明朝灭亡在即,为了鼓动大家背水一战,南明就把忠贞不屈的方孝孺追谥为“文正”,想让大家以方孝孺为楷模,誓死抵抗。就这样,方孝孺成了明朝生活年代最早、而被赠予谥号最晚的文正公。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代最早也是最晚的文正公,方孝孺被屠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