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历经沧桑话雁北,朔州市的来龙与去脉龙山
TUhjnbcbe - 2023/8/19 23:22:00

山西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我国就有“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的传说,又说后稷教民稼于稷山,螺祖养蚕于夏县,随着科学的发达,“丁村人”的发现,证明这些传说未必都是无稽之谈,因此素有我国“古代文化摇篮”之称的山西是有一定道理的。

朔州位于山西省北部,相对开发也比较早。据《禹贡》记载:朔州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并州,夏禹时属冀州,殷商沿夏制仍属冀州,西周时属并州。但是,古代九州之说没有可信的依据,它是战国以后一些学者的一种假托,我国具体完备的区划制度,有史可证的开始于西周的分封制,完成于秦代的郡县制。

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山西为商王朝统治,山西南部包括以商王为首的中央*权直接统治之地在“邦畿千里”之内,而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商朝属下的诸侯国和方国部落。在原雁北地区和忻州地区北部比较大的方国称土方(《山西地方志通讯》)。朔州地处雁北、忻州之间,当然,在商代属土方,西周大规模分封诸侯,这就是所说的“封邦建国”,其在山西境内的诸侯国主要是晋国,而在朔州这一带则散布的是一些戎狄部落为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和大国互相兼井、争霸。晋国在争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一些小国,还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此时,朔州地属晋国。

战国初期山西仍为晋国据有,后来主要是被韩、赵、魏三国割据,(史称“三晋”,以后成为山西的一个代称),其中赵国统治着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公元前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变法,北破林胡、楼烦,开地千里,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个郡。《辞海》:雁门郡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宁武、武寨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旗海、岱海以南地,如此说,朔州在战国时期属赵国的雁门郡。

现今的朔州市*府所在地在朔城区,原称朔县,古称马邑。公元前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将*蒙恬率30万大*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今*河河套南部地区),筑土城养马,得名马邑,并置马邑县,属雁门郡。

汉因秦制,马邑县属并州的雁门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刘邦以太原和雁门郡31县为韩国,归韩王信管辖、公元前年韩王信把国都从晋阳迁到了马邑。同年九月匈奴围攻马邑,韩王信战败投降。高祖六年(公元前年)汉高祖杀韩王信,收复马邑复为县,属并州的雁北郡。

雁门郡当时辖14县,在今朔州境内就有五县:马邑(今朔城区。王莽改为章昭县,东汉末县废,晋永嘉入代,北齐置招远县,隋改为阳鄯县,一直到明初并入朔州,民国改为朔县)、中陵(今平鲁区)。

《水经注》称为北右突城,王莽时改为遮害,东汉仍称中陵。晋永嘉年间县废,明设平虏卫,清初改为平鲁县)、汪陶(今山阴县,晋永嘉后县废,辽置河阴县,金改山阴县)、楼烦(县治故址在今朔城区境内南部靠近宁武一带,晋永嘉中废)、阴馆(即今朔城区东南的下官城。《太平寰字记》称:阴馆城,今名下官城,王莽改为富藏县,东汉北治徙此,晋废县,三国魏,雁门郡又徙治广武)。

东汉末年战争纷起,马邑县废,建安十八年(公元年),曹操领冀州牧,为了扩大其领地,幽、并二州入冀州,越二年,招集塞外荒郡人民立新兴郡和所属县,马邑复置为县,属冀州的新兴郡。三国魏文帝*初元年(公元年)复置并州,马邑县属魏国并州的雁门郡。并将雁门郡治所从东汉时的阴馆迁到了广武。这时的雁门郡的范围比两汉时期缩小,只辖八县。其中,在今朔州市境内的有马邑、汪陶二县。

西晋初,马邑县属并州的雁门郡。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年),并州刺吏刘琨乞师鲜卑族拓跋猗卢讨汉刘源有功(《史记·刘琨传》),西晋帝封骑拓跋猗卢为代公,晋憨帝时又因拓跋猗卢助刘琨讨伐刘耀有功,于公元年加封为代王,并将马邑、阴馆、楼烦、崞、繁峙(崞、繁峙二县当时都在今浑源县境内)五县的人民迁于陉南(雁门关以南),其地封与拓跋猗卢为代国,猗卢进驻马邑。

东晋十六国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年),前秦伐代,代国亡,马邑地属前秦,不久归后燕。北魏登国元年(公元年),拓跋珪建都盛乐,天兴元年(公元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今朔州所辖二区四县均为畿内地。以上准确的说不是朔州的建置沿革,只是今朔州市所辖二区一县(山阴)的行*区划。怀仁、应县、右玉不在此列。因朔州还未建立,那能谈得上沿革?朔州之建置当在北魏孝昌年间。

北魏太武帝延和二年(公元年)于定襄故城(即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县一带)置怀朔镇,孝昌年间中改称朔州。这是朔州名称的开始,但其地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县一带,葛荣起义时州废(《元和郡县图志》载)。

北齐天保六年(公元年),复置朔州,并把治所由盛乐迁到了于公元年在马邑城西南47华里沙河村所置的新城,为了和建于今汾阳一带的南朔州相区别,亦称北朔州,为北道行台,辖广安(北齐置,隋开皇初废)广宁(北齐置、北周废)、长宁、齐德四郡(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疆域,历代疆域图十四·北,十六·北齐;卷二府州厅县考·朔州)。天保八年(公元年),朔州的治所又由新城迁到了马邑,同年把马邑县改为招远县,为朔州治。从此,朔州的名称与驻地,才与现在象朔州市驻朔城区的情况一样统一起来。

北周武定时期(公元年至年间)升朔州为朔州总管府。

隋朝统一全国后,取消郡级建制。炀帝即位后,省并诸州,大业三年(公元年)又改州为郡。随着当时的情况,大业元年(公元年)废朔州总管府,公元年改朔州置代郡,公元年又改为马邑郡,辖阳(原朔县)、云内(今大同市口泉附近)、神武(今神池县境,故治即今朔城区神武村,唐初并入鄯阳县。)、开阳(今朔城区西南和部分神池县境。北齐置长安县,隋开皇十九年改为开阳县,唐武德四年归鄯阳)四县。

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成为道统州(府),州(府)统县的三级制。据《唐书·地理志》载:当时山西为河东道所领(“河东”因山西处*河中游之东故名)。武德四年(公元年),改马邑郡为朔州,辖鄯阳、常宁二县。天宝元年(公元年)又改朔州为马邑郡,辖鄯阳、马邑(故治即今朔城区神头镇所辖的马邑村,于贞观年间置县,为了和秦所置的马邑县相别,人们习惯上把这个县称为唐马邑,因此,唐代以后提到的马邑县均指唐马邑,而秦建马邑县已改称鄯阳县了。)二县。乾元元年(公元年)复改马邑郡置朔州,以上所说的朔州或马邑郡其治所一直在鄯阳(今朔城区)。建中年间,河阳节度使马燧把朔州治所迁到了马邑,后复还治鄯阳。

五代初,山西中、北部为晋所据,公元年后,山西全境为后唐统治。后唐时,仍称朔州,所在鄯阳县。同光元年(公元年)设在金河县的振武*被契丹所破,徙治于朔州。后晋取代后唐以后,天福元年(公元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把包括朔州、寰州(故治在今朔城区东北的西影寺村东,后唐天成元年置,辽废入应州)在内的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历经后汉、后周。

辽代称朔州,治鄯阳县,属西京(大同)道。统和中年(公元年年)升朔州为顺义*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辖鄯阳、马邑、河阴(今山阴县,辽初置河阴县,因在桑干河之阴得名)、武州(宣威*、刺史)及武州所辖的神武县(武州,神武县均为辽重熙九年复置)。清宁年间(公元-年),河阴县改属应州后,朔州顺义*节度辖:鄯阳、马邑、宁远(今五寨县)和武州及其所辖的神武县。不久,宁远县废入武州。(《辽史·地理志》

宋代的行*区划基本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宣和五年(公元年),金约宋灭辽,把武州(故治即今五寨县大武州村)和朔州作为合作条件还给了北宋,宋改顺义*置明宁府,亦称朔宁*,治所在鄯阳县,属云中路。

金天会三年(公元年),金国背盟,大将粘没喝入云中南下攻宋,朔宁府复归金,仍置朔州顺义*节度,辖鄯阳、马邑、广武三县,治所在鄯阳县。天德二年(公元年)隶西京路(大同)(《山西通志卷二·历代疆域图二十三宋·辽)。贞祐二年(公元年)割广武县归代州,朔州顺义*领鄯阳县、马邑县、武州及其所辖的宁远县(辽武州所辖神武县年废入武州,金又复置宁远县《金史地理志》)。

元代的行*区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但当时山西直属于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把“山西”作为行*命名始于元代。因元京师蓟门之西有太行山,而山西又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朔州隶河东山西道大同路,治鄯阳县。

明代实行的是省、府(州)、县三级制。明初改元朝河东山西道为山西行中书省,不久改为山西承宣布*使司。洪武二年(公元年)鄯阳县并入朔州,朔州仅辖马邑一县,隶山西布*使司大同府。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于朔州分置朔州卫隶山西行都司。洪武二十九年(公元年)置冀北道驻大同府,嘉靖十八年(公元年)移驻朔州,为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

清承明制,清初朔州属山西省大同府,顺治十六年(公元年)裁朔州卫并入朔州。雍正三年(公元年)置朔平府(治右玉县),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改平虏卫置)、宁远厅和朔州及所辖的马邑县。嘉庆元年(公元年)马邑县为乡并入朔州。

民国元年五月(公元年)改朔州为朔县,属山西省行*公署。民国三年五月设雁门道治大同,朔县、平鲁县、山阴县均属雁门道。49年2月朔州隶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后察哈尔省撤销,属于山西雁北地区行*公署,一直至年3月朔州建市。

年1月5日,朔州为山西省辖地级市,下辖朔城区(朔县,原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平鲁区(平虏卫,原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山阴县(原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后雁北地区于年撤销,将右玉(大同右卫、玉林,原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应县(原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怀仁市(原大同镇七十二堡城之一)划归朔州市,一直至今。

注:本文朔州市沿革并未涉及怀仁、右玉、应县,因为此三县市如果涉及,那是大同市半部的沿革史,很难讲清楚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经沧桑话雁北,朔州市的来龙与去脉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