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鲁
现在中国官方每天宣布的日期有两个,一个是公历,一个是农历,比如公元年4月1日,是农历辛丑年二月二十日。
公历又称阳历或洋历。把它叫洋历,因为是从西洋引进的,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出生的那一年为公历的第一年(相当于汉平帝元年)。把它叫阳历,是因为它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有28或29天外,其余的月份的天数据是固定不变的,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所以一年为(平年)或天(闰年)。中国在辛亥革命的第二年起开始接受公历纪年,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大会通过的决议第四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
农历则是中国的传统纪年历法,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起来作为农历的纪年,因此称为干支纪年法。例如去年是庚子年,今年是辛丑年,类推,故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依据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五月初五为端午,八月十五为中秋,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农历的精髓是以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作为一个月,每个月有一个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称为朔日,即为初一,有一个月光最亮的日子,称为望日,即为十五。因此农历的月,称为朔望月,是自然现象的表述,而公历的月份完全是人为想象划分出来的。
农历又称为夏历,据说是沿袭夏朝所用的历法,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它涉及日、月、年这三个时间概念。日,太阳从起山到落山再到起山为一日,其实是地球自转一周,古人不知道。月,月亮从看不见到非常亮再到看不见,称为一个月,其实是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古人不知道。年,从春到夏、秋、冬再到春为一年,即一个回归年,其实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且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23.5度交角造成的,古人不知道。但是中国的古人知道,一个月的时间比29天长,比30天短,因此古人想了一个办法,一些月份定为30天,一些月份定为29天,以保证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以免偏离太多。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例如今年的正月十五,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到十六下午四点多钟月亮最圆。
中国古人还知道,一个回归年的时间,比十二个月长,比十三个月短,如果把一年固定为十二个月,那么过一段时间,就要在大热天过春节人了。于是古人想出一个办法,有的年份定为十二个月,称为平年,有的年份定为十三个月,称为闰年,闰年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这样就消除了那个热天过年的弊端。由此可以看到,农历的闰年与公历的闰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闰年要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才合理,二是怎样来安排闰年与闰月。
现在的农历大致上规定,闰年的比例为7比19,即19年7闰。按照现代天文学,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日,一个回归年平均为.日,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一个回归年平均为12.个朔望月,多出一个小数0.,而7比19的数值比较接近这个小数,因此就有了19年7闰的设置闰年的比例。有一个很有趣的情况,今年的春节是2月12日,而19年前的年的春节,不多不少也是2月12日日,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在一般情况下,你出生后的第19年,你的农历生日与公历生日是同一天(最多差一天或两天)。这个7比19的比例在春秋时期就被中国古人掌握了,当然,这个比例还是有一点出入,所以过一段时间还需要做调整,例如祖冲之就在20组19年7闰中,插入一组11年4闰,使农历年更接近回归年。现在是根据地球的公转来确定是否需要插入闰年,就完全实现了农历年与回归年的真正一致。那么哪一年的哪一个月作为闰月呢?这就需要提到中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按照现代天文学的知识,二十四个节气,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二十四个等分点,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对指导农业生产非常有帮助,所以把这个历法又称为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对地球公转的认知,非常了不起。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首,以大寒结束,其中单数称为节气,而双数称为中气,并且规定,中气的雨水必须在正月之内,春分必须在二月之内,依次类推。如果某一年,推出的大暑这个中气,排到了七月,超出了原来规定的六月,那么就把这个六月设为第二个五月,即闰五月,于是大暑就又回归到六月份。闰月和闰年就是按照这个规律来安排的。因此有三年一闰(即平—闰—平)和三年两闰(即闰—平—闰)这样的设闰方式,以满足19年7闰的要求。不过,五、六、七、八这几个月的闰月比较多,而二月与十月的闰月比较少,正月与冬月、腊月完全不会闰。我是闰二月出生的,这一生只过了两个真正意义上的闰二月生日。
中国农历利用闰月闰年,使农历年与回归年达到和谐统一,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度智慧。特别是,中国的农历,把地球、月亮与太阳这三个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天体统一在一个历法之中,提出了二十四个节气,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博大精深,西方的公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老鲁于二零二一年